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氣保護面臨諸多難題 域聯防聯控逐漸升溫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的進程中,城市上空的藍天白云一度成為奢侈品。隨著環境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重視,中國眾多城市在“守護”藍天方面,作出了各自的努力。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由環保部聯合發改委等九部委制定的《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一個專門針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綜合性政策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大氣環境保護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自北京奧運會開始,這一行動走上聯防聯控的道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區域聯動開始升溫。為確保北京奧運會空氣質量達標,經國務院批準,環境保護部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6省(區、市)以及各協辦城市建立了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監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北京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也成為國內城市守護藍天”所進行努力的范本。上海、南京、杭州……岳陽、咸陽,國內眾多城市步入大氣污染防治的一線行列,各自的“藍天計劃”也次第出臺,并且逐步提高每年的計劃標準。
區域聯防聯控逐漸升溫
隨著城市控制大氣污染的不斷探索,大氣污染日趨明顯的區域性特征開始受到重視。由于城市間大氣污染相互影響,僅從行政區劃角度考慮單個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已難以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在北京奧運會后受到了各地的普遍注意,這種機制也在更大范圍內得到規劃和落實。
國家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表示:“空氣污染不同于固體污染物的治理,由于其流動性這一特點,城市之間的互相影響導致破解這一問題需要進行區域聯防。這也是從北京奧運會的空氣質量保障工作中總結出的經驗之一。”
今年2月8日,珠三角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當日出臺的《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提出:“一年打好基礎,三年全面推進,十年卓有成效”的區域空氣污染治理目標。根據目標,到2020年底,珠三角地區要建立起先進的大氣監測預警體系和完善的大氣污染執法監督體系,使區域空氣環境質量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在上海世博會期間,蘇浙滬啟動了長期的大氣環境污染區域共治體系試點,通過兩省一市的區域聯動共同為世博會的藍天工程作出努力。根據三地制訂的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工作方案,確定了高架污染源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空氣質量聯合監測、世博期間應急保障等聯合防治措施,發揮區域聯動效應,共同提升區域環境空氣質量。
依據上述《意見》,明確的目標是,到2015年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形成區域大氣環境管理的法規、標準和政策體系。使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下降,重點企業全面達標排放,重點區域內所有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好于國家二級標準,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明顯減少。
城市空氣的全球關注點
據科學計算,每個成年人平均每天呼吸約2萬次,平均吸入15至20立方米的空氣,若換算成質量大約相當于每天所需食物及飲水質量的10倍。100微米以上的物質能夠被呼吸器官過濾,但是100微米尤其是10微米以下的物質,就會經由呼吸器官直接進入支氣管、肺部,然后進入血液,直接影響人體健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教授銀燕分析,汽車尾氣、建筑工地揚塵、石化燃料排放、大量燃燒秸稈等,都會使得空氣中形成一些肉眼看不到的“超細灰塵”,很多有害的有機化學成分就“躲藏”在這些細粒中,這也導致空氣能見度下降。如果這些灰塵的濃度高了,就成為所謂的霾。這也是影響人體健康和空氣能見度的主要因素。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每年出現灰霾污染的天數達到100天以上,廣州、南京、杭州、深圳、東莞等城市灰霾污染尤為嚴重。在我國東部地區,大氣能見度與20世紀60年代初期相比,下降了約7~15公里。區域性大氣污染不僅發生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在遼寧中部、山東半島、武漢及其周邊、長株潭、成渝、海峽西岸等區域也時有發生,已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環境問題。
今年7月初在無錫舉辦的上海世博會“科技創新與城市未來”主題論壇上,有關專家指出,在全球很多城市,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和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由于較短時間內工業快速發展、人口密集帶來生活污染源增多和汽車尾氣增加,大氣環境形勢總體上進入了多污染物共存、多污染源疊加的復合型大氣污染階段。
印度計劃委員會前委員基里特·帕里克在論壇上表示,空氣污染使得原本維系人類生命的呼吸成為了如影隨形的隱形殺手。這種狀況已經對公眾健康和生態安全構成威脅,并存在發生環境災變的隱憂。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中國大氣污染每年導致65萬人死亡。
“在歐美國家,雖然人均消耗的能量比我國大,但主要污染是氣體污染,空氣能見度相對較好,如何減少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排放,應當成為空氣污染防治的重點目標。”銀燕表示。
城市空氣保護面臨諸多難題
在我國,各城市針對空氣保護雖然制定了自身的規劃,但仍然面臨諸多踐行難題。
能源工業在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的同時,也帶來了對環境的污染尤其是空氣污染問題。我國是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也是世界上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的估計,全世界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有不少在中國;亞洲地區排放的二氧化硫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這些都與中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有關。
參加上海世博會南京論壇的專家就指出,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所占比重過高,這是我國大氣污染嚴重、空氣質量差的根本原因,空氣中大部分二氧化硫、幾乎全部的煙塵和一半以上的懸浮顆粒物都來自煤炭的燃燒。
另外,我國的天然氣產量和在消費量中的比重都過低,主要的能源生產國,如美國和俄羅斯,天然氣在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大體與石油相當,而我國天然氣的產量和消費量僅分別是石油的1/5和1/10。
汽車尾氣排放也是我國城市空氣污染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國近年來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來自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2008年保有量為4975萬輛,2009年就達到6300多萬輛,到今年底,最晚明年就能達到7500萬輛的規模。
這為我國大氣污染控制提出了巨大挑戰。近年來,雖然環境保護部會同有關部門不斷加大監管力度,提高新車排放控制標準。但目前機動車環境管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特別是在車用清潔燃油供應、老舊機動車淘汰、公共交通發展等方面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無法滿足空氣質量改善的需要。
根據今年上半年江蘇省有關部門赴北京調研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調研資料,北京市主要采取了四個方面的治理措施:一是改善能源結構,通過增加優質能源使用比例控制煤煙型污染。二是嚴格控制機動車污染,減少污染排放,實現9年內由國Ⅰ到國Ⅳ四步跨越。三是調整產業結構,治理工業污染。四是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控制揚塵污染。
就全國范圍來說,調整能源消耗結構,減少污染物排放是城市空氣保護的主要著力點。
轉方式與科技創新兩大抓手
導致區域性大氣污染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一些地方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和產業結構不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已成為保護城市空氣的根本方向。
目前,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重點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行業是火電、鋼鐵、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點企業是對區域空氣質量影響較大的企業,需解決的重點問題是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等。
據本刊了解,南京、蘇州已經建立起灰霾監測點,江蘇省計劃將監測點擴展到全省,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等三項常規指標基礎上,增加細顆粒物(PM2.5)、臭氧、揮發性有機物、黑炭等指標,并根據灰霾監測結果及時給予污染預警。同時,針對灰霾形成的主要來源,江蘇省拿出五年治理計劃。在推進工業污染防治方面,嚴格控制城區及其近郊新建、擴建鋼鐵、有色、石化、建材、化工、紡織等重污染企業,對城區內已建重污染企業要實施搬遷改造。
保護城市空氣的另一抓手則是科技創新。這也成為本屆上海世博會上,許多國家和城市在聚焦城市空氣污染這一難題時的共有思路。
在城市最佳實踐區的馬德里案例館門口,一棵八角形的鋼架結構、高約四層的“空氣樹”引人注目。“樹”頂有風車渦輪,可以進行風力發電。樹干中空的設計讓空氣回流,形成“穿堂風”。仲夏夜晚,黑色幕布組成的“樹皮”還能成為電影的投影墻,供市民娛樂休閑。
馬德里案例館總代表伊格納齊奧尼諾介紹,在馬德里,“空氣樹”確有實物,它們不僅可以提供樹蔭、放電影,還可以作為微型空氣凈化器實現小環境的空氣“微循環”。
在我國,加強城市空氣污染防護的綜合控制上,方方面面均涉及技術升級和科技創新。
環境保護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推動多污染物綜合控制的過城中,要具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區域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制定區域二氧化硫總量控制目標,并將氮氧化物納入總量控制范疇,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重點區域內火電廠脫硝工作;二是加大顆粒物污染防治力度,水泥、火電行業以及工業鍋爐要全部采用袋式等高效除塵技術;三是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逐步推進工業行業、油品儲運銷、餐飲服務業等領域的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四是建設火電機組煙氣脫硫、脫硝、除塵和除汞等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示范工程。
本刊記者獲悉,我國還將從監管體系、資金投入、政策措施、協調機制、責任機制、考核機制等方面入手,增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組織保障措施,并具體從完善區域空氣質量監管體系、加強空氣質量保障能力建設、加強組織協調三個方面予以實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