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干化蘆葦床滲濾液滲濾速度變化
1.簡介
污泥干化蘆葦床技術是人工濕地技術和污泥干化床技術的結合,是一種新型的污泥處理系統。將蘆葦種植于人工濕地填料層中,將污泥間歇布向濕地表面,污泥中的水分經填料層以及形成的污泥層滲透后,通過位于下層的排水管排出。污泥中的固體物質被截留在床體表面,通過濕地植物的蒸發蒸騰作用和水面蒸發作用進一步脫水。同時,植物對污泥中的氮磷等組分進行吸收和轉化。濕地植物蘆葦可以促進污泥的脫水,并將污泥轉化成具有農用價值的肥料。污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和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同時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各種微量元素如鈣、鎂、鐵等,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通過合理的設計和運行,使用周期可達8-10年,清空后進入下一個使用周期。
2.試驗裝置與方法
2.1污泥干化蘆葦床試驗裝置
污泥干化蘆葦床位于遼寧省大連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恒基水務污水處理廠,有效面積為3.0m×3.0m,平均分為1、2、3個單元。其中,1、2單元設立通氣管,2、3單元栽種蘆葦,各單元獨立運行。床體內充填填料高度為65cm,由上至下依次為爐渣20cm、礫石20cm、粗砂5cm、細沙20cm;超高部分為65cm,其作用是為污泥積存提供足夠的空間。進泥由配泥管完成,排水管位于各單元底部。
2.2試驗運行條件
試驗運行采用間歇流進泥,每個周期七天,每周期第一天進泥。每個單元的周期進泥量為300L。污泥沿單元長度方向布滿床體表面。污泥在床體表面完成泥水分離,污泥滲濾液在重力作用下通過床體底部的排水管排出,污泥固體被截留在填料表面。植物生長期進泥,冰封期閑置。試驗階段共進行8次樣品采集。
在2單元和3單元栽種蘆葦,試驗初期階段為適應性階段。向各單元內間歇性均勻布泥,待濕地表面形成一層固定的污泥層,考察是否有燒苗現象。試驗發現,蘆葦能夠正常生長,系統可以正常運行。試驗期間觀察到,2單元蘆葦發芽較3單元早,且蘆葦植株密度高于3單元。蘆葦長勢良好,莖葉比3單元明顯粗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201411101344407187.zip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