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于越峰:環保創新迫在眉睫
第十二屆北京科博會“中國循環經濟發展高層論壇”舉辦前夕,記者采訪了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于越峰,這名為中國環保事業奔走30多年的專家聽說新華社旗下媒體已是第四次承辦“科博會循環經濟發展高層論壇”時,立即表示支持與肯定。
“環保是一個熱門話題,但說的和做的卻往往不成比例,中國企業的環保意識仍然有待提高。”于越峰表示。
與發達國家的四點差距
環境產業的市場潛力取決于政府和企業保護環境的決心、意志和經濟能力。早在30多年前,中國就已經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如今,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為環保產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環保產業的技術能力還比較薄弱,突出表現在缺乏創新思維。于越峰指出,解決環境問題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只有將資金轉變成技術、物化成設備,才能真正奏效。日本是亞洲地區的環保先鋒,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研發出大量創新技術,更重要的是日本政府還制定了嚴格的法律為環保產業護航。德國也是環保產業的佼佼者,有的德國企業還設置了環保經理崗位,他們有權獨立對企業內部違反環保條款的部門嚴格執法。
于越峰說:“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大約落后5至10年,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自主開發技術能力較弱,投入不足,開發周期長,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能力差;二是產品缺少質量標準、技術規范和質量監督,表現在工藝使用材料、加工精度不符合要求,導致環保產品外觀粗糙,運行可靠性差,使用壽命短,治理效果達不到要求;三是工藝和設備的自動控制水平低,高科技含量少,從而導致系統可靠性差,運行成本高;四是環保產品成套化、系列化水平低,不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地區的需要。”
環保產業重在質量
上世紀90年代,環保產業就被譽為“朝陽產業”,但很多人并沒有完全理解環保產業的內涵。發展環保產業絕不僅限于開發生產防治環境污染的產品,還包括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節能減排。由于制約環保產品市場需求的因素很多,其規模和產量必須與一個時期的環保投資水平相適應,否則無法順利銷售,必然導致惡性競爭。
于越峰表示,環保產業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切不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發展環保產業的重點不在數量而在質量,應努力擺脫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生產,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增加高科技含量,調整市場產品結構、填補國內空白,開發和生產出符合國情、運行可靠、高效低耗的環保工藝和技術設備,盡快縮小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為了說明問題,于越峰舉了一個輪胎回收處理的例子。前些年國內就有人想投資建設廢舊輪胎的回收體系,廢舊輪胎翻新使用不僅能夠充分實現自然資源的最大價值,而且能夠削減難以自然降解的廢棄物污染。但是,由于輪胎使用者在這方面的意識薄弱,政府缺乏相應的政策引導和法規強制,輪胎再利用項目的“口糧”問題大都難以解決。
加大環保市場監管力度
近年來國內的環保意識已經有了一定提高,但環保產業市場卻不是很規范。于越峰指出,我國應加快制定環保產品質量標準,加大對環保產品的質量監督力度。企業有生產和推銷合格環保產品的權力,用戶也有選擇優質產品的自由。要放開市場、鼓勵自由平等競爭,但產品質量發生問題則應依法處理。行業協會應充分發揮職能,開展行檢行評,建立行業價格管理規范,配合政府抵制惡性競爭。
中國環保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有識之士呼吁建立政府級環保投資基金和科技創新基金,同時篩選出優質項目加以扶持。于越峰則建議國家從每年收取的排污費中拿出10%鼓勵技術開發和創新,并認為此舉意義重大,“與其用劣質設備治理污染,還不如投資開發先進的環保技術。”
談及能量平衡與環境平衡的問題時,于越峰指出,如果為處理污染而導致新的、甚至更嚴重的污染,鐵定是賠本買賣。政府和企業應追求環境效益的總體平衡,考慮環保產業的綜合效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