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保需打持久戰
2007-2008中國生態小康指數56.9
2008年7月,《小康》雜志聯合新浪網、騰 訊網,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我國生態小康進行了調研。參加調查的人數為9283人,經過對調研結果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07-2008年度中國生態小康指數為56.9,比上年的 56.6略有提升。我國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已經連續四年了,中國生態小康指數依然難越60分紅線。
雖然我們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步改善,但一直在提高的是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期望值,《小康》調查發現,人們對其所生存的生態環境依然難說滿意。
這一年,人們的環保意識相比前一年,有所下降。“你的環保意識一直在提高嗎?”調查結果顯示,93%左右的人回答“在提高”。去年同一時間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一比例占到了98%。原因在于,2007年上半年,接連發生太湖、滇池、巢湖的藍藻爆發事件,使得環境問題成為了那個時候的 “焦點話題”。一時間,人們對生態問題也前所未有地關注。
相比2007年,2008年上半年的突發性生態災害事件有所減少,人們對災難的記憶在減弱,關注度因此下降。要保持人們對環境問題持久的關注和警惕,需要與遺忘作戰。
當然,總體而言,人們的環保意識是很高的。為保護環境,人們愿意犧牲生活上的方便。
2008年開始推行“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給生活帶來不便,但根據調查結果,58%左右的人表示,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會嚴格遵守,35%的人表示,任何情況下絕對遵守,僅有不到7%的人承認,不會嚴格遵守。
環保觀的代際差別
“你認為環保主要是誰的責任?”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在不同年齡層的人中,出現了較大的反差。75%的年輕人認為,環保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而在更成熟的群體中,僅有50%左右的人這樣認為。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更愿意將環保的主要責任推給政府。
同樣的反差還出現在了另一個調查結果中。“你認為導致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年輕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公民的參與意識不高”,其次是“企業只顧自己經濟利益,缺乏社會責任”,然后是“地方重GDP增長、輕環境保護” 。而在更成熟的群體中,他們認為,罪魁禍首的是“地方重GDP增長、輕環境保護”,最后才是“公民的參與意識不高”。
“你認為該怎樣更好地解決我們的環境問題?”年輕人將“加大教育,普及公民的環保意識”列在了首位,然后是“ 加大對污染制造者的懲罰力度”、“把環保工作和官員的政績掛鉤”。而在更成熟的群體中,他們認為“加大對污染制造者的懲罰力度”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把環保工作和官員的政績掛鉤”,然后才到“加大教育,普及公民的環保意識”。
這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中國環保觀的代際差別。年輕人承擔環保責任的自我意識在加強,而他們的前輩更愿意從制度上去尋求突破。
但對政府在環保方面工作的評價卻是相同的。85%左右的人認為,過去一年,政府在環保方面的努力沒有明顯的效果,只有不到15%的人認為效果比較明顯。90%的人認為,綠色GDP應該公開發布,以制約地方政府用環境換取GDP 的沖動。
那些發達地區的政府,已經越來越重視當地的環保問題。
太湖污染之后,無錫市長毛小平接受《小康》采訪時表示,當下無錫,環保是最大的民生。GDP增長不再列入考核的要求,環境保護成為一票否決的指標。
在浙江,最突出的環保經驗就是,環保也是政績。環保指標由此成為各級干部政績考評的“硬指標”。對省環保局確定的重點環境污染監管區,地方政府如不能按期完成治理任務,年度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制”。
對于那些擔負著生態保護重任的欠發達地區,多數人認為,政府應該加大對這些地區提供幫助,讓他們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能夠擺脫貧困。約35%的人堅持,經濟的發展不應以破壞環境為代價。
另一方面,國家環保部也與其他相關部門聯手加緊研究綠色貿易、綠色稅收、綠色證券、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環境經濟政策,企圖建立完整的中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
當然,改變現行格局和規則的困難,也給政策推行者提出了更嚴峻的考驗。
人們擔心的生態問題
“你比較擔心哪些生態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水污染問題排在首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其余依次為:大氣污染問題、垃圾處理問題、氣候變暖問題、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等。
《小康》調查,土地荒漠化問題越來越引起重視。
在北方,人們經受著沙漠化的困繞。沙漠化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一個重大的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8%,近4億人口受到沙漠化影響。因荒漠化危害的直接經濟損失約64 2億元/年,荒漠化及其衍生危害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約2889億元/年。
在南方,人們擔心的是石漠化。當前,我國石漠化面積已經超過30萬平方公里,中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并以每年2%-4%的速度擴展。石漠化已經成為西南地區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據有關資料顯示,“十五”期間,貴州石漠化面積平均每年以600-9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在廣西,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遞增。
當然,水污染仍然是人們生活中最為擔心的問題。
從2007年環保部門監測的結果來看,197條河流407個監測斷面中,I~III類、IV~V類和劣V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49.9%、26.5%和23.6%;七大河流中,松花江為輕度污染,黃河、淮河為中度污染,遼河、海河為重度污染;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全國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比例為62.8%,比上年下降4.9個百分點;四大海區近岸海域中,渤海為輕度污染,東海為重度污染。
《小康》調查發現,在農村,水污染問題更加嚴重。有些地方,飲用水仍存安全隱患。農村正面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雙重威脅。除了水污染問題之外,突出表現為生活污染加劇,面源污染加重,工礦污染凸顯,生態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其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目前,我國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發達國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僅40%左右;中國污水灌溉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中東部地區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占污染灌溉面積的20%;全國畜禽養殖污染物的產生量是工業固體廢棄物的2倍多,農業面源污染正在成為中國的污染大戶。
國家節能減排的關鍵年
在城市,大氣污染情況有所好轉,但依然是人們較為擔心的問題之一。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383.3萬噸,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萬噸,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實現雙下降,首次出現了“拐點”。全國11 3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占44.2%,三級的占54.9%,劣于三級的占0.9%。與上年相比, 劣于三級的城市比例降低6.2個百分點,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改善,卻也不容樂觀。
2007年被稱為國家的節能減排年。這一年開始,節能減排被高度重視,并取得積極進展。
國家財政支持節能減排的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中央財政為此設立了專項資金,2007年安排235億元,20 08年安排了270億元。加上中央建設投資中安排的148億元,2008年中央財政共計安排418億元用于支持推進節能減排工作。
2008年將是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的關鍵一年。目前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突出表現在經濟增長速度偏快,特別是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增長仍然過快,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下降 ,產業結構重型化的格局沒有改變。實現五年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相當艱巨。
這一年的生態小康指數距離及格線仍有一定距離。這注定是一場持久而緩慢的戰爭。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們急迫的心情。
《小康》調查,“你對我國未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持什么態度?”結果顯示,61%人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還會惡化;20%的人相信,會有一定的好轉;17%的人預期,不會發生明顯變化;僅有不到2%人認為,會有較大程度的好轉。
民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前景預期并不樂觀。
(感謝國家統計局呂慶吉吉博士提供智力支持)
2005~2008年中國生態小康指數
評價指標 權重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對周邊環境狀況評價 25 54.3 50.8 50.5 50.7
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律法規體系評價 15 78.5 82.3 82.4 82.6
環境保護的政府投入、執行和效率認同度 30 47.2 44.6 44.5 45.0
環保意識與參與程度的自評 20 46.7 54.4 54.8 55.4
生態環境保護前景預期 10 71.5 73.0 73.1 72.8
生態小康指數 100 56.0 56.6 56.6 56.9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