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十大行動"攻堅大氣治理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要切實增強環境意識,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定決心、舍得投入,綜合施策、重點治理,努力留住泉城的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在日前召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專題調研座談會上說。
近年來,大氣污染特別是霧霾天氣成為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對大氣污染源進行科學分析,對癥下藥深入治理,通過持續努力解決百姓“心肺之患”,成為各級政府尤其是環保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加快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去年11月以來,濟南市委、市政府確定在全市范圍內實施“十大行動”,進一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
濟南市提出,到今年底,在確保2014年大氣環境質量同比改善10%以上的基礎上,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比2010年改善20%以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濃度分別達到78微克/立方米、47微克/立方米、129微克/立方米、70微克/立方米以內。
藍圖繪就,還要真抓實干。圍繞“十大行動”總體目標,濟南市確定了各牽頭單位任務職責,全市上下迅速行動,定目標、建機制、強監管,在大氣污染防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同。
健全領導機制,明責加壓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濟南因泉水而聞名天下。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大氣污染尤其是揮之不去的霧霾天氣日益成為城市發展的軟肋。隨著公眾對良好環境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白天抬頭可見藍天白云,夜晚天空清澈繁星閃爍,已經成為濟南市民對空氣環境的最大期待。”濟南市環保局局長高立文說。
記者了解到,作為一個北方內陸城市,濟南的空氣質量屬于典型的煤煙型污染。然而,大氣污染并非單個因素造成的。受地理構造影響,濟南市區呈“淺碟形”地貌,逆溫頻次高,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差,大氣環境容量小;污染物排放總量及剛性增量大,超出環境承載力;機動車保有量居高不下,目前每天仍以500輛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長;建筑施工工地、道路、堆場等產生的揚塵污染比重也增加了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難度。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濟南市“十大行動”各牽頭部門和責任部門、各縣(市、區)和高新區相繼建立了“十大行動”領導機制,制定實施行動方案,督促相關部門和單位抓好工作落實,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積極參與,形成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大格局。
圍繞大氣污染重點領域,濟南市對重點治理工程項目集中力量進行攻堅,突出抓好壓煤、控車、降塵、減排、治臟、綠化等重點工作,特別是完成大氣細顆粒物濃度、煤炭削減量、黃標車淘汰、城區裸露地面綠化覆蓋等硬性指標,堅定不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針對“十大行動”推進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濟南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積極協調各牽頭單位,制定詳細的推進計劃。督查組按照督查考核辦法,采取明查、暗查、抽查、群眾舉報等多種方式,重點對行動方案各項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督查。
建立責任體系,嚴格督查考核
“十大行動”涉及面廣,任務繁重,需要各相關部門的全力投入和密切配合。為此,濟南市建立了明確的責任體系,依據行動重點確定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要求各牽頭單位落實好牽頭協調責任,具體責任單位落實好分工責任,各區縣(市)、街(鎮)落實好屬地監管責任。對各部門和單位嚴格督查考核,考核不合格的通報、曝光,并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有了擔子,才能邁好步子。“十大行動”啟動以來,濟南市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迅速行動起來。
濟南市建委牽頭揚塵源頭治理,充分發揮由城鄉建設、環保、城管執法等部門人員組成的聯合辦公室作用,有效控制建設揚塵污染。進一步強化參建單位主體責任,明確在運輸物料渣土過程中的揚塵防治責任,在全市6000余處工地全面推行揚塵防治工程監理并嚴格責任追究;
市公安局牽頭機動車污染治理行動,大力推進限行優化、智慧交通、停車管理增效工程,加快黃標車淘汰步伐。全市已淘汰黃標車近4.5萬輛,查處違反禁行規定黃標車7.14萬輛(次),冒黑煙機動車1125輛(次);
市經信委牽頭開展成品油市場秩序專項整治,排查出問題加油站(點)425座,依法依規取締關停加油站(點)362座。組織成品油質量抽檢,對抽檢不合格的6家加油站,暫緩年審《成品油零售批準經營證書》,限期整改;
市城管局會同市環保局牽頭,加強餐飲場所油煙污染治理,依法取締違規露天燒烤。市環保局建立中心城區5033家餐飲服務單位監管臺賬,未安裝餐飲油煙凈化設施的1670家已移交城管執法部門依法處理;
市發改委牽頭推動清潔能源推廣行動。在推動黃臺電廠和章丘電廠余熱利用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遠距離供熱方案,積極探討引進外部余熱資源,實施市區內燃煤鍋爐替代;
市政公用局牽頭推進工業余熱利用。黃臺電廠7#機高背壓改造已完成并投入運行;章丘電廠廠內首站已開工建設,省道102道路供熱管網同時開工建設;
市發改委會同市經信委牽頭推進東部老工業區企業搬遷改造,目前中德設備、寶世達電纜等7家企業完成搬遷改造,金冠毛紡等5家企業停產停業;
市城市園林局牽頭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開展城市綠蔭及重點區域綠化提升行動,實施奧體中路、鳳凰路等道路綠化建設;
市委宣傳部牽頭開展全民參與環保行動。組織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十大行動”,同時加大輿論監督力度,對揚塵渣土等防治重點監督采訪。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建立大氣污染防治監督員和志愿者隊伍。
升級改造脫硫、脫硝設施
作為典型的煤煙型污染城市,強化工業源污染治理是保障泉城空氣質量的關鍵任務。為此,濟南市環保局牽頭開展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行動,突出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對列入《工業污染源達標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的鋼鐵、火電(熱電)、水泥、石化行業,督促按期完成脫硫、脫硝和除塵設施升級改造,全年可減排二氧化硫5500噸、氮氧化物1.2萬噸。
對燃煤供暖鍋爐集中實施高效除塵改造,209家單位、332臺參與集中供暖的鍋爐,除塵設施改造率達到90%以上;通過清潔能源改造、集中供熱替代等方式,淘汰29家單位的38臺燃煤鍋爐,合計容量687蒸噸;取締餐飲攤點小燃煤爐具等各類低空燃煤排煙設施179臺。
加大大氣環境執法檢查力度,濟南市環保局組織專項集中檢查行動4次,檢查單位300余家,發現環境違法問題百余項(次)。2014年12月~2015年2月,對50余家大氣污染源超標單位進行立案處罰和媒體曝光,其中對裕興化工、閩源鋼鐵等6家企業執行了按日計罰,有效地震懾了環境違法行為。
隨著大氣污染防治“十大行動”的持續推進及山東省6項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第二階段的實施,濟南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降低,環境空氣質量改善進程明顯加快。
去年第4季度,濟南市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4項指標,同比改善率分別為16.3%、25.0%、32.4%、14.1%,空氣質量比上年同期改善率為23.7%。
今年1~2月,各項指標改善步伐不減,4項指標同比改善率分別為19.6%、25.9%、32.3%、11.4%,空氣質量比上年同期改善率為24.5%;其中2月與去年同期相比,4項指標改善率均為全省17地市第1名。
“盡管‘十大行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人們的期待相比,與大氣污染防治目標相對照,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扎扎實實地把‘十大行動’開展下去,力爭到今年年底,建立健全大氣污染防治長效機制,環境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高立文對記者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