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垃圾發電投資機會分析
綜合考慮經濟成本與環境成本,垃圾焚燒發電逐漸成為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的首選具備其必然性。垃圾發電在經濟上具備可行性,上海、天津、重慶、溫州等地都已有垃圾發電廠投入運營,既產生了環境效益,又給投資者帶來經濟回報。
目前國內垃圾發電項目多采用BOT模式,服務期限大多為25年左右。
垃圾發電項目具有前期投資大、運營成本低的特點,加上優惠上網電價和享有的稅收優惠政策,能給投資者帶來穩定、高額的回報。我們認為我國垃圾處理的現狀和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給整個行業的快速增長既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又觸發了啟動時點。之前困擾垃圾發電發展的垃圾處理費收取、上網電價優惠和垃圾分類問題,“十一五”期間將得到解決。
從地域分布上看,我們認為未來幾年垃圾發電項目主要增長將來自:
直轄市、省會城市和其他經濟條件較好大城市,沿海城市和主要旅游城市,沿長江流域、各主要湖泊河流附近地級市,地下水為主要飲水源的城市。目前垃圾發電產業競爭格局呈現外資試圖進入、內資大企業壟斷競爭、內資小企業試圖以價格戰搶奪市場份額的局面。我們看好背靠實力較強的地方政府,且地方經濟基礎好、人口基數大、垃圾熱值高且供應有保障的企業和自身具備較強的融資能力、現金流充沛,且在垃圾發電項目投資布局上利用自身成熟的投資、管理經驗從東至西逐步推進,擴張迅速的企業的發展。
我們不看好目前民營小企業低價競爭策略的長期發展。
對行業未來競爭勢態的判斷,我們認為仍將維持壟斷競爭的格局,后入者很難從已經建立起優勢地位的先行者手中奪食。我們看好原水股份和光大國際在垃圾發電投資、運營業務的未來發展,看好合加資源作為固廢處理工程、設備和技術服務提供者,受益于下游行業景氣所帶來的機會。把握緊縮中的擴張-垃圾發電產業投資機會分析..國金證券策略分析師陳東認為2008年,目前看全局性投資機會比較難以出現,機會可能更多的來自局部性、主題性的投資。
通脹、宏觀調控、美國經濟的可能衰退使得以經濟增長驅動的宏觀投資機會不確定加大。
在宏觀經濟可能緊縮的影響下,許多行業面臨著可能會緊縮的預期。
在這個背景下,那些在宏觀緊縮前提下仍能得到政府政策支持,存在較強擴張預期的產業,如垃圾發電產業,其投資機會值得重視。
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目前,中國有661個大中型城市,由于人口集中,經濟相對發達,資源能源消耗量高,城市的垃圾污染問題都比較嚴重。2006年全國城鎮生活垃圾清運量為1.48億噸,全國城市有2/3被垃圾環帶包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垃圾污染日益嚴重,目前大中型城市人均年產垃圾以8%-10%的速度增長;對垃圾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水和土壤污染,并將占用大量土地,從而制約城市的生存與發展。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已經成為政府必須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燒發電和流化床制燃氣。
填埋:將垃圾填入已預備好的坑中蓋上壓實,使其發生生物、物理、化學變化,分解有機物,達到減量化和無害化的目的;目前,我國普遍采用直接填埋法。
1)填埋-優點:處理費用低,方法簡單;2)填埋-缺點:耗用土地資源大,對大氣、水、土壤二次污染重。
堆肥:將生活垃圾堆積成堆,保溫至70℃儲存、發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養分;處理后,生活垃圾變成衛生、無味的腐殖質。
1)堆肥-優點:既解決垃圾的出路,又可達到再資源化的目的;2)堆肥-缺點:對垃圾選擇性差,生產規模小,堆肥肥效低。
焚燒發電:將垃圾置于高溫爐中,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的一種方法,產生的熱量用于發電和供暖。
1)焚燒-優點:節約土地資源,減容減量效果好(處理后體積減少95%、重量減少90%),二次污染危害小,適用范圍廣;2)焚燒-缺點:前期投入大,發電成本高,會產生二惡英。
流化床制燃氣的方法投資大、工藝設備復雜,目前尚處于研究起步階段。
垃圾發電:新興的朝陽產業,快速的成長機會
垃圾發電是中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必然之路
綜合考慮經濟成本與環境成本,垃圾焚燒發電逐漸成為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的首選具備其必然性。
垃圾焚燒發電最符合“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三原則。
垃圾焚燒發電,資源回收利用效益相當可觀,按發熱值比較,我國目前年產2.5億噸垃圾相當于5000萬噸標準煤。從國外垃圾處理歷史看,生活垃圾處理呈焚燒處理比例不斷上升、填埋比例不斷下降的趨勢。從上世紀80年代起,美國政府投資70億美元,興建90座垃圾焚燒廠,年總處理能力3000萬噸。至上世紀90年代,美國已建400座垃圾焚燒廠,焚燒率達15%,到2000年提高到25%,其中垃圾電站114座,總容量達2650MW,居世界第一位。
垃圾發電經濟效益可觀
垃圾發電在經濟上具備可行性,上海、天津、重慶、溫州等地都已有垃圾發電廠投入運營,既產生了環境效益,又給投資者帶來經濟回報。目前國內垃圾發電項目多采用BOT模式,服務期限大多為25年左右。垃圾發電項目具有前期投資大、運營成本低的特點,加上優惠上網電價和享有的稅收優惠政策,能給投資者帶來穩定、高額的回報。
垃圾發電項目投資回報分析:
收入1)垃圾處理補貼:由項目所在地政府支付,金額與地域經濟相關,東部較高、中西部地區較低;如上海環境旗下江橋項目為207元/噸,但成都項目為70元/噸。
2)上網售電:垃圾發電項目享受優惠電價、優先上網;上網電價為投資時與當地政府定好,以上海江橋項目為例,其上網電價為0.5元/度。
3) CDM減排費收入:由于垃圾焚燒發電一方面減少了填埋方式產生的CH4,另一方面又代替了一定額度的火電減少了CO2的排放,可以申請CDM;目前天津泰達環保下屬一個日處理1000噸項目(年溫室氣體減排量12萬噸)正在申請CDM,若成功,垃圾發電將增加一個收入來源。
成本
1)投資成本:目前國內垃圾焚燒電廠噸投資成本穩定在45-50萬元,各家企業間差別不大。
2)運營成本:垃圾焚燒電廠運營成本不高,主要構成有能源(發電量20%自用)、助燃劑(主要成分為重油)、配件材料、人工等。
行業成長空間大,啟動時機已成熟
垃圾發電產業在我國還剛剛起步不久,由于其兼具社會和經濟效益、兼具環保減排和清潔能源效益,國家政策自“十五”期間開始鼓勵其發展;整個產業發展速度較快。 “十五”期間我國共建設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廠51座;垃圾經焚燒發電處理量占我國全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總量的比例接近8%。我們認為我國垃圾處理的現狀和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給整個行業的快速增長既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又觸發了啟動時點。
我國垃圾發電,資源潛力大。
2006年我國年清運垃圾1.48億噸,考慮垃圾的平均熱值4200KJ/kg,則垃圾作為能源資源年總量為621.6TJ;根據環保總局預測,2010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量為1.52億噸;考慮到屆時垃圾分類的進步,假設熱值達5000 KJ/kg、能直接焚燒的垃圾占比50%,則垃圾能源資源總量為760TJ,可利用量380TJ,可利用垃圾發電裝機潛力2500MW。
根據對國家相關政策的分析,我們判斷現在我國垃圾發電產業正處于一輪快速啟動的邊緣。
《全國城鎮環境衛生“十一五”規劃》指出:“十一五”末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要達到60%;“十一五”末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于60%,其中: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30%。從2006年數據看,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已完成計劃,但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尚有不小距離,因此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將成為“十一五”期間我國固廢處理的發展重點。《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十一五”規劃》指出,“十一五”期間將新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32萬噸/日,其中城市建設規模25.3萬噸/日、縣城新增規模6.7萬噸/日,城市建設規模中垃圾焚燒廠6.66萬噸/日,占26.32%;新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479項,其中垃圾焚燒廠82座,占17.1%;總投資862.9億元,平均每年投資173億元。
在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垃圾發電由于其綜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最高,將成為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中的主角。
之前困擾我國垃圾發電產業發展主要有兩大問題:
收入方面,部分城市垃圾處理補貼無法得到保障,甚至部分項目上網電價偏低,影響了垃圾發電項目的盈利能力和企業投資積極性;垃圾處理、發電產業鏈條上各方利益如何補償、社會成本如何分攤,缺乏明確界定。
成本方面,由于未有效實行分類收集,垃圾中有機物含量太高,焚燒熱值不夠,垃圾不利于焚燒,導致垃圾電廠運營成本較高。
對于困擾垃圾發電投資企業的垃圾處理補貼保障問題,發改委已明確表態將全面推行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擴大垃圾處理費收取范圍;
垃圾處理費收取標準要補償垃圾處理企業收集、運輸、處理成本,并合理盈利;
改進垃圾處理費征收方式、降低征收成本、提高征收效率。
對于垃圾發電上網優惠電價,發改委《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已明確規定:2006年及以后建設的垃圾發電廠,上網電價執行2005年脫硫燃煤機組標桿電價+補貼電價,補貼電價標準為0.25元/度。
對于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水平低的問題,我們認為隨著未來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垃圾的成分在不斷變化;隨著政府、居民對垃圾分類的重視,以及分類收集的逐步推進,生活垃圾中高熱值可燃物含量將不斷增加,這一問題將漸漸改善。
未來需求增長主要來自有實力的大中城市..從地域分布上看,我們認為未來幾年垃圾發電項目主要增長將來自:直轄市、省會城市和其他經濟條件較好大城市,沿海城市和主要旅游城市,沿長江流域、各主要湖泊河流附近地級市,地下水為主要飲水源的城市;判斷依據是:
經濟較發達、地方政府具備一定財力,能夠部分解決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高投資的地區。
人口密度高、土地資源緊缺、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區,填埋方式社會成本較大。
推廣垃圾分類處理地區,垃圾熱值高。
對環境保護要求高的地區。
行業競爭分析:誰執牛耳
我國垃圾發電投資運營商可以分為三類:
政府主導型企業:由地方政府出資建立垃圾發電項目,公司作為政府建設這一項目的平臺;如上海環境、泰達股份、北京環衛、中國環境保護公司等。
專業投資運營型企業:引進其他人的技術、專注于BOT模式建設運營垃圾發電項目的企業,以運營管理為主;如威立雅環境(中國)、金州環境、桑德環保、合加資源(000826.sz)和光大國際(0257.hk)等。
工程投資型企業:使用自己開發的技術,并以此為基礎,對垃圾發電項目提供從工程建設到運營管理服務的企業,以工程建設為主;如百瑪士環保、杭州錦江、綠色動力和偉明集團等。
目前垃圾發電產業競爭格局呈現外資試圖進入、內資大企業壟斷競爭、內資小企業試圖以價格戰搶奪市場份額的局面。由于前些年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和上網優惠電價的不完善,外資環保巨頭如威立雅環境等也是目前才剛剛進入這個市場;且以運營為主,工程建設轉包給別人,自己收取管理費。目前國內垃圾發電市場主要由上海環境、光大國際和杭州錦江、偉明集團等幾家企業壟斷競爭;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資本實力較雄厚、進入行業時間早、具備投資運營垃圾發電項目的充足經驗。
目前國內一些小的民營企業開始進入市場,在招標時采取低價策略來搶奪市場。
垃圾發電項目投資具有前期投入大、運營成本低的特點,而我國地方政府財政充裕的城市并不多,因此在垃圾發電企業中,我們看好兩類企業的未來發展。第一類是背靠實力較強的地方政府,且地方經濟基礎好、人口基數大、垃圾熱值高且供應有保障的企業;如天津泰達、上海環境和偉明集團。第二類是公司自身具備較強的融資能力、現金流充沛,且在垃圾發電項目投資布局上利用自身成熟的投資、管理經驗從東至西逐步推進,擴張迅速的企業;如光大環保、上海環境和杭州錦江。
我們不看好目前民營小企業低價競爭策略的長期發展,理由是:
低價策略難以盈利,若盈利則需付出環保代價(降低環保建設成本或本身招標環保要求低),隨著國家對減排要求的越來越高,這種競爭策略難以持久;垃圾發電目前客戶以大中城市為主,選擇投資運營方時相比報價的因素,政府更多考慮環保效應和其帶來的政績;對行業未來競爭勢態的判斷,我們認為仍將維持壟斷競爭的格局,后入者很難從已經建立起優勢地位的先行者手中奪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