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烘干成本降半 污泥做熟料前景廣闊
歷經92次的抗拉與抗壓試驗,黃楊終于找到了污泥制作水泥熟料的最佳優選配方。黃楊手拿著一塊剛剛經過抗拉與抗壓試驗的水泥模塊,告訴記者:“利用這種污泥,摻在水泥生產線上,可以替代15%的熟料,它的強度比用全部熟料生產出來的水泥標號還要高。”
黃楊,是江蘇省張家港貝順橡膠鞋業公司的董事長,在2004年以BOT方式,投資3500多萬元,建成了日處理1.5萬噸的張家港塘橋鎮污水處理廠。其中,接納周圍的印染污水1萬噸,接納鎮區生活污水5000噸,每天產生污泥約為20噸左右,主要以填埋方式進行處置。
黃楊告訴記者,自2008年初,張家港市環保局提出了開辟污泥利用新途徑之后,他就開始致力污泥處置的研究。經過廣泛調研得知,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的污泥處置利用都采取“壓濾——烘干——造粒”等工藝,然后或是送去造肥、焚燒,或是充當填充材料。總之,對壓濾之后的污泥,都要采取加熱——烘干工藝,去除污泥中大部分的水分后才能利用,污泥處置約有50%左右的成本來自“烘干”這道工序。
能不能免去烘干這道工序?從2008年8月開始,黃楊就開始投入“免烘干”新工藝的研究與探索。污泥經過板框壓濾機壓榨之后,還含有80%左右的水分,如果要實現“免烘干”,必須要經過強力壓榨,才能進一步“擠”出污泥中的水分來。
為尋找這種理想的強力壓榨設備,黃楊又開始到全國各地進行調研和試驗。在花費了350萬元試驗費的基礎上,終于在今年5月初,取得了強力壓榨的成功。污泥經過強力壓榨,不僅使含水量下降到了20%,而且壓榨時間僅僅為20分鐘(一般的板框壓濾機要耗時10小時左右)。同時,在試驗階段,化工行業出身的黃楊,又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調理劑,更有利于污泥的綜合利用。
黃楊率領攻關小組終于攻克了“免烘干”這道難關,并創立了一套污泥處置的新途徑:張家港塘橋鎮污水處理廠將每天產生的污泥經過板框壓濾機壓濾之后,進入污泥調劑池,加入新型調整劑進行調節。然后用泵打到強力壓榨機里,僅僅20分鐘,含水量為20%的污泥,便通過輸送帶去破碎,然后這些含有1500大卡熱值的污泥被裝袋,送往張家港貝順橡膠鞋業公司自備熱電廠去焚燒。
黃楊告訴記者,他創立的這一“免烘干”污泥處置生產線,日處理板框壓濾之后的污泥60噸。由于節省“烘干”這道工序,使處置成本驟減了50%以上。
記者在現場采訪時得知,為讓“污泥變成水泥熟料”,在攻克了“免烘干”難關之后,黃楊又組織攻關小組,反復探索污泥替代水泥熟料最佳配方比例。他們按照摻入污泥不同的比例,做成了水泥試驗模塊,經過了近百次的抗拉與抗壓試驗,終于獲取了最佳配方。
記者看到,在張家港塘橋鎮污水處理廠的西側,投資800萬元的“污泥替代水泥熟料”廠房即將建成。黃楊告訴記者,“現在我們已定購了成套的強力壓榨設備,馬上就要安裝投產,日處置規模可達500噸左右。”
“現在,水泥廠的一噸水泥熟料要230元,我們用‘免烘干’工藝處置污泥的成本,大大低于他們成本的50%,所以,利用污泥替代水泥熟料前景很廣闊。”
張家港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污泥處置的一個新亮點,張家港市將在政策上積極扶植,并通過行政手段,把周圍產生的污泥送到這里,以保證這兩條處置生產線“吃得飽”。
黃楊對此并不擔心,他說:“如果他們送往填埋場去填埋,一噸污泥要支付約300元的處置費,送到我們這里來,一噸污泥我們會給他們150元的資源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