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世博”已取得初步成效 開幕式將選環保材料
對話人:
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副局長 胡勁軍
美國環保協會中國項目負責人 張建宇
綠色出行,讓低碳生活從足下啟蒙
記者:為什么上海世博會將“低碳”叫得如此響亮?又將如何通過活動體現“低碳”理念?
胡勁軍:“低碳”理念既體現了中國政府致力于營造和諧社會、堅持科學發展觀的一貫立場,又展現了本屆世博會的環保創新與追求。低碳,這是東西方誰也無法回避的事關全球未來的重大課題。上海世博會以此作為展示亮點,是水到渠成,也是非常及時的。
根據“低碳世博”的理念,世博局兩三年前就開始策劃“低碳”主題的活動。這些活動,意不在于自己“唱戲”,而是為了給民眾“搭臺”,激發全社會的參與熱情,廣泛傳播“低碳”生活方式,并通過國際合作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前,“低碳世博”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我們深化了低碳活動主題,放大了“低碳世博”理念的影響。首先,在重大慶典活動方面,我們始終堅持“一次性投入,可循環利用”的原則。比如在開幕式的籌備過程中,我們盡可能使用無污染、低能耗、可再生的材料,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盡可能讓開幕慶典的精華部分成為園區每晚的保留節目,避免大型活動的短期效應;盡可能為世博會后黃浦江上打造景觀旅游節目預留硬件設施,避免資金的重復投入和浪費。其次,在日常活動中,我們也策劃了許多體現低碳理念的活動,把國內多年積累的科技環保成果,通過活動的形式寓教于樂,在市民中進行低碳理念啟蒙。
另外,主辦方也積極推動參展國、國際組織和企業等世博參與者提供資源和組織策劃,將成熟、優秀的科技和環保類文化活動引入世博會。其中突出的代表,即是“綠色出行”系列活動。“世博綠色出行”系列活動,包括“穿越長三角——綠色出行看世博聯合行動”、“世博綠色出行——低碳公交卡設計大賽”,以及“世博出行碳計算器”等活動,向全社會宣傳“低碳”生活方式;會期中將舉行“降碳盛典——綠色出行之夜”晚會等大型活動,向世博參觀者普及“低碳”世博理念,號召大家“低碳”出行看世博。“世博綠色出行”活動項目還在上海辰山植物園建設了4000平方米的“綠蔭停車場”,并計劃于世博開幕前在上海建造 “世博綠色出行林”等。
這些活動,讓每一個參觀者都感覺到,“低碳”生活非但在世博會展示中觸手可及,而且我們自己就是“低碳”的親歷者、參與者。從我做起、從腳下做起,從世博出發,低碳成了一種無孔不入的先進生活方式。
張建宇:對,開展“綠色出行”等活動,公眾參與度高,影響范圍廣,可以有效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為上海盡快實現低碳轉型奠定重要基礎;同時也可以為減少或抵消世博會的碳排放做出積極貢獻。
作為參展規模最大的一屆世博會,盡管主辦方絞盡腦汁推行環保建筑、采用環保能源,但其本身產生的碳排放量仍不可避免地相當可觀,其中由參觀者的出行及食宿產生的碳排放占絕大部分。有鑒于此,主辦方除了在世博會的建設籌備過程中深入貫徹低碳理念,在社會各界的熱心關注和積極參與下,還開展了大量如 “綠色出行”等面向社會公眾大力開展的宣傳活動,爭取將上海世博會打造成大力宣傳、推廣、實踐自愿減排機制的國際盛事。
低碳細節從牛奶紙盒開始
記者:那么,在世博會的展示與籌辦中,主辦方又是通過什么角度來推廣低碳模式的呢?與以往的展會相比,上海世博會在低碳方面還有哪些創意安排?
胡勁軍:上海世博會的低碳細節俯拾即是:平常人們不注意的牛奶等廢棄飲料紙包裝,可以變廢為寶、循環利用,變身為世博環保椅、世博環保垃圾桶和世博節目冊等參觀者服務設施。我們推廣了“綠色世博、‘椅’我為榮”活動,在世博會會期前動員全社會收集環保產品,會期中在園區內為參觀者提供服務,以行動實踐“低碳”和“可持續”的環保理念。
類似的低碳主題活動,世博局都是依托著上海環保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科協和世博科技促進中心等機構的平臺,立足社區、校園和企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的。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孩子都參與了這些動手又動腦的活動。我們覺得,低碳未來大門的鑰匙,就在孩子們的手上,所以,很多創意安排是針對孩子、并且由孩子們參與設計的。
就活動場地本身而言,“低碳環保”的科技亮點也處處閃現:上海世博會活動場地的規劃和建設始終堅持凸顯“節能減排”理念,圍繞生態環境、太陽能、資源循環利用等多方面開展專項設計,并組織逐步實施。
比如寶鋼大舞臺、船塢等重要演出場地,就是利用老廠房進行改造而成;活動場地大規模使用LED節能燈光,對音響的分貝級有一定的限制;鼓勵符合環保理念的新能源、新工藝、新材料的廣泛使用;部分場地安置環保坐椅,以及針對舞美堅持“一次投入,多次使用”的可循環原則。力求在保證效果的基礎上,從設施到細節都突出“低碳”科技亮點。
演繹世博會主題的三大核心內容是“活動、展示和論壇”,其中世博會前后將舉辦數萬場文化演藝活動,這些活動都將很好地演繹“低碳生活”的理念。
演繹低碳故事,用低碳語言進行全球交流
記者:那么國際參展方呢,他們組織的活動是否也體現了“低碳世博”的理念?
胡勁軍:是,而且內容相當豐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擬舉辦的低碳音樂會。
屆時,眾多公益明星將同臺獻藝,演出過程中舞臺還將“熄燈一小時”,這一小時演出舞美所需電力均由太陽能蓄電池供電。音樂會計劃于6月5日舉行,當天即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在本次世博會期間的“國際組織榮譽日”,同時也是“世界環境日”,該基金會希望以熄燈這一環保行為,呼吁人們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讓城市更加美好。
記者:世博會開園之后,還有很多精彩的低碳活動。可以先透露一下嗎?
胡勁軍:在這些活動中,“天下一家”項目將講述一段“低碳故事”;“全球青年之旅”項目將展示全球最前沿的“低碳科技”;“歡樂盛裝大游行”項目將舉辦一場“低碳游行”,“育樂灣”項目則將吸引小朋友們學習未來的“低碳知識”,這些活動都充分體現了“低碳世博”的理念。
比如, “天下一家”活動,將從“生活、家庭、健康和環保”四個方面入手, 講述一個2015年分別居住在上海、米蘭、北京的祖孫三代,利用現代科技跨越時空障礙,以人性化的技術手段拉近心靈的距離,實踐“低碳生活”的感人故事。
張建宇: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購買世博門票時,參觀者的手機即收到“低碳世博小貼士”;到達上海后,歡迎短信再一次提醒要“綠色出行游世博”。參觀者購買和使用的交通卡是“世博綠色出行交通卡”;看到的是“低碳世博,綠色出行”的宣傳廣告;進入世博園后,使用的是由短信或彩信發來的免除紙張的“世博參觀指南手冊”;參觀的是各個具有特色的“低碳展區”,體驗的是“天下一家未來城市數字生活實驗室”展出的未來低碳生活方式……
記者:觀眾在自己感興趣的展品面前,可以使用手機來接收產品的介紹,既減少了肩扛手提資料袋之苦,又減少了大量紙質產品的碳排放;如果時間湊巧,還可以觀賞到中秋之夜世博園內的“降碳盛典”,“關燈賞月”環節在大家踐行低碳之時,心靈沉浸于靜謐與溫柔的獨特感覺中。
張建宇:在月光、星光和燈光交相輝映的世博園內,承載傳統與現代,交融東方與西方,連接中華與世界……
對于那些低碳概念的先行者們,世博將提供一個更高層次的“低碳實踐”:參觀者可以使用手機或者網上的“綠色出行碳計算器”計算自己參觀世博過程中的碳排放,或者直接在網上購買“碳指標”;也可購買“含碳指標綠色出行交通卡” 及其他“含碳指標世博紀念品”;還能直接參與種樹等降碳活動,直接或間接地降低自己的碳足跡。
就如同當年啟迪了千百萬青少年的“小靈通漫游未來世界”一樣,我們也可以有充分的信心,一個“低碳的世博”將為千千萬萬的參觀者開啟“低碳未來世界”的大門!
胡勁軍:意味深長的是,價值觀時有沖突的東西方,在低碳的旗幟下,在上海世博會擁有最大的共識。我們用彼此都聽得懂、能理解的“低碳語言”交流,為城市更美好的未來共同努力。中國需要低碳,需要可持續發展,世界也需要低碳,需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低碳理念與實踐的交流中,我們才能擁有前未所有的發展動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