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規取用黑河水,缺水的張掖建設30余個人工水面為哪般?丨
【谷騰環保網訊】冬日的張掖,凜冽的西北風撲面而來,帶來陣陣寒意。黑河大橋上遠眺,正值枯水期的黑河主干道露出大片河灘砂石,一片蕭瑟。
冰川雪山孕育的黑河,發源于祁連山北麓,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它被沿岸居民親切譽為“河西走廊的母親河”。
這條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的河流,水量較小,生態脆弱。身處中游流域內的重要城市張掖,節水護水重任在肩。
“大量人工水面長期違規取水,地下水超采治理不力,違法毀林開墾耕地。”就在2023年11月,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甘肅,張掖市黑河流域違規取水問題突出被通報曝光。放任這些無序的違規操作,將加劇水資源緊張狀況,加大生態環境退化風險。
人工水面不遠處,就是干涸的黑河河床。
本應“視渴而治”的張掖,為何在用水問題上不能“適可而止”、屢屢違規操作?
守護生態脆弱的黑河,究竟意義何在?
張掖,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直至今日仍保留著漢武帝在河西設郡時的名字“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蜿蜒而來的黑河,在戈壁深處駐足停留,也為張掖留下一片濕地綠洲。
盡管有河潤澤,然而,張掖仍處西北干旱地區,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水資源短缺,屬資源型缺水城市。
水,對張掖來說彌足珍貴;作為中游城市,其在取水用水上的一舉一動,同時也關乎流域的生態安全。
在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看來,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利用黑河流域水資源,對保障流域生態安全意義重大。
“應該說,處在黑河中游的張掖,人、地、水矛盾突出,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采訪中,督察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正因如此,黑河流域的違規取水用水問題,走入了督察人員的視野中。
兩個取水證,取水地點、用途各不相同
“無人機飛一圈就會看到,大大小小的水面星羅棋布。”11月底,記者跟隨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前往張掖,督察人員這樣告訴記者。
督察發現,張掖市甘州、臨澤等區縣有30余處人工水面存在違法違規問題,水域總面積達6000余畝。
2020年6月,國家加強“挖湖造景”排查整治,張掖市這些人工水面從何而來?又做何用?記者實地走訪一探究竟。
如今的弱水花海景區,大門緊鎖。初冬,不遠處干涸的黑河主干道和景區內結有冰碴的一大片人工湖,形象鮮明對比。
冬季的弱水花海景區人工水面。
孤零零的“湖長公示牌”上寫明,這是一處人工湖區。從2016年起,張掖市山水文體旅游集團有限公司負責開發建設,陸續建有3個人工水面,水域面積達458畝。
彼時,這處以文化旅游景區開發的項目,毗鄰黑河。督察指出,2016年至2021年,這一項目的人工湖一直未辦理取水許可證,直到2022年補辦許可證后,仍超量從黑河取水6.7萬立方米。
“這湖水取自哪里?”采訪現場,記者追問。張掖市甘州區水務部門負責人稱,這是取用黑河的水,“但我們用的是水電站的尾水,之后還會補給到黑河里。”
張掖市山水文體旅游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還現場向記者出示一張取水證,稱是弱水花海景區人工湖2017年申辦的取水證。然而,通過在“甘肅省取水證電子證照系統”中查詢則清晰地顯示,這一項目的首次發證日期為2022年3月。
記者留意到,這兩張“取水證”上,不僅取水地點不同,且用量、取水用途均不同。一個是原水供水,一個是綠化灌溉取水。督察人員解釋道,“取自電站的尾水,原本要全部補給到黑河中,現在變成人工湖面,水的用途就改變了。”
水務部門和山水文體旅游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景區已停工,且未對外開放。“人工湖的水,就灌溉給周邊植被了。”
弱水花海景區不是個例。在甘州區蘆水灣景區,其同樣未批先建3處人工水面。張掖市提供的資料顯示,這里是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一部分。督察案例通報中顯示,人工水面一直未辦理取水許可證,僅2022年就從黑河取水2600萬立方米。
“這里的水,是我們是從灌區節流而來的水,引入到蘆水灣中。”甘州區水務部門負責人說,“水在此地調蓄涵養后,最終補給匯入黑河中。”
水是否流入黑河、究竟有多少流向黑河?據了解,其實這片濕地本身地下有1萬多處泉眼,水會自然涌上來補給輸送給黑河。
“這3處人工水面不僅改變了灌區水的用途,而且從補水的角度來講完全沒有必要。”督察人員告訴記者。
蘆水灣景區水面與小區緊鄰。
違規建壩阻斷水系,修復礦坑“填水了之”
“水系是要聯通起來,才能發揮生態效應。”但此次督察發現,由于違規建壩,層層攔截水系,黑河張掖段水系“破碎”。
2012年至2017年,張掖市甘州區和高臺縣違反河道管理條例相關規定,在黑河干流建設3個橡膠壩用于蓄水。
就在今年8月,督察人員前來摸底走訪。“本應是豐水期,可甘州區新城大橋橡膠壩上游黑河干流被截斷,導致下游主河道十幾公里斷流。”直到本次督察進駐時,這里仍然處于脫水狀態。
此外,為抬高水位方便人工水面補水,甘州區在黑河泄洪河道西河上建設16座水壩,影響河道行洪。
事實上,黑河泄洪河道上的這些水,正是流入了督察通報中指出的張掖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而在這里,又是未批先建11個人工水面,水域面積達1248畝。
資料顯示,張掖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位于黑河(甘州段)左岸黑河灘,占地6萬畝。2017年前,曾有19家采石采砂企業聚集于此。
昔日塵土飛揚的采砂場經過全面整合和清退,變成城市公園。采砂留下的料坑,則蓄水為人工湖,用以灌溉樹苗。
記者在一份2021年上述項目的水資源論證報告書中看到,其中寫明,“部分砂石料坑在河道治理時進行了恢復治理,但少部分砂坑規模大、落差大,回填及恢復代價較高、難度較大,故就地利用,作為項目的調蓄工程,需利用項目區遺留的3個采砂坑作為調蓄池,3個調蓄池總設計庫容為45.4萬立方米。”
由此可見,原本設計方案的3個調蓄池,實際則建成了11個水面。
“關于礦坑的生態修復有相關規范和要求,如果一概都把礦坑用水填滿,這怎么能行呢?”一位督察人員痛心疾首地說。
抽絲剝繭,超采地下水數據“浮出水面”
采訪期間,記者聽到最多的兩個字,就是“脆弱”。
曾經一度,西部地區超采地下水用于綠洲灌溉,短期內產量提升、環境改善。但十余年時間卻換來生態退化速度加劇。所謂破壞容易,修復起來卻要付出百倍努力。
緊缺的水資源,脆弱的生態系統,禁不起“折騰”。可督察發現,由于長期大量抽取地下水,張掖市形成7個超采區。
在2016年印發的《甘肅省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方案》中明確要求,張掖市到2020年壓減地下水取水量6640萬立方米,但實際上遠未完成壓減任務。
2021年、2022年地下水取水量還在持續增加,分別比2016年增加1460萬立方米、1359萬立方米。2020年以來,當地在限采區內超許可取用地下水約1.6億立方米。
“2020年以來,超采區內發生數千起超量取水問題,當地水務部門基本未依法查處。”參與督察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2012年1月,國家印發的《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要求,“在地下水超采區,禁止農業、工業建設項目和服務業新增取用地下水”。可督察發現,張掖市地下水超采區均為限采區,2016年以來,當地水務部門仍違規審批致遠林業科技有限公司等20眼井。
不僅如此,本應在2016年全部關閉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自備水源井,當地不僅未關,還陸續為經開區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49眼井發放了取水許可證。
要知道,拿到這些數據并不容易。
督察人員形象地告訴記者,“我們化身為會計師、諜戰員,要從大量數據中抽絲剝繭,才能發現端倪。”
他表示,尤其是涉水數據,涉及眾多部門,同一件事甚至會有三套數據,孰真孰假,需要“火眼金睛”。
“比如前述提到的49眼井的取水證,水務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只有3個,但最終在工業園區提供的數據中,看到不一樣的數量及詳細信息。結合我們實地走訪,最終得以印證。”這位督察人員說。
毀林開墾存在亂象,“林地里的玉米都長了好高”
記者留意到,在涉及黑河取水問題的督察案例通報中,有一條卻直指張掖“毀林開墾”。這與水資源保護有何關系?
林地草地涵養水土,我國森林法規定禁止毀林開墾。
早在1992年,國家相關部門批復了《黑河干流(含梨園河)水利規劃報告》,確定了黑河中游地區2010年灌溉面積達到327萬畝的規模。2009年,又印發《黑河干流水量調度管理辦法》,規定黑河流域取水不得用于擴大農田灌溉面積。
一組數據顯示,目前,張掖市灌區總面積高達526萬畝,其中農田灌溉區面積達472.4萬畝。加之農田灌溉方式粗放,必然加劇水資源緊張狀況。
增加的農用地哪來的?督察指出,2012年至2022年,張掖市開墾耕地占用林地約9.6萬畝。
“對比衛星數據圖,就會一目了然。”督察人員向記者出示的兩張衛星圖,分別是2013年張掖市公益林矢量圖和2022年張掖市耕地面積圖。交叉重疊后可以看到,大片成體系的林地,已被耕地覆蓋。
這期間,地方林草部門放松管理,僅對1592畝毀林開墾的違法行為實施了處罰。地方林草部門提供材料顯示,甘州區黨寨鎮上寨村、堿灘鎮普家莊村違法開墾林地369畝、259畝問題均已查處整改到位,但督察發現實際并未整改。
臨澤縣非法采伐林木851畝,現場督察發現仍在毀林。“我們當場看到,砍伐的樹切口都是新的,就是近期剛砍的。”
2023年11月24日,督察發現板橋鎮西灣村仍在毀林開墾。
與督察結論不同的是,在張掖市提供給記者的一份《開墾林草地案件查處情況》說明中則寫到:“我市林草地資源已全部納入國家林草局衛片執法和森林督察遙感監測范圍,‘天眼’時刻關注著林草地變化,不會存在大面積毀林毀草地行為未被發現和未查處整改的情況。由自然資源部門組織開展的土地整理項目,不允許在林草地內實施。因此,我市土地整理項目不存在開墾林草地的情況。”
對此,督察人員在走訪期間,實地勘察多處非法開墾耕地案例。“有的標出是林地,可實際地里的玉米已經長了好高。”當地村支書及相關村民也坦言,查處后也會補種樹苗,“但都是象征性的,后續也無人問津。”
正因有了黑河的哺育滋養,河西走廊腹地的張掖,得以得名“金張掖”。
但此次督察指出,張掖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不牢固,對落實中央要求筑牢國家西北生態安全屏障的極端重要性,對黑河流域水資源嚴重短缺、河西走廊地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區域特殊情況認識不到位,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不到位。
“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沒有充分考慮黑河流域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一些部門不作為、亂作為問題突出。”這些亂象,讓“金張掖”蒙上一層陰影。
讓黑河暢快地連通起來,奔流而下,刻不容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