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與合理利用水資源是全球性課題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人類的生產活動更是離不開水。遺憾的是,有關資料表明,最近20年世界總用水量年增長率大大高于經濟增長率。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100年,地球上所有的河水都將耗盡或因污染而不能使用,人類將面臨嚴重水荒。面對嚴峻形勢,加強水資源的節約與合理利用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課題。
淡水資源極為有限
地球表面70%被水覆蓋,水的總儲量約為14億立方公里,平鋪在地球表面上約有3000米高。但地球上97.2%的水都分布在大洋和淺海中,這些咸水是人類無法直接利用的。陸地上兩極冰蓋和高山冰川中的儲水占總水量的2.15%,目前也無法直接利用。余下的0.65%才是人類可直接利用的。從數字上可以看出,水是豐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極其有限的。若把一桶水比作地球上的水,可用的淡水只有幾滴。
而且,當今世界的水資源分布十分不均。除了歐洲因地理環境優越、水資源較為豐富以外,其他各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嚴重缺水地區,最為明顯的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內陸國家,那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不存在嚴重缺水的問題。
現在人類正面臨全球性水荒,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水仍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對水資源的過量盲目開采、揮霍、浪費與污染觸目驚心。
1992年1月,聯合國在冰島舉行了水和環境國際會議,呼吁尋找新的途徑,對淡水資源作出評價,研究發展和管理之策。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為地球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斷加重的水污染敲響警鐘。
節約用水日益緊迫
美國一家名叫“人口行動”的私立機構的研究報告提出:現在世界上有3.35億人沒有足夠的水。這些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東的28個國家。而水短缺國家的人口增長率卻高于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口增長率。到2025年,世界上將有30%的人沒有足夠的水飲用。
人類在早期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是在農業、航運、水產養殖等方面,而用于工業和城市生活的水量很少,直到本世紀初,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仍只占總用水量的12%左右。
隨著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長以及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資源的消耗量越來越大。據統計,近40年來,全世界農業用水量增加了2倍、工業用水增加了7倍,而生活用水增加更多。所以,節約用水日益緊迫。
據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提供的資料,農業用水占了全球淡水資源的約70%。聯合國預計,在未來20年內,世界需要增加17%的淡水灌溉農作物以滿足人類對糧食的消費,農業節水尤為重要,應該根據不同農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量這一規律,把各種農作物進行優化配置,使產量和用水量達到最佳,從而提高灌溉用水效益,并大力推廣優化技術與計算機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應用,提高水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同時,應重視發展高科技節水技術。如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色列發明了滴灌技術,對農田實行科學灌溉。如今,其電腦控制的水、肥封閉滴灌網已遍布全國,極大地減少了滲漏蒸發,水肥利用率高達80%-90%,可耕地面積增加了5倍,農業產值增長了近20倍。
工業用水約占人類用水量的1/4,節約工業用水意義同樣不可小視。具體而言,一是要對重點行業推廣節水工藝、技術及設備,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對節水設備、器具的研制,改進生產工藝和技術。二是建立工業節水激勵機制,推動節水,根據水資源條件及工業發展方向,對不同行業采取扶持或約束政策,制定合理水價標準,調整工業結構,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和支持工業企業進行節水改造和廢水再次利用。比如在日本,工業用水自成體系,是通過專用管道供給的。任何一家工廠的水管都不允許存在“滴、漏、跑、冒”現象。這在日本是企業經營管理應達到的最低水平。多年來,日本全國工業用水量基本穩定在每年544億立方米的水平,工業廢水的回收利用率穩定在78%左右。
澳大利亞的一些做法也值得一提。2005年,澳大利亞聯邦和地方兩級政府投資近4億澳元,將遍布全國的1.6萬公里開放性輸水渠道陸續改為封閉式輸水管道。這一措施每年減少水資源蒸發和滲漏930億升。為鼓勵節水,澳大利亞政府水資源管理部門向每家每戶發放節水手冊,并幫助居民更換節水型水龍頭和淋浴噴頭,安裝流量調節器以減少用水量;幫助居民更換抽水馬桶水箱,將8升以上水箱更換為6升;并安裝生活用水處理系統,將洗澡、洗衣等生活用水回收再用;還幫助居民安裝蓄水罐,回收利用房頂雨水。
澳大利亞還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強制推行節約用水。澳大利亞法律規定,從2006年起,所有新建住宅必須安裝比傳統標準節水40%的供水系統。澆花園、草坪必須使用經過水資源管理部門核準的節水型噴頭,而且要手持噴頭澆水,不得使用無人看管的噴淋系統。居民洗汽車只能擦洗,不得噴洗。經過實施,居民用水量節約30%—40%左右。
合理用水重在管理
在全球水資源日趨匱乏的今天,合理用水、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成為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而合理用水的關鍵在于管理。
目前,世界各國主要采用三種水資源管理體制:一是按行政分區管理為主的體制,二是按流域管理為主的體制,三是流域管理與行政分區管理相結合的體制。與之相應的機構設置主要有流域管理局、流域協調委員會和綜合性流域機構三種形式。
一是流域管理局。這源于1933年美國建立的田納西流域管理局(TVA)。它由國家通過立法賦予其統一規劃、開發、利用和保護流域內各種自然資源等權限,以河流的綜合開發為先導,通過控制洪水、開發航運、生產電力、完善基礎設施、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等措施,促進流域的經濟發展。它既擁有政府機關的特權,又具有私人企業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其任務是“推進流域經濟序發展”,大大超出了水資源管理的范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許多發展中國家相繼采用了類似的模式,但至今為止尚未出現明顯成功的案例。即使在美國,建立類似TVA機構的建議,如成立哥倫比亞流域管理局,也因遭到強烈反對而被束之高閣。
二是流域協調委員會。它是由國家立法或由河流流經地區的政府和有關部門,通過協議建立的河流協調組織,遵循協調一致或多數同意的原則。它的主要職責是根據協議對流域內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進行規劃和協調。這類機構的權力差別很大,有的作用僅限于協調地方矛盾、制定流域規劃并提出規劃實施建議、促進流域水資源資料的搜集和研究,以及向政府和用戶提供咨詢;有的還有權制定計劃和管理政策、修建和管理水工程、負責用水調配等。
三是綜合性流域機構。它的職權不像流域管理局那樣廣泛,也不像流域協調委員會那樣狹窄。其典型是1974年英國成立的泰晤士河水務局。它負責流域統一治理和水資源統一管理,包括水文站網建設,水文水情監測預報系統的管理,城市生活和工業供水、下水道、污水處理、農田排水、防洪、水產、水上娛樂的管理等,并有權確定流域水質標準,頒發取水和排水(污)許可證,制定流域管理規章制度,是一個擁有部分行政職能的非盈利性的經濟實體。
盡管世界各國的政治體制、經濟結構、自然條件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盡相同,但各國政府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卻有一系列很相似的做法。
一是強調水資源的公共性。鑒于水具有流動性、多功能性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海洋水之間的相互轉化性等特點,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強調水資源的公共性。強調水的公有性的實質,是為了消除各種以犧牲更大的社會利益為代價,追求狹義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提高水資源的配置效率,協調水資源利用上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堅持水利共享、水害共當的原則。
二是實行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世界各國大多都強調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據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第13次自然資源委員會資料,在22個成員國中,已有13個國家設立了水資源統一管理和綜合管理機構,另有6個國家正在籌建這種機構。從各國實踐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質、工農業用水和城鄉用水等各個方面,并通過立法予以明確的規定。
三是實行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制度。世界各國大多以用水許可制度和水權等級制度為切入點,規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并對用水量進行管理。各國實施的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制度,通常包括下列內容:實施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的程序、范圍;許可用水的條件、期限,用水權的等級及用水權喪失、廢止或轉讓的規定,以及有關獎勵和處罰的原則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