我國攻克高寒地區生活污水回用技術難題
我國科研人員培養出一種可用于高寒地區生活污水回用處理的耐冷微生物菌群,并通過處理工藝中控制水體的流動狀態提高這種微生物菌群的“工作”效率,破解了傳統污水處理方法在寒冷條件下難以奏效的難題。最近,黑龍江省科技廳組織了“高寒地區生活污水處理工藝及回用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課題的科研成果鑒定會,鑒定委員會認為,該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全球水資源匱乏和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對污水進行回收利用勢在必行。但是在高寒地區的漫長冬季,污水溫度過低,傳統處理技術中使用的微生物代謝能力下降,有機物去除效果差。因此,寒冷地區低溫污水處理成為水處理工程界和科學界的難點問題。
自2005年開始,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赫俊國帶領的課題組,對這一難題進行了為期兩年多的攻關,取得了成功。
赫俊國說,生活污水中含有很多耗氧的有機物,會導致水質惡化。傳統水處理工藝通常利用微生物把這些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既可緩解水資源缺乏,又能解決水體污染,但這些微生物在低于10℃的環境下便基本停止“工作”,甚至死亡。
為此,課題組對微生物的生化特性進行研究,最終在低溫環境下分離、培養出一種耐冷微生物菌群,在5℃至10℃仍然具有常溫條件下的活性。此外,科研人員通過控制水體的流動狀態,大幅度提高了微生物菌群和有機物之間的傳質、反應速度,加快了污水處理的效率。
經這種技術處理后的生活污水可用于沖廁、洗車、綠化和注入城市景觀水體等,每噸污水處理成本僅為0.5元左右。如果該成果在哈爾濱城區范圍內應用,按照30%的自來水用量以回用水替代,每天可節省自來水約60萬噸,年創造效益達2億元以上。
鑒定委員會認為,該復合工藝運行穩定、高效,并具有占地面積小、節省投資、運行成本低、污染物去除率高、操作簡單等特點,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高寒地區生活污水處理開拓了一條新途徑。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