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生態流量管理應堅持反退化、保總量、優過程
水資源是維系江河湖泊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是決定水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基礎。由于不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我國部分區域、流域河流干涸、湖泊萎縮、生物多樣性受損等水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近年來,我國圍繞河湖生態流量(水量)開展了大量工作。2020年,水利部印發《關于做好河湖生態流量確定和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生態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實,海河、遼河、西北內陸河被擠占的河湖生態用水逐步得到退還。
海河流域在人口稠密、產業偏重、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不利條件下,應當注重發揮水資源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支撐作用,淘汰高耗水產業和工藝,形成節水生產生活方式,提高再生水循環利用水平,增加生態環境供水,以“反退化、保總量、優過程”作為海河流域生態流量監管的基本邏輯。
反退化:科學確定河湖生態流量(水量)目標,逐步還水于河,讓河湖生態系統休養生息
海河流域地形地貌特征鮮明,北部和西部的燕山—太行山山區與中東部平原的過渡區短。為調節徑流,提高水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主要河系在山前都建有多年調節的大中型水庫,山區與平原的水力連通性被破壞。部分水利工程對生態功能、生態水量考慮不足,枯水期難以下泄足夠的生態流量。部分城市盲目追求“大水面”式的水景觀,大量建設攔河橡膠壩,造成流經城市市區的河流下游河段生態流量不足甚至干涸。根據生態環境部衛星中心遙感監測成果,2019年汛期京津冀地區有效影像覆蓋的262條河流中有210條存在干涸斷流現象。
遏制河流干涸斷流態勢,要從生態系統整體修復的角度確定河湖生態流量(水量)目標。山水林田湖草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生命共同體。水生態環境作為聯系各生態系統的紐帶,既有獨特的內在結構、功能屬性和變化規律,又與其他生態環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水利部發布的《河湖生態環境需水計算規范》(SL/Z712-2014)中規定,河道內生態環境需水量應按照維系河湖生態環境功能的需求分析計算,包括維持河湖形態、生物棲息地、自凈、輸沙、景觀、河口防潮壓咸及其他生態環境功能。因此,河湖生態流量(水量)目標的制定,要統籌考慮生態系統各要素對水資源的需求。
遏制河流干涸斷流態勢,要突出水資源剛性約束,嚴控水資源開發規模和強度。嚴重缺水是海河流域基本水情,近年來流域總用水量維持在370億立方米左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102%。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對水資源“竭澤而漁”,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對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進行科學核算,嚴格控制水資源開發,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保總量:對于季節性河流,統籌“三生”用水,保障基本生態需水
水利部編制的《水文基本術語和符號標準》(GB/T50095-2014)中對常年河的定義為“不受人為影響的情況下,終年連續流水或有水的河流”。而間歇河(時令河)的定義為“干旱與半干旱地區,旱季河流干涸,雨季暴雨后或冰雪消融季節才有短期水流流動的河流”。按照上述定義,海河流域灤河、海河北系的山區河流多為時令河。這類河流生態流量(水量)保障工作要統籌考慮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通過節水、調水、非常規水利用等措施,逐步保障河湖基本生態需水。
河流干涸斷流問題的背后,是經濟社會長期擠占生態環境用水的問題,實質上是水權分配和管理問題。以永定河為例,作為京津冀地區重要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盧溝橋斷面以下河道斷流天數從上世紀60年代的197天增加到80年代的361天,90年代出現全年斷流,河道完全干涸,河床裸露,周邊地區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2000年以來,為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和流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國務院批準實施了《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和《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官廳水庫入庫水量明顯增加,但仍無法有效保障下游河段生態需水。
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國家林業局聯合印發《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從流域統籌的角度對永定河流域水資源進行了合理配置,確定了永定河三家店斷面全年基本生態需水為2.6億立方米。自2018年開始,永定河上游山西省、河北省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利工程生態調度,顯著加大了向官廳水庫生態補水水量。2020年永定河最大通水河長達到737公里,官廳水庫以下濕地水面面積增加到16.05平方千米,沿線地下水水位大幅回升,立足于總量保障的生態流量(水量)管理模式取得顯著成效。
優過程:對于常年有水河流,注重生態調度,優化生態流量過程
根據實測水文資料,海河流域徒駭馬頰河、漳衛河、海河南系以及主要干流在現狀條件下仍然保持常年有水,但受閘壩影響水體流動性不足。這類河流生態流量(水量)保障工作要從恢復水體流動性出發,統籌當地水、外調水、非常規水等水源,優化水利工程調度規則,逐步保障生態流量過程。
優化生態流量過程,要在河湖生態水量年度目標基礎上細化生態流量目標。對于常年有水河流,按照《河湖生態環境需水計算規范》(SL/Z712-2014)中推薦的方法核定生態流量。比如漳河上游侯壁斷面,根據長系列徑流資料采用Q90法計算得到生態流量為3.28立方米每秒。
對于湖泊濕地,要在分析水文節律變化與生態環境演變規律基礎上,結合湖泊濕地生態保護目標,提出維持湖泊基本生態功能的最低生態水位。比如白洋淀根據淀區水生生物生長周期、淀區生態水面面積等要求,需保持水位在6.5米-7.0米。
優化生態流量過程,要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基礎上開展水利工程生態調度。對于調度運行未考慮生態需求的水利工程要采取優化水工程調度方案、上下游梯級聯合調度等措施;對于生態流量泄放設施缺失或者布局不合理的水利工程要采取泄放設施改造、補建等措施,滿足下游河道生態流量目標。
進一步加強管理的相關措施
一是全程監管與突出重點相結合。根據現有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有關技術規程的要求建立健全流域生態流量(水量)管理機制,全面強化生態流量(水量)管理。同時,針對不同河湖建立分級分類管理體系:江河干流、重要湖泊,與水有關的自然保護地,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珍稀瀕危魚類、土著特有魚類棲息地作為重點管控區域;對于季節性有水和常年有水河流采取差異化管理。
二是地面監測與遙感監測相結合。依托現有水文站網構建把控流域全局的生態流量(水量)監測網絡,強化主要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泄放的監測,完善水庫、水電站、水閘等水利工程水文監測和實時監控設施。利用衛星遙感定期開展河湖干涸斷流情況監測。逐步建立遙感解譯水面寬與斷面流量(水量)關系數據庫,開展生態流量(水量)遙感監測評估。
三是事前預警與事后考核相結合。通過對人類活動耗水與天然可耗水量比對,識別生態水量風險,開展流域生態水量預警。制定生態流量(水量)考核方案。明確河湖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水量)保障責任主體、監管主體。建立生態流量(水量)滿足程度評估制度,將生態流量(水量)目標滿足程度納入河(湖)長制考核指標,以考核機制倒逼監管落實。
作者單位:張浩、李文君,生態環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繆萍萍,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