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報數據,違規直排,洞庭湖還要“吃進”多少污水?
【谷騰環保網訊】5月27日,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公布第二批典型案例,指出湖南省長沙、岳陽、懷化、張家界等市對水環境基礎設施重視不夠,管網建設改造滯后,污水直排和雨季溢流等問題突出。
案例之下,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某些部門為完成考核目標,指使污水處理廠虛報數據,人為“抬高”污水收集率;某些地方截污不到位,在雨后沖刷滿是淤泥的河道……種種行為背后,是未補齊的水環境基礎設施短板。
連續三年造假,只為“提高”污水收集率
自報進水化學需氧量濃度190毫克/升左右,督察組實測化學需氧量濃度56毫克/升,在數據面前,全城污水處理廠承認虛增了上報的濃度數據。
在問及為何要抬高濃度數據時,督察人員告訴記者,進水生化需氧量是衡量生活污水收集率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其他指標不變的情況下,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越高,對應的污水收集率越高。
“那為什么現場測的是化學需氧量呢?”記者追問。“化學需氧量濃度出結果時間更短,且與生化需氧量濃度呈正相關,能夠利用它推斷出該廠上報的生化需氧量濃度同樣虛高。”督察人員回答。
據國家有關要求,2022年城市污水處理廠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高于100毫克/升的規模占比需達60%,2023年需達70%,這意味著湖南各市州需要通過雨污分流、管網改造等方式提高污水收集率。
但懷化城區污水管網基礎設施建設和雨污分流相對落后的現狀在短期內難以改變,污水收集率距離達標要求差距過大。因此,懷化市住建局污水處理管理科(下稱污管科)把目光瞄準了污水處理規模最大的全城污水處理廠。
在污管科的要求下,從2021年開始,全城污水處理廠把上報的進水生化需氧量數據提高至80毫克/升到100毫克/升之間,相較實際數據虛增50%左右。
在查閱該廠在線監測數據時,督察人員發現其與廠里上報的數據存在較大差異。“我們懷疑該廠可能存在造假行為。”督察人員告訴記者,隨后的檢查結果證實了督察組的判斷,“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性質十分惡劣”。
五次督導,四份方案,七年治不好劣Ⅴ類水
懷化市收集不來的污水去哪了?答案是太平溪。
調查過程中,督察人員發現懷化多地將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排入太平溪。太平溪是沅江的二級支流,穿越懷化市城區,經由沅江流入洞庭湖,水質長期為劣Ⅴ類。2023年,太平溪氨氮年均濃度超《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3.1倍。
伴隨臟水的涌入,水面翻騰起污濁的水花。在整個懷化市,每天直排進入太平溪的生活污水量高達5.8萬噸,直排口氨氮濃度為12.7毫克/升。
太平溪的污染問題并非沒有得到重視。2018年至今,省環保督察組、省整改辦等上級部門先后5次對太平溪水質問題進行督辦,要求盡快整改。期間,懷化市接連印發4份整改方案,分解具體任務,市城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都曾作為主體責任單位牽頭整治。
但落到具體的工作上,整治目標連年落空,完成時限一推再推。當督察組工作人員問起為何太平溪常年劣Ⅴ類、整治不到位時,有關部門更是互相推諉,并不斷強調自己某個階段的工作成效。
“出現這些問題,說明部門職責落實并不到位。”督察人員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每天仍有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通過管道進入太平溪,懷化的母親河仍處在一片污濁之中。
直排問題突出,3000多萬噸雨污水流入洞庭湖
在岳陽市,雨污水直排洞庭湖的水量達到驚人的3000萬噸。
雨后第一天,記者跟隨督察組在岳陽市小港河下游調查取證。尚未靠近小港河,就有一股臭味撲鼻而來,走進細看,未經處理的污水正源源不斷排入河中。河邊的溢流口處,污水持續涌出,流入南湖。南湖位于東洞庭湖邊緣,和洞庭湖水系相通。
經檢測,小港河氨氮濃度為9.2毫克/升,超《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8.2倍,屬輕度黑臭。
生活污水直排進入小港河,水體黑臭。
順流而上,督察組抵達小港河上游的一處河道,三名工作人員正在用水管沖刷河道中的淤泥,河道下方的泵站正將淤積的污水抽出。
工作人員正在用水管沖洗河道,河道邊仍有淤泥堆積。
淤泥的來源是旁邊的暗渠。據介紹,岳陽市2019年開始對4.1平方公里的小港河匯水區域進行管網改造,但5年時間僅完成1.5平方公里改造任務。管網改造不到位導致污水無處可去,大量污水和淤泥沉積在暗渠之中,經雨水沖刷進入河道。“截污不到位導致淤泥堆積,我們會在雨后對河道進行沖刷,保障周邊居民的觀感。”工作人員解釋道。
河道截污,是負責該片區污水處理工作的羅家坡污水處理廠正在采取的方式。督察發現,2023年10月起,羅家坡污水處理廠二期生物膜處理單元運行異常,至今未得到解決,導致每天約7000噸污水直排小港河后匯入南湖。
在岳陽,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岳陽城區有大量雨污合流制箱涵,雨污分流、管網改造進展緩慢,污水溢流直排現象突出。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走捷徑”萬萬不可
翻閱典型案例不難看出,即使是在省會城市長沙和旅游城市張家界,也存在污水直排、管網改造不到位、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不升反降等狀況。
任誰都很難把“主城區管網排查出11281處缺陷和混錯接問題,目前未整改的比例高達90%”的數據和被稱為“人間仙境”的張家界聯系起來。
究其根本,是對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重視不夠、推進不力,才讓洞庭湖每年“吃進”千萬噸污水,總磷濃度居高不下,2024年第一季度,洞庭湖出口斷面總磷濃度更是同比上升38.3%。
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是穩定和提升區域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但在水環境基礎設施存在明顯短板、污水收集率遲遲上不去的現實面前,若一味依靠虛報數據走“捷徑”,靠一拖再拖“拖字訣”,坐擁“一湖四水”的湖南省“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承諾必然落空。
在補齊水環境基礎設施短板這條路上,湖南任重而道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