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改寫產業鏈 中國節能環保產業過萬億
“二戰后,重化工業是拉動全球經濟發展的發動機,而隨著這一產業的過剩,經濟明顯乏力才產生了金融泡沫。一天沒有找到新的動力源,我們的危機就遠沒有結束!”
———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
等到人家進入你的市場,把所有的標準都制定完了,所有的份額都瓜分干凈了,我們還有多少發展余地呢?
節能環保產業有沒有負效應?當然有!
———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科學院院長陳勇
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一副“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的形象;低碳新時代的“賣碳翁”,已活脫脫成為西裝革履的新興產業代言人。
前不久,陳趙杰在廣州與河源之間往來頻繁。這位廣州東潤發環境資源公司總經理雖然年輕,但在碳交易和碳排放管理領域卻經驗老到。
2009年底,廣東國華8.1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在河源市東源縣開工,這個總投資2.6億元項目建成后,每年將向河源電網提供803萬千瓦的清潔能源。2010年,廣東國華新能源公司與廣州東潤發公司在“碳交易”合作上一拍即合,國華新能源董事會委托東潤發公司對光伏發電項目進行評估、計算與管理。
太陽能發電幾乎是零排放,而目前電網公司每度電的碳排放約0.9千克,這一項目存在很大的減排空間。陳趙杰算盤子一敲,算出了國華新能源公司風電項目的減排額數據。他打算將這一數據向發改委提出申請,并將于2011年提交給聯合國注冊,一旦完成注冊,國華新能源公司的碳減排額度就可以掛牌交易了。
據有關數據統計,2009年,全球碳交易額達1440億美元。事實上,在全球進入低碳發展的時代,像這類“賣碳翁”般的公司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產業路徑
路徑一傳統產業改造釋放巨大空間
每天“吃”掉600噸污泥,“吐”出能賺錢的水泥。污水處理廠生成的污泥被高溫擠壓水分后,被加工成水泥成品銷售。水泥廠通過技術創新,使污泥變“廢”為“金”,不但催生了一條循環經濟的產業鏈,而且還給廣州人更光鮮清潔的環境。
節能環保產業從哪里開始?存量眾多的傳統產業節能改造將釋放出巨大的產業空間。中德合資的國內單機規模最大的廣州越堡水泥廠,就是這樣一個大膽踐行節能環保的傳統產業代表。
隨著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的不斷擴大,垃圾圍城、污水污泥圍城成了城市面臨的一個極大困局。如何處置污水污泥?有關政府部門費盡思量。
去年,耗資7000萬元,引入了6個干燥器,由天津水泥設計院設計的國內數一數二的污泥處理項目在廣州越堡水泥廠竣工投產。一年多來,水泥廠已經新增了10萬噸產量,而且節約超過一萬噸的煤。
在諸如印染紡織、陶瓷、水泥等傳統意義上的高污染行業,廣東近年來也掀起了規模龐大的升級改造浪潮,設立嚴格的綠色壁壘,大幅減少污染排放,而一批無法達標的企業已被加速淘汰。
在此浪潮中,由傳統產業改造引發的巨大節能環保產業,正生動地闡釋著從“綠”到“金”這一主題。
路徑二新興節能服務撬動千億市場
在傳統行業節能改造之外,逐漸打開的節能環保產業空間催生出合同能源管理和碳交易等多種新業態,快速成長為新一輪浪潮,加速當地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
廣州智光電氣正是在新興節能服務業態中吃上“頭啖湯”的佼佼者。
4年前,國外盛行的“能效電廠”走進廣東,該項目用亞行1億美元貸款完成,還帶動了3億元人民幣的配套資金,預期每年可節約電量8.1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6.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64.2萬噸。
參與這一虛擬電廠項目的廣州智光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為其他耗電大戶提供節能服務。
智光電氣所實踐的合同能源管理(EMC)機制是目前國際普遍盛行的、運用市場手段促進節能減排的機制。比如一家工業企業每年電費為1000萬元,節能服務公司通過汰舊換新、監控能耗、改進工藝等措施,企業電費只用了700萬元。節省的300萬元則按事先議定的分成比例,在工業企業和節能服務公司中分配。
隨著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向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這樣規模達到數千億的節能服務市場正初露崢嶸。
申銀萬國發布的報告給節能服務業展開了一幅美好藍圖:2010年節能服務產業產值有望達到800億元,增速有望保持30%—40%,未來行業市場容量有望高達4000億元。
■廣東實踐
“工業先鋒”變身“低碳試點”
在民間市場開始對低碳市場蠢蠢欲動時,政府及機構層面也開始厚積薄發。廣東這個昔日“工業先鋒”,今日已變身國家首批低碳試點省份。
聽到這個消息,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首席氣候變化與能源領事韓天恩欣喜異常,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雖沒想到兩年前開始的“廣東低碳經濟路線圖”項目能有這么好的前景,但“能成為廣東低碳試點的一股推動力量也十分高興”。
據了解,肇始于2008年“廣東低碳經濟路線圖”,目前已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項目將于2011年3月完成。
對于“低碳經濟路線圖”的出臺,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副所長趙黛青也有發言權,她告訴記者,2007年,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邀請廣州能源所參加一個論壇,這時才開始關注“低碳”。一年后,英國駐廣州總領事、美國氣候組織,以及中科院廣州能源所三股力量合一,開始“問道”廣東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趙黛青表示,低碳路線圖對廣東產業的能源消耗現狀做了細致分析,同時針對能源需求、技術水平做了深入調查,并根據調查與分析“對癥下藥”式地節能降耗。
今年10月上旬,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正式揭牌,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張偉良表示,這標志著碳交易商與排放權交易平臺的互動進入實質性階段。
排交所有關負責人表示,排交所將針對深圳市排污許可證配額交易、CDM(清潔發展機制)、CER(核證減排)、VER(自愿減排)以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提供各種服務,全新的交易模式將破解節能減排的制度性難題。
廣東低碳之路逐漸駛上正軌。采訪中,韓天恩與趙黛青呼吁:廣東應建立一套通行的計算或衡量“碳”的標準,如果標準不統一,未來中小企業的產品出口可能面臨制約。
當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伊始即向全世界宣布推行綠色新政時,“低碳”二字也漸漸成為廣東珠三角做鞋老板的口頭禪。
20世紀末期以來,尤其是后金融危機時代,就像工業革命的出現一樣,以世界節能環保產業為首的綠色低碳浪潮如同高速列車一樣呼嘯著撲面襲來。來勢之猛,讓人始料未及。
據統計,全球環保產業的市場規模已從1992年的2500億美元增至去年的60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8%,遠遠超過全球經濟增長率,成為各個國家重視的朝陽產業。國內統計數據則預測,未來幾年,中國廣義的節能環保產業蛋糕以萬億元計。
全球經濟的“救世主”
以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等為主體的低碳浪潮,正是挽救搖搖欲墜的世界經濟的新動力源,絕處逢生的突破口
前不久,攝影師尼克拍到的一組照片震撼著人們心扉:由過度工業化引發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令地球南北兩極曾經終年不化的冰山逐漸消融、塌陷,饑餓至極的北極熊無奈到草原覓食。
如果說,過去幾年,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變遷壓力在全球啟蒙了一場節能環保運動;那么2008年爆發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則迅速地把節能環保產業推上世界經濟“救世主”的地位。
“二戰后,重化工業是拉動全球經濟發展的發動機,而隨著這一產業的過剩,經濟明顯乏力才產生了金融泡沫。一天沒有找到新的動力源,我們的危機就遠沒有結束!”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一針見血地指出。
何以拯救危機中的世界經濟從泥潭中走向復蘇?答案是新興產業,以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等為主體的低碳浪潮,正是挽救搖搖欲墜的世界經濟的新動力源,絕處逢生的突破口。
曾經依靠鋪就“信息高速公路”擺脫滯漲的美國,早已洞悉綠色經濟的背后商機。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聲稱:“領導世界創造新的清潔能源的國家,將是在21世紀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國家。”
歐洲也不甘落后,據英國環境工業協會(EIC)的數據,英國在環境技術領域有各類企業1.7萬家,就業人數40萬人,年營業額250億英鎊。
2009年12月,一場舉世矚目的哥本哈根大會,更使低碳之火越燒越旺。
內外資搶食節能“蛋糕”
中華電力僅反映了外資搶食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的冰山一角,來自歐美的眾多外資、合資企業早已在國內節能市場上跑馬圈地
沃爾瑪的供應商———東莞柏杰燈飾公司在多年來延續傳統的生產方式后,去年終于作出了一項大膽的改變:他巨資請來節能公司為其公司的設備和生產流程作了一次詳盡的節能“體檢”和節能改造,結果每件產品的平均能耗減少了23%,一年省下了約50萬元的電費,投資本金一年回本。
吃下東莞柏杰燈飾這筆節能改造生意的是香港的中華電力公司。受到國內外節能服務的巨大誘惑,中華電力已從過去一個單純的電力供應商,搖身變為電力供應商和節能服務商的雙重身份。從中華電力公司2008年在深圳設立專職節能服務的中電節能公司短短的兩年時間內,已有300多家內地中小企業接下了中電節能拋出的橄欖枝。
中華電力的內地布局僅僅反映了外資搶食中國內地節能環保產業的冰山一角。實際上,來自歐美各國的眾多外資、合資企業早已在國內節能市場上跑馬圈地。
先知先覺者如西門子,其環保節能方面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囊括了石油、煤炭的采集和開發、風電、火電、太陽能技術等上下游的各個產業鏈條。ABB、阿海琺、GE等國際巨頭亦不例外。
回看國內,一批善于捕捉商機的敏感企業也著力布局市場,小試牛刀。
國內建筑陶瓷成套機電裝備的老大科達機電,正是瞅準這一時機,毅然進軍清潔燃煤氣化系統,在行業內掀起了一場“燃料革命”。
從電力設備商起家的廣東智光電氣,自2006年進軍合同能源管理市場4年來,干得風風火火,眼下業績已做到2億多元。
節能產業空間“無限大”
中國具備節能潛力6億噸標煤,以每億噸標煤2000元—3000元算,節能產業空間達到1.2萬億元到1.8萬億元
目前舒舒服服過日子的企業,再過兩年也許就是另一番感受了:以航空業為例,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歐盟境內的航班全程排放二氧化碳都將納入EU-ETS(歐盟排放交易體系),這意味著,像國航、南航、東航等公司將為超限部分高額埋單。
廣州東潤發環境資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趙杰表示,如果說碳關稅是懸在中國外貿型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那么EU-ETS則是勒在中國航空企業的脖子上的井繩,其它行業很快也將步其后塵。
事實上,一些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在碳標簽上設立門檻,并直接影響中國中小企業供應商。從2008年起,富士康分批要求其供應商完成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即進行碳盤查),2010年8月,《沃爾瑪供應商溫室氣體革新計劃:指南文件》出臺,也給中國供應商們敲響警鐘。
節能減碳的要求,幾乎嵌入到每一個產業中,不惟新興產業,傳統產業的節能改造更迫切;不惟破解國外技術壁壘,增加企業自身效益更實在。
中國的節能環保產業空間有多大?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看來是無限大,“節能潛力將隨著技術的提高不斷增大”。在他的算盤子里,中國具備節能潛力6億噸標煤,以每億噸標煤2000元—3000元計算,節能產業空間達到1.2萬億元到1.8萬億元。
根據即將出臺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到2015年,狹義的全國環保產業的產值將達到9000億元,年均增長15%。而由中國工程院和國家環保總局牽頭的《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更提出,廣義上的節能環保產值,到“十二五”末期將達到2萬億元。
■專家診臺
如何從“看上去很美”到“做起來很順”
節能環保產業聽上去很好,看上去很美,可是對于投身其中的企業和企業家而言,但卻并非全是香餑餑。作為方興未艾的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以及其衍生的新業態不可避免遭遇成長的煩惱。
近期,東莞太平鎮一位民營企業家向本報報料,投資了幾千萬元的一家研發汽車尾氣零排放的企業,在國慶節過后突然將員工和設備從廠房撤走,不告而別。且不論案例孰是孰非,它揭示的正是節能產品在產業化過程中碰到的風險與矛盾。
節能技術如何實現產業化?在合作中利益如何分配,如何規避投資風險?節能服務業遭遇的資金問題、技術問題、誠信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一天不解決,節能環保產業就難以健康發展。
問題1:產業發展關鍵何在?
診斷:核心技術是關鍵
“在一次調研的過程中,我發現廣東城市垃圾的中轉、壓榨、脫水、分離過程中使用的機器,都不是自己的,都是國外的,還有浙江的!”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科學院院長陳勇頗為感慨,作為全國最發達的城市群之一,卻沒有培育出一個像樣的城市垃圾處理產業鏈。“廣東是全國的機械裝備制造大省,完全有條件發展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產業!有需求,有市場,為什么不抓緊時間培育呢?”
陳勇坦言,我們自己手中的技術、裝備大多還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真正先進的技術在哪里?在國際大公司手中。“以水處理為例,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業務都被國際水務公司包辦了。這些專業公司的產品研發方向都直接瞄準了中國市場。”
陳勇說,“等到人家進入你的市場,把所有的標準都制定完了,所有的份額都瓜分干凈了,我們還有多少發展余地呢?引進國外技術是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如果一味地依賴,只會削弱我們自己的發展能力!”
問題2:資金誠信難題何解?
診斷:新機制體制亟待理順
“合同能源管理常常碰到資金問題,誠信問題,誰來擔保的問題。”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長、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趙黛青說,對此亟待有關政府部門出臺相關規定,理順機制體制,對合同能源管理的行業健康發展有好處。與此相關的是建立科學的節能監測體系,建立第三方認證評估機構,避免合作雙方因標準不一引發矛盾而扯皮。
解決了企業端的問題,還得關注研發端的難題。趙黛青表示,目前國內節能環保產業普遍存在研發資金捉襟見肘的尷尬,“節能技術產業化需要大量的資金,如何保證節能技術產業化投入真正的應用,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問題3:盲目崇拜如何避免?
診斷:警惕產業中的負效應
節能環保產業是朝陽產業,但也不能盲目崇拜,要警惕產業中的負效應。陳勇直言:“節能環保產業有沒有負效應?當然有!以電動汽車為例,核心部件電池是有使用壽命的,如果大量電池棄之不顧,或者說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結果不就是另一場大規模的污染嗎?”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另一個產業機會被催生出來了。”陳勇說,“政府意識到主動發展的必要性了,就會鼓勵企業大力推進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企業意識到行業的發展前景了,自然會主動尋找機遇,填補行業空白,在解決負效應的同時,進一步延伸產業鏈,這才能形成一個行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