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泉區王府營環境治理效果好
去年10月份以來,潁泉區中市辦王府營社區居民黃翠芳的心情明顯好多了,因為她生活了50多年的村莊一下子變干凈了,路邊種上了風景樹,道路兩側、房前屋后每隔十多米遠就有兩個垃圾桶,分類收集各種生活垃圾。這一切,要得益于當地實施的農村清潔工程。
生活環境大變樣
今年52歲的黃翠芳是王府營社區張莊自然村村民,雖說生活在農村,生活方式卻早已發生了改變。上世紀90年代初,黃翠芳一家靠跑運輸掙了不少錢,2007年響應政府建設新農村的號召,在規劃區內建造了一棟兩層小樓,一家人從舊村莊的磚瓦房搬進了新村的小別墅。黃翠芳對記者說,“你看,現在的環境多好,路比以前寬,樹比以前多,外墻都粉刷得雪白;別看咱這兒是農村,生活條件也不比城里差。”
王府營是阜城郊區的大棚蔬菜種植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制約著當地經濟發展,黃翠芳所在的張莊自然村人均耕地不足六分,大部分流轉給了專業種植合作社。在當地,像黃翠芳這樣依靠其他途徑增收的群眾不在少數,開飯店、跑運輸、做家具、流轉耕地種蔬菜、開辦家庭農場……群眾不種地也能掙大錢。
2012年,潁泉區把王府營社區列為美好鄉村建設示范點,對朱莊、張莊、徐郢三個自然村實施改造,新建了休閑廣場,新修了村莊道路,配套建設了污水處理和垃圾收集設施,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很大改善。
垃圾收集效果好
去年10月份,王府營社區新建了6座垃圾收集房,在主干道兩側和居民家門口擺放了300個塑料垃圾桶和100個金屬垃圾箱,分類回收各類生活垃圾;同時,聘請了9名社區保潔員,負責主干道路和公共基礎設施的衛生保潔。區財政每月拿出1萬元環境維護費用,用于社區保潔員工資支出和垃圾處理。
周少潁在社區休閑廣場北側開了一家便民超市,店面不大,門口打掃得干干凈凈。她告訴記者:“以前,垃圾是到處扔,沒有人掃也沒有人管;自從有了保潔員,村里一下就干凈了,就連小孩也不亂扔垃圾了。”
今年70歲的丁志發是朱莊自然村村民,負責清掃休閑廣場附近的道路,早上5點上工,下午4點收工,一個月的基本工資是600元。“如果干得好,還能拿到200元績效工資,活也不算累,比在家里閑著強。”丁志發說。
記者了解到,王府營社區510戶居民每天的生活垃圾產生量在3噸左右,遇到蔬菜收獲季節,垃圾產生量還要翻倍。由于絕大部分居民已搬遷至新村居住,舊村莊里那些溝塘就成了現成的垃圾填埋場。社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待舊村莊房屋拆遷結束后,原來的宅基地就會復墾為耕地;到時候,用推土機把這些溝塘填平,不影響種莊稼。
建起污水處理站
在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王府營社區把污水管網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并成功申報了安徽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目前,當地已完成11公里的污水管網鋪設,為每一戶居民建設一口沉淀池,并配套建設了3座污水處理站。
在社區負責人指引下,記者來到朱莊污水處理站了解情況。這是一座臨近沙潁河的農村污水處理站,由省財政廳和省環保廳共同投資建設,采用腐殖填料濾池法處理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50噸。此外,當地還配套建設了日處理能力100噸的朱莊污水處理站和150噸的徐郢中心村污水處理站,確保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排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