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在即 更多減排任務暫“無人認領”
隨著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開幕時間的日益臨近,全球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均公布了自身的減排目標;但與此同時,有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各大經濟體所承諾的減排規模,尚不足以有效地延緩全球變暖的趨勢。
對此,觀察人士指出,鑒于各經濟體在溫室氣體減排問題上的矛盾依舊,至少在哥本哈根大會上很可能暫時無法為目前“無人認領”的那部分減排任務找到承擔者。在此背景下,該次大會甚至可能在客觀上成為減排以外的其他氣候變化應對措施尋求輿論關注的場合。
氣候變化形勢更嚴峻
目前,包括美國、歐盟和日本在內的發達經濟體和包括中國、巴西、韓國、印尼在內的發展中經濟體均做出了各自的減排承諾,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已進入總規模可估算及具體立場可協調的新階段。
然而正值此時,多項研究結果卻表明,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要遠超外界此前的預期。根據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的估算,若全球氣溫按照當前速度繼續升高,那么到2100年,海平面將提高1.4米,而非兩年前預計的0.7米;而如果將本世紀內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2100年時的海平面仍將上升0.5米。該委員會指出,如果要讓一些位于海濱的城市免遭“海難”,則需要將本世紀內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而這無疑要通過減排更多溫室氣體來實現。
正因為如此,在減排問題上一貫態度積極的歐盟,才會不斷要求美國等國進一步提高減排目標。西方媒體則指出,氣候變化應對形勢的惡化將為哥本哈根大會增加一項協調、分配更多減排目標的任務。對此,路透社日前披露,東道主丹麥政府草擬的一份文件顯示,截至2050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應在1990 年的基準上減少50%,其中發達經濟體應負擔起其中80%的減排責任,而發展中經濟體則負擔起剩余的20%。
新談判將充斥舊爭議
盡管丹麥政府反復強調該文件并非準備官方發布的版本,但發展中經濟體已迫不及待地發表反對意見。印度環境部長賈伊拉姆·拉梅什表示,如果上述材料內容是東道主對于新全球減排協議的預期的話,那么哥本哈根大會將注定失敗,因為發展中經濟體負擔全球20%減排責任的要求是建立在“不現實的估計”上的,也是完全無法接受的。
在各國公布的減排目標中,被詬病最多的恰恰來自全球最大的發達經濟體美國。該國承諾的較2005年減排17%的幅度不及中國(40%至45%)和巴西(20%);更驚人的是,美國的承諾若以1990年水平計算僅為減排3%,遠低于歐盟的20%至30%和日本的25%。
另一個讓發展中經濟體難以接受更高減排責任的原因,是發達經濟體向其提供資金支持時的無信用。2001年的波恩聯合國氣候會議上,歐盟、加拿大、挪威、瑞士等曾承諾向發展中經濟體每年提供4.1億美元作為溫室氣體減排支持資金,但目前到位的金額僅為承諾的1/10。英國《衛報》日前披露,雙方在新的資金支持規模上的立場也近乎不可調和:發展中經濟體要求在2020年之前每年得到4000億美元,而發達經濟體只同意付出1000億歐元(約 1646億美元),其中德國和法國還強調其付出的資金將來自原有的境外援助基金。
談判外延可望拓展
西方媒體普遍認為,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在談判時的立場協調將異常艱難,全球進行更多溫室氣體減排的客觀要求很難達成;即便屆時有新的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協議出爐,也無法完全反映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局面的現實需求。因此,無論結局如何,將聚會全球192個經濟體領導人的哥本哈根大會都可能無法成為一幅完整的拼圖。
在此背景下,哥本哈根大會越來越可能成為溫室氣體減排以外,全球氣候變化其他應對措施引發更多關注的場合。瑞典環境學院和歐洲自然之友組織12月1日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減少使用私人汽車也將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幫助。根據該報告的建議,至2050年,全球私人汽車累計里程占全部交通里程的比例,應由75%下降至43%;同時,人們在進行1000公里以內的長途旅行時,也應盡量選擇火車而非飛機。
此外,形形色色的生物工程技術手段也被認為將有助于阻止全球變暖,其中包括大量“種植”具有儲碳能力的人工樹木、以海藻覆蓋建筑物外表、將建筑物涂成淺色以更多反射太陽光甚至是利用新技術直接減低空氣中的碳元素含量等。
英國《泰晤士報》指出,減少使用私家車和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等氣候變化應對手段,將肯定不會寫入可能出臺的全球協議;但相關國家的領導人將借助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場合,來擴大這些手段的受關注和被接受程度。這表明,在氣候變化應對形勢愈發嚴峻且新的減排任務又“無人認領”的情況下,哥本哈根大會的參與者希望拓展談判的外延,并期待這些減排以外的新應對手段,能夠一定程度上彌補談判本身的局限性。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