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修復土壤,更要修復民心
圖為市民代表參觀土壤污染治理施工現場。馮啟榕攝
姚港化工區退役場地土壤修復項目是江蘇省南通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之一,但是在施工方修復土壤的過程中,隨著開挖面的擴大,刺激性氣味嚴重擾民,居民不斷向南通市環境信訪投訴舉報中心投訴。
施工方是如何修復土壤的?為何修復過程中有刺鼻氣味泄漏?修復好的土壤真的沒有污染了嗎?公眾心懷諸多疑問。
◆通訊員馮啟榕李婷張流芳
梁麗光本報見習記者李苑
江蘇省南通市姚港化工區于2010年10月完成整體搬遷之后,此地塊的新業主單位——南通產業控股集團決定對兩個最大的地塊約25萬平方米進行土壤修復。
姚港化工區退役場地土壤修復項目是南通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之一,項目由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承擔實施。修復工期為440天,合同金額達1.96億元。
然而,在施工方修復土壤的過程中,隨著開挖面的擴大,刺激性氣味嚴重擾民,居民不斷向南通市環境信訪投訴舉報中心投訴。
施工方是如何修復土壤的?為何修復過程中有刺鼻氣味泄漏?修復好的土壤真的沒有污染了嗎?面對公眾的諸多疑問,近日,南通市環保公益聯合會組織召開了姚港化工區土壤修復項目污染防治圓桌會議。
來自場地附近的光明新村、光明西村、虹橋南村的居民代表和南通市環保公益聯合會會員代表,與項目業主單位、施工單位、質控單位、監管部門的代表們面對面對話交流,揭開土壤修復的神秘面紗。
居民實地走訪
弄清工藝流程
作為本地環保民間組織,南通市環保公益聯合會從2013年10月23日土壤修復工程正式開工起就密切關注項目進展。
項目實施一個月后,2013年12月10日,南通市環保公益聯合會組織了市民代表、高校環保專業師生、原企業退休職工代表、周邊居民代表、媒體記者約50人實地查看修復作業。
通過實地走訪,居民了解到:開挖深度為5米,污染土壤處理能力500立方米/天~1000立方米/天,修復分常溫解析和熱解析兩部分。
常溫解析技術是在密閉的充氣式膜結構車間內,通過專業土壤解析設備對污染土壤進行篩分和破碎,將污染土破碎成直徑小于5厘米的顆粒,并添加修復藥劑進行機械擾動、混合,使得吸附于污染土壤顆粒里的VOCs(揮發性有機物)解析和揮發,并最終通過膜結構車間配備的活性炭尾氣處理系統得以去除。
常溫解析處理完成后,再進行土壤熱解析處理等工作,就像給污染土“蒸桑拿”一樣,將其中的半揮發性污染物蒸發出來,然后經過1000多攝氏度的高溫燃燒室、冷凝塔、布袋除塵等工序,使污染土“脫胎換骨”,最終經檢測達標后,回填原地塊。
通過參觀,土壤修復的神秘面紗被掀開,公眾表示能夠接受。
氣味擾民嚴重
環保部門叫停
一年后,也就是2014年12月中旬,隨著開挖面的擴大,刺激性氣味嚴重擾民,居民不斷向南通市環境信訪投訴舉報中心投訴。
居民提出各種疑問:企業已經搬走很長時間了,怎么還會排放出刺鼻難聞的有害氣體?為何以前沒有這么重的味道,冬天是霧霾的高發季節,是不是土壤里的有毒有害物質和霧霾發生了二次反應?煙囪里排放的氣體是否超標?……環保“12369”熱線幾乎被打爆了。
由于環保熱線的接線人員不可能回答居民的所有疑惑,引起了舉報人極大不滿。有舉報人直接將通話記錄貼在當地熱門論壇上。圍觀網友中,不斷有人加入,用煽動性的言辭夸大污染程度,導致網民情緒放大,網絡秩序一片混亂。
更有甚者,有網民直接跑到土壤修復現場要求了解真相。項目經理譚秀勇拒絕了網友參觀工地的要求,網友又繼續在網上吐槽,并將矛頭指向南通市環保局,質問其是否已經介入協調解決。
一方面是客觀存在刺激性氣體,另一方面是網上圍觀和網下行動結合形成的巨大輿論壓力。
2014年12月23日,南通市環保局通過網絡發言人在網上發帖:“近日,我局接到眾多投訴,反映姚港化工區土壤修復過程中氣味污染嚴重。經查,主要是污染土壤開挖過程中產生的無組織排放。盡管施工單位采取了噴灑氣味抑制劑、開挖面覆蓋薄膜等措施,但收效不大。我局已要求施工單位暫停土壤開挖,進一步完善污染控制方案,在確保不再擾民的前提下方可復工。我局將強化對這一區域的執法監管,也歡迎市民參與監督,一旦再次出現污染,將繼續責令停工。”
組織圓桌對話
共商問題對策
2015年1月16日下午,南通市環保公益聯合會組織召開了姚港化工區土壤修復項目污染防治圓桌會議。
來自場地附近的光明新村、光明西村、虹橋南村的30位周邊居民代表和媒體代表走進姚港化工區退役場地污染土壤修復工程現場,參加現場交流活動。
市民代表參觀了用于污染土壤修復的常溫解析車間、熱解析設備區和修復待檢區等,施工方負責人現場講解污染土壤修復的工藝流程和技術原理。
在修復待檢區,市民還可近距離觀察修復完成的達標土壤,感受修復前后在氣味、質地等方面的明顯差異,消除對“污染場地治理”的認識誤區。
在隨后舉行的圓桌交流會上,來自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專家與市環保局、業主公司、北京建工修復公司的工作人員一同對市民關心的熱點問題一一進行答疑解惑。
施工方項目負責人李建權首先介紹說:“目前已經完成整個工程量的75%,工程延期勢在必行,至于目前土壤修復過程中產生的異味,主要來源于有機磷農藥污染區塊的開挖。”
話音剛落,現場立即有人提問:“在項目被叫停后的第二天,我仍然看到爐子在冒煙,你們如何解釋?”
施工方立即回應:“熱解析爐內溫度達到1000多攝氏度,從關閉到不再冒煙至少需要36小時,熱解析設備排放的白色氣體是水蒸氣在煙囪出口處遇冷凝結成的水霧,對環境沒有任何影響。”
參加圓桌會議的光明西村居民郭心德坐不住了,激動地說:“一定要向左鄰右舍做好解釋宣傳工作,真正有味的是地下污染土開挖時散出來的,這不僅有關修復土壤,也在修復人心。”
在確認熱解析階段不是廢氣的主因后,多方經過激烈討論,達成5點共識:一是在待挖區域新建“密閉大棚”,開挖作業在密閉條件下進行;二是通過原位藥劑注射方式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濃度;三是對場地堆放的待處理土方進行覆膜阻隔,減少氣味擴散;四是建立24小時環境監控巡查機制,同時與氣象部門實時聯動,在氣壓、風向、風速不利的條件下停止相關作業;五是采取噴灑氣味抑制劑、土方運輸車輛苫蓋、場地道路硬化、及時清掃灑水等輔助措施,盡量減少異味產生。
主辦方表示,過去土壤修復施工現場相對封閉,再加上民眾環保專業知識有限,易造成誤解。這次活動參觀的一線車間和設備,均為公司乃至全國同類項目首次對外開放,目的是讓公眾真正了解土壤修復的全過程,切身參與到土壤修復工作中。同時,公眾與施工方代表、環保專家進行面對面討論、問詢和答疑,是對土壤修復知識的一次普及,體現了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項目重新復工
聘請居民監督
施工方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以上幾點共識具備了實施條件:場地道路進行了全新硬化;場地堆放的土方也被塑料薄膜無縫覆蓋,同時在基坑底部進行了覆膜;濃厚的白色泡沫——抑味劑覆蓋在土壤上;用于監測風向、風力、溫度、氣壓等數據的一座小型氣象站也建成,避免在不利氣象條件下進行相關作業。
2015年1月27日凌晨,姚港化工區土壤修復項目工地熱解析設備點火運行,這標志著這一項目啟動復工。
當天,南通市環保公益聯合會舉辦的第二次圓桌會議暨公眾監督員聘任儀式同時舉行,8名來自姚港化工區周邊社區的居民集體“上崗”,即日起履行監督這一區域異味控制的職責。
手捧鮮紅的聘任證書,公眾監督員王麗培表示,她將認真履行監督職能,對項目周邊進行日常巡查,對各項異味控制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進場檢查,發現問題會及時向施工單位及環保部門反映,并督促項目進行整改。
南通市環境監察支隊副支隊長秦星說:“為強化日常監管,環保部門派人每天到現場及周邊地區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要求整改,如問題嚴重會再次要求停工。”
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樹鵬表示:企業真誠地接受監管部門以及市民監督,并感謝廣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新聞資料
公眾有參與土壤修復權利嗎?
公眾參與是污染場地評估與修復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公眾是污染場地的直接受害者,有權了解污染場地的信息并對場地評估與修復發表建議。
我國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尚在制定中,造成污染場地修復缺乏公眾參與法律保障,國內關于污染場地評估與修復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方法基本是空白。
目前,國家正在加緊制定指導場地評估與修復的相關政策文件,為污染場地評估與修復過程中公眾參與提供依據和制度保障,指導場地評估與修復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活動,完善環境保護制度,保障公眾權益,讓公眾在各環節中享有知情權、參與決策權,并享有獲得信息與發表建議的權利。
公眾參與土壤修復有何作用?
●有助于環境保護
——政府的有限性和局限性需要公眾參與
——提高公眾環境意識,促進公眾發揮環境監督作用和保護作用
●有助于社會穩定
——公眾希望自己的環境權得到應有的尊重
——公眾參與是改善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關系的橋梁
——公眾參與有利于加強公眾對修復項目決策的了解、理解和支持,避免由于流言恐慌引發群體性事件
●有利于政府決策、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公眾參與有利于環境行政部門提高決策執政效率
——公眾參與是法律監督的一種手段,是政府行為的一種補充
——公眾支持和參與有利于科學發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