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稅步步緊逼 藥企或面臨生死劫
2018年1月1日,環保稅步步逼近。
常因“小、散、亂”而被詬病的全國6000余家制藥企業,有多少會因“污染”成本飆升,而慘遭淘汰?!
歷經6年立法,《環境保護稅法》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據中央財經大學預估,我國每年環保稅征收規模可達500億元。
縱觀中國的醫藥行業,目前國內約有6000多家制藥企業,4700家制劑企業,其中90%為仿制藥企業,多數規模較小,研發、環保投入有限。
不禁要問,每年500億的環保稅里,一直被列為“三廢”(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排放大戶的制藥企業,特別是原料藥企業,將貢獻多少?
毫無疑問,此次環保稅開征,制藥企業將面臨環保成本飆升和監管趨緊的雙重“擠壓”,部分藥企會因對污染整治不達標,被限產或停產。其中,沒有能力進行設備升級、環保改造的中小藥企,將慘遭淘汰。
各地收費細則已出臺
規模遠超現行排污費
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環境保護稅法》的落地,意味著我國環境保護“費改稅”,不再征收排污費。
征收部門也由環保部門改為稅務部門征收,環保部門配合;確定“企業申報、稅務征收、環保監測、信息共享”的稅收征管模式;環保稅與目前的排污收費項目相當,包括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四類。
環境保護稅的稅率為:大氣污染物稅額為每污染當量1.2元至12元,水污染物為每污染當量1.4元至14元,煤矸石污染物稅額為每噸5元,危險廢物稅額為每噸1000元。如果工業噪聲超標1-3分貝,將對企業每月征收350元;若噪聲超標4-6分貝,則每月征收700元;若噪聲超標16分貝以上,則每月征收11200元。
按照立法原則,《環境保護稅法》是“稅負平移”,從排污費“平”到環保稅,以現行排污費制度為基礎,與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相銜接,積極發揮稅收在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團隊預測稱,環保稅規模將遠超現行排污費,年征收或達到500億元。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王清介紹,相較于此前的排污費制度,環保法主要有兩點不同:
一是規定了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稅額幅度,以10倍為限,大氣污染物為每污染當量1.2~12元,水污染物為每污染當量1.4~14元。
二是根據減排幅度增加一檔稅收減免的規定,即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于規定標準30%的,減按75%征收環境保護稅。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廣東、河北、浙江等省份都陸續出臺了《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應納稅額標準》。雖然,原排污標準為環保稅“平移”已成主流,但不可否認的是,部分省份則提高了標準。如:福建、浙江的方案大致平移了原排污標準,廣東、貴州等綜合考慮省內環境承載能力(擬)提高稅額標準。
以貴州省為例,大氣污染物每污染當量2.4元;水污染物每污染當量2.8元,是貴州現行排污費征收標準的兩倍。再看廣東省,大氣污染物每污染當量1.8元;水污染物每污染當量2.8元。相比現行排污費征收標準有所上浮。
投資數億謀轉型
中小藥企面臨淘汰
事實上,環保成本一直是醫藥行業,特別是原料藥和抗生素類企業頭疼的一個問題,尤其對于知名企業來說,是利潤和名譽都面臨風險的雙殺劍。
2017年11月,河北省環保廳環境綜合執法局執法人員趕赴河北邢臺市寧晉縣,對當地兩家大型企業進行突擊復查,發現此前已被省級立案的玉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仍拒不整改,此次執法檢查將對發現的相關問題依法依規處理,并列入按日計罰。
2017年9月,銀川市環境保護局已按照大氣污染防治法對6家藥企處以220萬元罰款,并對2家企業啟動按日計罰。目前,銀川市將按照“企業無條件治理,直到群眾聞不到臭味為止”的原則,繼續督促企業。
2017年7月,南昌縣環保局向匯仁藥業下達了《責令改正通知書》,責令企業對排放刺鼻性氣體的污水處理設施實行停運整改,在整改期間限產限排。
過去,即使藥企因污染被查,只要繳納少量罰款,整頓之后還可以繼續工作,但《環境保護稅法》之后,污染企業一旦被查,均遭遇停產整頓,無一豁免。業內人士透露,以前企業能夠照原樣干,背后一般是地方保護在或多或少地起作用,而現在法規的出臺無疑將起到震懾作用,環保部與當地執法部門聯手,從根本上杜絕了藥企排污、制污的“保護傘”,開啟了環境治理新模式。
據了解,國內目前具有一定規模的制藥企業,每年光排放廢水就高達上千萬噸,按照《環境保護稅法》粗略一算,光污水處理成本就要上億元。
但這僅僅是處理廢水一項,還包括廢氣、固廢和噪聲等。分析人士指出,要徹底改變原料藥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需要改變的是全過程的生產方式,比如對全過程進行審核研究,實施清潔生產,以降低末端處理負荷,減少污染處理成本,一般前期投入就要數億。
面對高額的成本投入,已有中小企業選擇了退出。我們在某專業醫藥信息交易平臺上看到,近半年來各地原料藥企轉讓頻繁,如昆明某原料藥企從事化學藥制劑、抗生素生產,目前將企業資質整體轉讓,連同公司的OTC品牌商標都一起打包;另有海南某原料藥企業去年凈利潤1500萬元,今年上半年1000萬元,目前尋求并購,希望新股東增資并經營。
業內普遍認為,在產能過剩和環保趨嚴的雙重壓力下,國內藥企的淘汰將大大加速,“中國的醫藥行業未來將會出現強者恒強,弱者淘汰的局面,現在很多企業趁還有一定價值時盡快出手是一條出路。”
可以預見的是,《環境保護稅法》的出臺,對醫藥產業來說,從粗放型、以環境為代價換取利潤的原始生存方式轉向綠色的產業升級已經非常緊迫,在現今的狀況下,誰先轉型誰就能抓住更多的機會,而環保型企業也將在未來的市場和政策傾斜中享有更多的機遇和扶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