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亟待鍛造核心競爭力
環保產業,上世紀70年代便在無錫起步,目前更成為我市重點發展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然而,這一產業在總體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卻存在著核心競爭力缺乏的憂慮和困擾。環保產業想要騰飛,還需經過一段路程不短的“加速跑”。
“如果要建一座5萬噸―10萬噸規模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所需設備都可在本市實現配套。”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主任、市環保產業協會理事長王辰斗告訴記者。我市的環保企業數量已超過1350家,在規模上保持著15%―20%的年增長率。這樣的企業數量和規模,比國內不少省份環保產業的總和還要多。去年,全市環保產業的從業人員已超過5萬人,總產值突破200億元,已形成了包括環保產品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環保服務、潔凈產品等四大子產業在內的產業體系。在30家年銷售額超億元的企業中,雙良集團等4家企業已分別在我國內地、香港地區及新加坡上市。我市制造的環保產品,目前品種超過2000個,涵蓋了污水、廢氣、噪聲、固廢等污染治理領域,除了供應國內市場外,還銷往東南亞、中東和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在耀眼“光環”的背后,卻暗藏著一些隱憂,企業規模偏小、資金不足就是其中一個。以“環保之鄉”宜興為例,盡管環保企業總數超過了1000家,但固定資產在5000萬元以上的還不到30家,超過60%的企業固定資產小于50萬元。這些小廠,多數靠“復制”低檔產品來生存。企業的規模偏小,自然無法形成競爭優勢。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也多以傳統的環境污染末端治理設備制造為主,其中,水處理設備的重復率超過80%。環保企業可以制造的產品超過2000種,但真正擁有市場、質量和品牌優勢的只有40多種。
環保產業屬于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知識密集度很高,可目前我市不少的環保企業卻深受“科技含量低、研發能力弱”的困擾。市環保局出具的一份專題調研報告中顯示,全市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環保企業不到30家。在1350多家環保企業中,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約2500人,僅占從業人員的5%,其中獲國家注冊環保工程師資格的僅有5人。特別是中小型環保企業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強,常常是新人招不來、“老人”留不住。為擺脫科技和人才對產業發展的制約,我市近幾年來加大了與科研院所的聯系,但一些企業對此卻“消化不良”,不能很好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創新能力的不足,在專利技術的申請上也可得到印證。無錫環保企業申請專利的絕對數在國內位列前茅,但發明專利只占10%左右。
自身的提速發展乏力,來自外界的競爭卻與日俱增。全球三大水務公司――法國威立雅、蘇伊士里昂水務集團、泰晤士水務公司均已進軍中國市場,迫使以水處理見長的無錫環保企業面臨嚴峻挑戰。而上海、遼寧、山東、四川、浙江等地的環保產業如今也發展很快。在無錫的近鄰中,蘇州已在資源綜合利用和潔凈產品上具備相當競爭力,南京的環保服務業發展同樣迅猛。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無錫傳統環保產業在全國的市場份額正被不斷壓縮。不僅如此,還有一個現象多少令人感到意外:無錫本埠污染治理的市場,大多被外地企業占據。我市新建的88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所用設備均不是本地企業生產的,其他在建中的數百項“治太”工程,也很少用到“無錫造”。
今后3年,國家將籌資超過1萬億元用于環境保護,環保產業將迎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對于無錫而言,只有盡快補齊“短板”,才可能在機遇來臨時爭得更多市場。
鍛造環保產業核心競爭力,重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業內人士認為,可通過政產學研等合作,建立環保產業科研構架體系,并注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繼續通過“530”計劃引進環保產業領軍型人才,加速推進項目產業化。同時改善人才環境,吸引更多的專家和優秀人才來錫創業。在解決資金“瓶頸”問題上,可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扶持環保骨干企業加快上市,加大政府資金支持力度,設立環保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在鞏固環保設備制造優勢地位的同時,加快開發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國內空白急需的環保技術和產品,依法淘汰設計不合理、高耗低能的生產技術、工藝和產品。此外,可積極鼓勵本地企業多參與“治太”工程建設,為企業參與爭取訂單提供機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