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科技橋項目“水資源有效性及水質”啟動暨研討會在京召開
7月8日,中英科技橋項目——“水資源有效性及水質”啟動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30余位國際、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在大會期間開展涉及水資源高效利用、節水農業與根際調控、水環境治理與修復等領域的報告交流,共同研討項目的具體內容、人員交流與研究生合作培養等。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歐洲處處長邢繼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水利科學與海洋工程學科主任李萬紅,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節水處處長彭世琪,英國研究理事會中國代表處主任Chris Godwin先生,我校張林逸副校長、國際交流處處長董仁杰教授等應邀出席了此次項目啟動暨研討會。我校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康紹忠教授主持開幕式。
據了解,英國政府于2006年啟動首輪科技橋項目,以支持英國和美國已有的合作朝著商業化和產業化目標發展,第二輪科技橋拓展到中國和印度。這些資助為英國研究機構與合作國的世界一流高校和高技術企業提供交流,加快推進部署研究所得知識,加深并加強已有研究合作關系,并通過提高科研成果從研究機構向企業的轉移來獲取新技能并鼓勵創造財富。2008年,英國研究理事會資助1200萬英鎊用于英國與中國、印度、美國的大學及科研機構間的科技橋項目,其中,中英科技橋有4個項目獲得資助,英美和英印各有3個項目獲得資助。
本項目作為4個獲得資助的項目之一,由英國蘭卡斯特大學Bill Davies教授主持,將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項目重點關注可持續食物安全生產的農業水土環境及其科學調控問題,以可持續農業的新基因型品種培育、提高作物產量和經濟效益的根際調控、水土環境中污染物的新型監測方法、廢水與固體廢棄物的利用等科學問題為主要內容;主要進行“開發多產和可持續的農業新型基因品種、提高作物收益的根際工程、新型水和土壤監測技術的應用、監測河流、地下水、土壤和生物固體中的有機物以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和污水和生物固體在農業上的運用給健康帶來的新問題”等五個方面的創新性研究。該項目還將結合以上課題開展農業水管理的技術培訓、暑期學校以及每年互派科研人員互訪等活動,還將資助來自我校的研究生赴英國進行短期交流和訪問,及相關人員參與暑期科研培訓和后續科研項目的申請等。
張林逸在致辭中向與會代表介紹了中國農業大學的科研實力和辦學條件,并高度評價了我校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環境中心近年來在生物節水領域開展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所取得的成績。Chris Godwin先生介紹了中英科技合作的發展概況和英國研究理事會的資助體系與開展的主要工作。
邢繼俊在開幕致辭中指出,中英兩國政府間的科技合作尤其在低碳農業、可持續環境、食品安全等領域的交流越來越廣泛,該項目以食物安全生產的農業水土環境及其科學調控問題為主攻方向,對于保證我國糧食安全、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項目主持人、英國皇家學會會士、蘭卡斯特大學環境中心Bill Davies教授就項目的具體研究思路和安排做了總體部署。他指出,中英科技橋項目競爭很激烈,該項目在眾多申請中能夠勝出,應特別感謝英國研究理事會和參與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項目參與各方應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在項目執行期內圓滿完成預定目標和任務。
開幕式后,蘭卡斯特大學Bill Davies教授、Brain Forde教授、Kevin Jones教授、Philip M. Haygarth 教授、Roger W. Pickup 教授、Zhang Hao Davison博士、Mark Bacon博士,香港浸會大學張建華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莫興國教授、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張干教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潘剛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吳普特教授、浙江大學甘銀波教授、南京大學王曉蓉教授、我校農學院賈文鎖教授、資環學院劉來華教授,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康紹忠教授、黃冠華教授、毛曉敏副教授、杜太生副教授分別做了大會報告,交流了項目研究的基礎、進展與下一步工作的思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