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技術譜寫農村污水治理新篇
——阿科蔓技術推廣無管網污水處理模式
我國面廣量大的農村一直缺乏有效治污設施,大量生活污水被直排到田間河塘,不僅嚴重影響到村容村貌,而且直接危及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如今一項阿科蔓的水生態處理技術在農村地區已經悄然興起,這種因地制宜、無需管網建設、實施簡單、投資低廉的污水處理技術為我國廣大農村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為有效處理農村污水,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辟了一條既科學、經濟又簡單易行的道路。據記者了解,該技術被水利部列入“2007年度水利先進實用技術重點推廣指導目錄”。
集中處理遭遇農村難題
眾所周知,生活污水的處理問題在城市相對好辦,那里普遍已有或正在興建較大型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為此鋪設的輸送污水的管網系統也較為集中。
困難在于星羅棋布的小村落。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每年有超過2500萬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響村民居住環境,嚴重威脅農民的身體健康。建設部《村莊人居環境現狀與問題》調查報告,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9個省43個縣74個村莊的入村入戶調查顯示,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生產生活污水隨意排放。
專家指出,農村污水套用解決城市污水的末端治理方法存在著技術和經濟的障礙。城區人口密度高,服務業高度發達,集中管網和集中處理可行性強,而農村污水分散,集中管網難以通達,即使能夠隨主要道路延伸,接管費用和長途污水泵站花費都非常高,單位污水處理成本下不來。
據專家介紹,有些農村沿用城市建造污水處理廠的治污方法不加區別地推進,然而農村污水分散、量小,小設施一天才處理三四十噸,導致很多處理廠達不到設計處理能力,形成巨大浪費。另外,有些地方花兩三千萬元建設污水管網,一路建設加壓泵站,把農村污水千里迢迢運到城區集中處理。長距離長時間的運輸,增加了污水在管道中停留時間,產生惡臭和二次污染,也加大了處理難度。
專家呼吁,農村治污要擺脫工業化的思維定勢,不能簡單克隆、直接套用城市污水處理模式,城市、農村應各行其道,根據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采用污水處理方式。
生態技術突破治污瓶頸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轉發了環保總局等部門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意見。《意見》提出,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開展農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對居住比較分散、經濟條件較差村莊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進行處理。
據介紹,來自美國的阿科蔓高效水生態技術正為我國農村污水處理提供了經濟、可行的解決方案。該項生態技術可以因地制宜、就地處理,利用土塘、荒地、河涌、景觀池等作為處理場所,減少占地、節省土建投資費用,此外還可以靈活規劃,通過分散處理節省管網建設投資,是農民自己可以實施、管理簡單、處理效果明顯的污水處理技術。
浙江省安吉縣山川鄉高家堂村是阿科蔓技術的受益者之一。該村是浙江省著名的旅游和娛樂景點,在大力發展“農家樂”旅游的同時,當地水環境卻逐漸惡化。村內一個容積為1000m3的池塘,由于長期受納村內大量的生活污水,造成池塘水質惡化,水體黑臭,蚊蠅孳生,池周圍雜草叢生,嚴重影響了周邊的景觀環境,村內旅游業的發展也因此受到限制。但由于村政府資金有限,一直沒有找到合理、經濟、有效的方法解決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問題。
2003年,村政府決定采用阿科蔓“泛氧化塘”工藝對池塘進行水體維護,并對每天排入池塘約50噸的生活污水、畜禽廢水、菜地殘留的化肥、農藥污水等進行生態性處理。該項目節省了管網建設投資,投資成本低廉,運營費用幾乎為零。
目前經過治理的池塘出水水質指標優于國家地表水Ⅳ類標準。治理后的池塘出水用于下游水稻澆灌,節省了清潔水源。在水體生態修復的同時,阿科蔓生態技術還改善了周邊的環境衛生,村民在村干部的帶領下自發樹起宣傳欄,在池塘中建設了噴泉,還在池塘周邊建設了生態公園,村內人文生態建設搞得十分紅火。
該“生態村”已被選作全國生態環境模范學習基地。2006年7月該項目獲得了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示范工程稱號。
阿科蔓技術在高家堂村的應用充分體現出其在農村污水處理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實現就地處理、實施維護簡單、經濟適用,不但解決了農村的污水治理難題,同時也為新農村水環境改善摸索出了一條可行的實踐道路。
據了解,上海北蔡鎮艾南村和中界村也正在使用阿科蔓技術對村內納污河流進行生態治理,同時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就地化處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