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應實行生態補償機制 環保工程可資源入股
11日,廣東省政協十屆三次常委會議召開,省政協主席陳紹基主持會議,會議圍繞“產業轉移污染防治及保障飲用水源安全”議題進行專題議政。副省長林木聲到會聽取了省政協調研組的調研情況報告,省政協副主席蔡東士、梁國聚、王珣章、周天鴻、姚志彬、陳蔚文、溫蘭子、溫思美,秘書長楊懂等出席會議。
當前,“雙轉移”已經成為廣東最重要的戰略部署。今年5、6月份,省政協組織專家針對產業轉移污染防治及保障飲用水源安全,赴韶關、清遠、河源、梅州等市開展調研。據了解,廣東不少地方興建的產業轉移園區存在規模過小、環保規劃亂以及環保政策執行不堅決等問題,環保工作出現隱憂。專題調研組建議,廣東應嘗試實行生態補償機制,環保工程也可資源入股,收取獲利城市的供水紅利。
【存在問題】
地方爭項目未經環評就開建產業園
林木聲昨天代表省政府向省政協常委會作了《關于廣東產業轉移污染防治及飲用水源安全問題的情況通報》的報告。他說,一些地方在承接產業轉移時不顧環境等客觀條件,盲目地爭項目、爭資金,這種情況給有限的土地資源、環境資源進一步增加了壓力。一些地方急于引進項目,未經環評批復就搶建的情況嚴重。
數據顯示,2007年,產業轉移工業園入園項目環評報批率僅為79%,環保“三同時”執行率僅為45%。林木聲說,目前珠三角往外轉移的產業主要為陶瓷、五金、家電、塑料、服裝、機械、玩具類等。省內大部分產業轉移工業園,特別是偏遠縣區的產業在轉移過程中只是簡單的搬遷,清潔生產及科技水平并未提升,對生態環境帶來威脅。
招商“饑不擇食”導致排污總量超出環評要求
目前,轉移園大多分布在山區,環境容量有限,為保障飲用水源安全,省環保局在批復這些轉移園環評時,對園區規模和排污總量均有嚴格限制。但各地在實施開發建設時,普遍擅自擴大規模,排污總量大大超出環評批復要求。
調研報告指出,一些園區由于招商情況不理想,存在“饑不擇食”的問題。有的地方根本就不按規劃的主導產業和環評批復要求引進項目,不管引資項目有無污染,能來就歡迎。目前,廣東入園項目的環評報批率僅為79%。絕大部分入園項目的環評審批權屬于市、縣環保部門,一些地方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情況下,發展經濟的愿望強烈,急于引進項目,未批先建的情況嚴重,以至出現一些轉入產業“污染比效益大”的情況,產生企業投產得益、政府治污買單、群眾利益受損的“外部效應”。
河流水質趨惡化,沒有一個污水處理廠投產使用
針對飲用水源的安全,省政協專題調研組認為,在當前情況下,如果發展接力伴隨著污染接力,那么將直接威脅全省飲用水源安全。
調研報告顯示,盡管各轉入地均努力按照準入產業清單批準入園項目,但很少考慮產業之間的銜接問題,接納入園項目盲目性和隨意性很大,只要屬于準入產業項目,均來者不拒,導致產業的專業化、集群化、生態化程度很低。
據調查,在24個省定園區中,目前尚無一家清潔生產企業。這樣,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污染負荷必將越來越大,飲用水源安全潛在巨大的隱患。廣東跨市河流交界斷面水質檢測統計結果表明,廣東部分地區河流水質,已呈現較明顯的惡化趨勢。
另外,有明文規定,建設項目中環境保護設施必須同步設計,但調研報告指出,這一制度卻未能落實,也由此造成了治理效率低、環保監管難等問題,入園企業偷排、漏排、超排現象時有發生。
據統計,在24個省定園區中,僅中山(河源)、廣州白云江高(電白)、深圳鹽田(梅州)3個園的污水集中處理廠正在動工建設,還沒有一個建成投產使用,而深圳鹽田(梅州)產業轉移園污水處理廠的征地問題仍沒有全部解決。
【解決辦法】
體現生態發展理念 嘗試建立“租用式”生態園
針對上述調研問題,調研組建議將各地“產業轉移園”稱謂統一改為“生態產業園”,以體現生態發展理念。并由省經貿部門牽頭,根據各地情況,研究確定全省產業轉移的區域規劃和總體布局。可以嘗試先建立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市產業轉出地政府主導的“租用式”的生態園。各生態產業園設立清潔生產專門機構,敦促企業推行清潔生產,并將園區內企業清潔生產情況,作為省政府提供資金資助或其它優惠政策的考核依據。
同時,還應嘗試實行流域環保發展計劃,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體可以實行按流域所涉地區形成區域性環保計劃,統一調動同流域經濟發達地區幫助環境保持地區發展經濟并作出制度性的承諾。按照“環境有價、資源有價、生態功能有價”的道理,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比如,可以規劃開發新豐江水庫的直飲水工程,由省統籌珠三角收益城市,整合財政和企業投資,河源市則以資源入股,坐收比辦工業更大的供水紅利,以此作為對這些地區保護和發展生態的一種經濟補償。
此外,省財政應每年從省級財政收入中提取適當比例的資金,用于實施對珠三角地區以外的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生態補償,所提取的比例應該能夠基本保障這些地區的人民,在不發展具有潛在污染風險的工業項目情況下,也能夠共享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基金總額應隨全省經濟規模的增長同步增加。珠三角地區各地級市也可以參照省的做法,建立生態補償基金。
投入400多億資金治理產業轉移園污染 環保不落實撤銷產業園稱號
為解決整體布局問題,省政協專題調研組建議由省發改委牽頭,制定和實施《廣東省區域協調發展規劃綱要》,完善區域經濟布局,優化區域空間結構,研究確定生態型優化發展新模式。
對此,林木聲透露,目前,省經貿委正組織有關部門開展廣東省產業轉移區域布局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將結合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的劃分,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及環境保護、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等有關規劃的要求,從全省經濟、環境的協調與平衡的高度統籌考慮,制定《廣東省產業轉移區域布局總體規劃》,優化轉移園建設布局,推動產業有序集聚轉移。目前,《廣東省產業轉移區域布局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已經起草完成,擬進一步完善后由省政府批準執行,然后展開總體規劃編制工作。
另外,林木聲還透露,省委、省政府已經決定,從2008—2012年五年時間里,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投入400多億資金,重點用于欠發達地區及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包括環境設施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
林木聲表示,今后將定期開展產業轉移工業園專項督查,對環保工作落實不到位并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產業轉移工業園予以通報,其入園項目環評審批權限予以上收。經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暫停其入園項目環評審批甚至撤銷其產業轉移工業園稱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