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引言
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與此相伴隨的是,我們在享受經濟高增長帶來的繁榮同時,也付出了能源、環境的巨大代價。如果不盡快轉變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今后有可能導致資源,尤其是能源難以為繼、環境不堪重負、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嚴重后果。
在中國,商品過度包裝的問題說了好多年了,非但沒有改觀,反有愈演愈烈之勢。近年,中國用于包裝的塑料制品因其不可降解性造成環境污染、危害土壤和農作物。燒,污染空氣;埋,二百年不爛。如果將北京每天扔掉的廢塑料回收煉油,可得50萬升無鉛汽油和50萬升柴油,僅汽油就可供約3萬輛小轎車駕駛100公里,塑料制品回收再加工,可重新制成各種新的塑料制品,使資源得到循環利用。中國每年包裝廢棄物有1 500多萬噸,其中1/3是廢棄塑料;而中國每年塑料的需要量大約是1 100萬噸,年產塑料只有600多萬噸,缺口500萬噸需要進口,120噸廢棄罐頭盒就可以回收1噸的錫,這相當于開采冶煉400噸礦石,而且還不包括經營費用。
目前,對各種包裝材料回收較好的是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回收率已達到83%,荷蘭也為79%。中國目前的廢棄包裝回收利用率還不足10%。因此,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容器包裝的再回收利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顯得意義重大。
一、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首次正式出現于1994年德國頒布的《循環經濟與廢棄物法》,它遵循“避免—減少—再利用—限期處置利用”處理程序,要求提高廢棄物處理能力,以利于保護環境與減少公害。20世紀90年代后期,循環經濟的概念引入中國,隨著人們對循環經濟認識的不斷深入,國內學者對循環經濟概念的表述也從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一般性角度上升到人與環境、資源、生態協調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技術層面上,循環經濟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環境保護技術體系的融合,強調減少單位產出資源的消耗,節約使用資源;通過清潔生產,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通過廢棄物綜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實現物質資源的循環使用;通過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生態環境的永久平衡;最終目標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層面上,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方式。它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是稀缺的社會大眾共有的自然福利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經濟循環過程之中參與定價和分配。它要求改變生產的社會成本與私人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成本內部化;要求改變環保企業治理生態環境的內部成本與外部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效益內部化,最終實現經濟增長、資源供給與生態環境的均衡,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和社會公平。
循環經濟模式,即“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多重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它使物質不斷循環利用,以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達到環境和經濟的雙贏。
按照循環經濟的循環范圍來看,循環經濟一般包括三種的循環:企業內部循環,也稱小循環;生產領域的循環,也稱中循環和社會整體循環,也稱大循環。
循環經濟的實施,跳出了以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困境,它的興起并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各個國家通過多年的實踐和經驗總結,摸索出來的切實有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早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在現實經濟中處處可以體現,如,容器包裝、家用電器、汽車、建筑與食品業等的再循環利用。本文以下就以容器包裝的再循環為例,借鑒幾個起步較早的發達國家的做法,對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提出一點淺見。
二、中國包裝業發展及容器包裝回收利用狀況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出口產品因外觀不佳而招致的壓價損失每年達數億美元。后來當商家發現包裝里有“黃金”后,包裝產業發展迅猛,在無規則限制下以15%的速度連年遞增之后,包裝業發展之迅速令人刮目相看。近三十年過去了,中國包裝業已繼美國、日本之后,成為世界第三包裝大國。
可是物極必反,有些商家挖空心思在包裝上大做文章,造成了消費者購買上的困惑,甚至讓人反感。包裝的盡善盡美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面對紛繁復雜的包裝消費者不能了解商品內在的質量,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便是最好的寫照。按照國際上的一般規定,包裝成本如果超過產品出廠價格的15%,則屬于過度包裝。
在中國,過度包裝的典型市場為月餅包裝。中國每年月餅市場的規模超過200億元,包裝開銷占月餅生產總成本的1/3以上,每年用于月餅包裝的費用已達25億元,加上搭車銷售的茶葉、酒、金銀珠寶等其他商品,過度包裝費用占總成本的比例最高可達80%。不僅僅月餅,補品、藥品甚至是一些小商品都陷入到“過度包裝”的怪圈,包裝后的體積竟然膨大數倍乃至幾十倍。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沈曉悅指出,由于中國對包裝廢棄物的回收率很低,目前包裝廢棄物已成為城市垃圾的主要來源。現在中國每年包裝產量約3 000多萬噸,而中國包裝產品的回收情況除紙箱、啤酒瓶和塑料周轉較好之外,其他產品的回收率特別低,整個包裝產品的回收率不到總產量的30%。很多地方已經出現“垃圾圍城”問題,過度包裝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時中國每年包裝廢棄物生產量是工業和生活垃圾重量的3%~5%,但體積卻占生活垃圾的30%以上。中國垃圾處置仍以衛生填埋為主,包裝廢棄物的增加無疑會占用更多的土地。
將包裝更多地定位于普通消費群體,回歸平民化、大眾化、簡約化,商品包裝則可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包裝最終還是要走上綠色包裝的道路。所謂綠色包裝就是“3R1D”(Reduce、Reuse、Recycle及Degradable),即包裝要達到“減量化、重復使用、再生使用和可降解”,這是世界包裝業的綠色原則。世界上有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比如德國。
三、案例:德國的包裝回收體系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推崇包裝材料回收的國家,其管理態度非常明確:首先是“避免產生”,然后是“循環使用”和“最終處理”。
1992年,與廢物再循環相關的商家、工業組織和其他團體,共同出資建立了德國雙軌制度,即著名的“綠點”回收系統方法。所謂“綠點”,就是在商品包裝上印上統一的“綠點”標志。這一“綠點”表明此商品生產商已為該商品的回收付了費。由使用“綠點”標志的生產商付的費用,建立一套回收、分類和再利用系統,經營這一系統的公司是非贏利性質的。所有“綠點”標志的商品,居民使用完后,就將他們放到特制的黃塑料袋子中,經營“綠點”系統的公司有專人定時來各家各戶收取。“綠點”系統的根本意義在于,通過商品包裝條例,產品責任原則首次在法律上被確定下來。根據該條例的規定,商品包裝的生產和經營者有義務收回和利用使用過的產品。
1996年6月,德國政府頒布了第一部包裝廢棄物處理法規——《包裝廢棄物的處理法令》。它規定對不可避免的一次性塑料包裝廢棄物必須進行再利用或再循環,并強制性要求各企業承擔回收責任,但也可委托回收公司代替完成。如果廠商對商品進行一定包裝,就須繳納“廢品回收費”;而消費者若想扔掉包裝,須交納“垃圾清運費”。德國政府還規定,以膨大包裝夸大內裝物容量的行為屬于欺騙行為,將予以處罰。比如,把紙盒包裝里折疊的單瓦楞紙板襯墊安排得極松弛以使紙盒尺寸加大,讓人產生錯覺等行為,均屬欺騙性包裝。
2002年12月,德國最高法院頒布了最新法令:要求所有商店從2003年1月開始向顧客收取罐裝和瓶裝飲料的包裝回收押金。用于啤酒飲料類的PET塑料瓶,連食品在內的1.5公升以下的繳納0.25歐元;1.5公升以上的則需繳納兩倍的押金。商店在顧客交回包裝時將押金返還給顧客。但葡萄酒、白酒、牛奶、果汁等商品的包裝不在規定之列。
目前,德國政府正著手出臺第3版的《包裝條例》,計劃對所有一次性包裝飲料一律征收25歐分押瓶費。
據DKR回收公司的調查顯示,89%的德國消費者贊成塑料廣泛再造;約有40%的德國人拒絕使用沒有回收價值的包裝。由此可見,該國在回收廢物方面成績出眾,相當程度上得益于廣大民眾的環保意識。
四、政策建議
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凸顯,中國對于發展循環經濟的觀念也提上日程,但是與循環經濟工作做得較好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距離。還應加強各方面的工作。
1.開展教育工作,增強節約和環保觀念。從發達國家案例可以看出,循環經濟做得較好的國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公民的節約和環保意識很強,本人覺得這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市場經濟的發展容易出現環境問題的原因就是環境是公共物品,很難通過市場機制解決。因此需要全民的努力配合,包括政府、企業和消費者。
2.加強立法,政府執法需嚴格。立法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嚴格執法是重要保障。案例中的發達國家都有一套較為完整的法律作為依據,而且法律中定的處罰都比較嚴重,可以起到很好的威懾作用,這是作為一部法律的基本作用。中國近幾年也出臺了一些法律,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仍存在處罰力度不夠,執法不嚴的現象。
3.依靠科技進步。循環經濟的發展有賴于科技的進步。如利用綠色包裝材料,包括可重復再用和再生的包裝材料、可降解材料、可食性包裝材料和紙材料等的發現,都是科技進步的功勞。
4.運用經濟杠桿。以往實施的“誰污染,誰治理”方針是一種被動的環境污染治理模式。循環經濟推行“誰污染、誰付費”和“誰治理,誰收益”的治理方針,讓污染者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使其不得不實施清潔生產;使治污者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鼓勵社會各界投入環保產業。
參考文獻:
[1]中包網,http://www.chinapaper.net.
[2]左鐵鍵,馮之浚.德國循環經濟研究[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王克強,趙凱.資源與環境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4]戴宏民.新型綠色包裝材料[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5]芶在坪.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J].2008,(12).
[6][日]吉田文和.日本的循環經濟[M].溫宗國,等,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