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湖的今天就是太湖的明天
蠡湖山水是太湖美景的精華,蠡湖的治理是太湖治理的一個精彩的組成部分。2009年11月8日"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在無錫市舉行,無錫憑借以蠡湖治理為代表的太湖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中的卓越成績,被命名為“2009全球綠色城市”。
無錫正在將蠡湖治理成功做法和經驗推廣應用到大太湖治理,無錫將在引領全流域其它城市共同治理太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說到蠡湖,就會提到范蠡。范蠡與西施的優美傳說,使得蠡湖的美增添了詩般的意境。我們的先輩留下這樣的傳說,足以證明在他們眼里,蠡湖風光完全配得上這兩位飄逸奇人。有一段時間,這顆“明珠”失去了應有的光彩。經過無錫人的精心治理,蠡湖如今又重新煥發光彩。在太湖黿頭渚風景區鹿頂山之巔,俯瞰蠡湖山水晴波瀲滟,如一幅行筆流暢干凈的水墨畫。記者近日走近蠡湖采風,陶醉、激動、振奮,因為記者看到了一個新的蠡湖。
蠡湖治理“三部曲”
蠡湖,又稱五里湖,是太湖伸進無錫的內湖。蠡湖現有水面9.1平方公里,與太湖風景區黿頭渚景區相連。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大規模圍湖造田、筑塘養魚、興辦工業等,蠡湖成為太湖水污染的“重災區”,水質常年處于劣V類。蠡湖也是太湖底泥污染最嚴重的區域,平均水深只有兩米左右,淤泥厚度達0.6米至0.8米,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湖體面積日益縮小,從9.5平方公里縮小到6.4平方公里,水容量減少,自凈能力下降。
世紀之初,無錫市委、市政府提出“打太湖牌,建山水城”的城市建設思路,把蠡湖新城建設作為實踐科學發展觀、建設湖濱山水生態城市的啟動區、示范區。無錫市對蠡湖水環境的治理已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蠡湖全面實施“污水截流、環境整治、退漁還湖、生態修復、生態清淤”等工程,使蠡湖水質發生了明顯變化,水體中富營養化指標總磷、總氮從06年起明顯大幅下降。第二階段是07年08年把整治范圍擴大到蠡湖周邊30公里范圍內的入湖河道,搬遷分散居住的村莊,大規模調整水系,實施長廣溪濕地生態修復工程。
在經過長達七年的治理后,蠡湖周邊環境明顯改善,水質指標從以前的劣五類提升到三類到四類,蠡湖也因此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上都頗有影響力的治水成功范例。通過科學治水、綜合治水,蠡湖水面面積從6.4平方公里增加到9.1平方公里,蠡湖水質明顯改善,國家"十五"重大科技項目太湖水污染控制與水體修復技術及工程在蠡湖順利實施,湖水能見度從20厘米升至80厘米,提前達到國家2010年考核目標要求。治理后的蠡湖水質經受了2007年供水危機的考驗,得到國務院領導的充分肯定,被稱為“蠡湖經驗”。
用美景重回來形容蠡湖的現狀似乎還不夠,因為在蠡湖在被污染前周圍的環境就缺少西湖的秀美,形成不了觀光游覽的氛圍。現在的蠡湖周圍已成優美的風景區,成為全國最大的開放式市民公園,成為百姓的休閑天堂。每逢節假日,風景區的人氣都特別旺。已建成蠡湖之光、蠡湖公園、漁父島、鷗鷺島、渤公島、中央公園、水居苑、西施莊、蠡湖大橋公園、長廣溪濕地公園、管社山莊、寶界公園等生態環境工程,總計新建和整治綠地面積達464.5公頃。環蠡湖38公里(寬80米~250米)的湖岸生態防護林基本貫通,成為無錫最大的免費開放公園,其面積相當于37個蠡園。目前市民欣賞蠡湖風光已極為便利。公交車、自駕車、旅游大巴可以將老百姓帶到蠡湖風景區。公共自行車則可以解決到達風景區后的交通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觀賞蠡湖風光已實現了水岸互動。前年國慶節期間開通的“水上巴士”,方便了市民在水上看蠡湖風光。無錫市圍繞蠡湖還建設了一批文化工程,建成水鏡廊、蠡湖展示館及分館、高攀龍紀念館、長廣溪濕地科普館、張渤塑像、程及美術館、文化紀念墻、石塘廊橋、水上舞臺等。
對于前兩個階段的治理,無錫市有著清醒的認識。根據專家的診斷,由于蠡湖水體相對封閉,水體流動慢、水體交換不充分,目前蠡湖水質仍處于一種波動、不夠穩定的狀態,水體透明度不夠,沉水植物生長受到影響。專家建議,要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合理調控蠡湖生態系統的結構,恢復和重建沉水植被,并把蠡湖劃分成景觀旅游、植被恢復、生態保護等4個區域,針對各類區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深度治理措施和生態恢復方案。在去年底召開的《蠡湖水環境深度治理和生態修復規劃》大綱評審會上,對國內三家研究單位提交的有關蠡湖下一步治理和修復規劃進行評審。這標志著蠡湖治理進入了以“恢復生態系統、進一步改善水質”為目標的深度治理和生態修復新階段。
蠡湖的明天會是什么樣?記者在采訪中不時思考這個問題。
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主任顧崗告訴記者:《蠡湖水環境深度治理和生態修復規劃》大綱審查會于2009年12月2日舉行。在專家學者主導下對蠡湖進行深度治理和生態修復,標志著蠡湖水環境治理已成功完成湖區封閉治理、入湖河道整治,進入全新的第三階段。市長毛小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徐劼出席了審查會。經過專家組審查,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提交的方案獲得最終認可。這一中標規劃方案,計劃按照生態學規律,合理調控蠡湖生態系統結構,恢復和重建以沉水植被為主的穩定的草型生態系統,調整或改造蠡湖新的景觀格局,強化湖區及湖濱帶的環境凈化、生態景觀、旅游休閑等功能,形成高效、和諧的人工-自然景觀,從而打造中國城市湖泊治理的標志性工程。蠡湖治理目標:到2012年,蠡湖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水生植物覆蓋率30%以上,水體透明度1.0米以上,最大限度提高蠡湖自凈能力,基本恢復良性湖泊生態系統,成為中國城市湖泊治理的標志性工程。
太湖治理效果
比預期的要好
透過蠡湖的治理,人們看到了太湖治理的未來。對于無錫市民來說,蠡湖的變美更直觀、更易于切身體驗到。相對于蠡湖治理來說,太湖治理是一個更大的課題,是一篇更大的文章。無錫在“治太”方面的成績成績引人注目,得到了各方面的認可。
對于治理太湖的意義,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8月視察太湖治理情況時說了三句話:太湖治理的成效是太湖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標志。太湖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是太湖治理的根本保證。太湖治理和太湖區域經濟發展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太湖流域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為無錫的太湖治理和經濟建設等方面工作指明了方向。
溫家寶總理還指出,太湖治理,舉國關注。近幾年,在國家支持下,江蘇省加強領導,措施堅決有力,規劃周密科學,治理效果比預期的要好。但是,太湖治理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要堅持不懈抓下去,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從根本上把太湖治理好。
2009年11月初,在武漢召開的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專門邀請無錫市代表太湖流域參會,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徐劼在大會的“市長論壇”上做了專題發言,市太湖辦主任顧崗在“湖泊綜合管理分會場”作了基調發言--無錫太湖治理的實踐與探索,與參會者共同分享太湖治理的成果和經驗。
有幾個數字很能反映“治太”的成效。無錫市在2007年夏出現供水危機后,2008年順利實現了“安全度夏”,2009年無錫市又圓滿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兩個確保”和“三個下降”的目標,實現了安全度夏。太湖無錫水域水質改善明顯,太湖無錫水域水質高錳酸鹽指數、總氮、總磷和富營養化指數比去年分別下降。主要飲用水源地沙渚、錫東水質均達到Ⅲ類標準。首次出現藻類聚集現象較去年晚了約20天,藻類密度最大值同比下降42%,聚集最大面積下降15%。
在無錫市近年來治太工作落實三項措施中,打撈藍藻最先實施。按照"專業化隊伍、機械化打撈、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的思路,全市共組建藍藻打撈專業隊伍57支,配備專業打撈人員1587人,打撈船359艘,運輸船26艘,運輸車32輛,在96個打撈點實施打撈作業。2008年全市打撈藍藻50萬噸,2009年以來共打撈藍藻70萬噸。建成了5座藻水分離站,處理藻漿能力達到7000噸/日,經過分離處理的藻泥全部用于制作肥料、沼氣發電,基本做到了產業化運作,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第二項是實施生態清淤。早在2004年,無錫市就率先啟動水源地清淤工程,至2006年底已累計清除淤泥126萬立方米;2007年以來,進一步加大生態清淤力度,貢湖和梅梁湖清淤工程量超過300萬立方米,固化淤泥150多萬立方米。與此同時,無錫市積極推進市域河道的全面清淤,2006年至今,僅13條主要入湖河道就已完成清淤總量530多萬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河道水環境。三是加強調水引流。2008年常熟樞紐累計引長江水進入望虞河48.9億立方米,其中入太湖20.6億立方米。2009年已累計引長江水13.08億立方米,其中入太湖4.88億立方米。梅梁湖泵站2008年累計調水引流9.6億立方米,2009年已調水引流5.47億立方米,大渲河泵站已于2009年5月29日建成投運,目前累計調水1.599億立方米。堅持不懈的藍藻打撈和持續推進的生態清淤,緩解了湖體氮、磷等污染物的累積;調水引流拉動了太湖北部水體的流動,改善了水源地水質。
談到“治太”,無錫市民能感覺到市領導和有關部門是動了真格的。簡稱為“六個全覆蓋”的做法在全國引起了高度關注。
一是太湖保護區規劃建設全覆蓋。無錫市在太湖流域率先出臺《關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無錫太湖保護區的決定》,將全市域劃為一、二、三級保護區,設想通過8-10年的努力,將全市域建設成為與國際接軌、國內一流的循環經濟先行區、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區、高端服務業集聚區、綠色能源示范區和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區,其中一、二級保護區建成綠色生態功能區和生態旅游示范區。
二是組織管理體系全覆蓋。在市級層面成立了“太湖辦”和環境監察局;市中級法院在省內設立了首家環境保護審判庭,宜興、濱湖等5個市(縣)區法院設立了環境保護合議庭;在市(縣)、區級層面,環保工作得到加強,各鄉鎮、工業園區普遍建立環保分局、監察分局或環保辦公室,形成了市、縣、鎮(街道)、村四級環境管理網絡。
三是污水收集處理全覆蓋。加快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目前已累計建成覆蓋所有城鎮的68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200萬噸。按照國家和省太湖地區污水排放新標準,對現有污水處理廠全面進行提標改造,所有污水處理廠均具備脫氮除磷能力,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目前污水主管網總長度已達6888公里,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到2011年全市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
四是綜合治理措施全覆蓋。大力推行“河長制”管理。2007 年下半年率先在全國推行“河長制”,出臺《關于全面建立"河(湖、庫、蕩、氿)長制"全面加強河(湖、庫、蕩、氿)綜合整治和管理的決定》,對全市815條河流實施 “河長制”管理,2009年又將全市1284條河道一并納入“河長制”管理,實現“河長制”管理全覆蓋。全面開展沿太湖200米范圍內退耕、退漁、退房建設生態防護林和入湖河道生態綠地,全面取消水源保護區范圍和環太湖1公里核心區的畜禽養殖,全面清除太湖貢湖水域80平方公里范圍內定置漁具及水上餐廳。
五是雙源供水網絡全覆蓋。開辟長江第二水源地,日供水能力達到80萬噸,分7條管線與原供水管網互聯互通,形成長江、太湖"雙源供水、雙重保險"的供水格局。完成貢湖水源地取水口延伸工程,取水口向湖心延伸3000米,取水口水質提高了一個等級。去年1月起,水質檢測指標由原來的35項增加至106項,并實現全部穩定達標。
六是監測監控網絡全覆蓋。加強太湖水質監測預警工程建設,由太湖辦、環保、水利、公用、衛生、氣象等部門組成太湖水質監測預警中心。目前已建成58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在太湖湖體布設了21個藍藻巡視點,沿岸建設了13個藍藻分布視頻監視系統,配備了太湖水環境應急監測船,同時利用環境衛星加強遙感監測,形成水、陸、空“三位一體”的監測體系。
記者在采訪中,還有一個新的感受,就是在近幾年的太湖治理中無錫市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污染河道、湖泊的行為有所減少。市民自發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行為不斷出現,有的街道還成立了“生態環境維權工作站”,為普通市民提供了一個環保維權的平臺。人們生活富裕了,都希望有一個生態良好生活環境。太湖辦的同志認為,提升市民環保意識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在這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積極倡導人人養成保護太湖、珍惜水資源的良好習慣,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