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變乙醇:理想的阻力
燃料乙醇是必然趨勢,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這個行業前景很光明,但是做起來非常艱難!
就在大多數芬蘭人即將開始享受一個月暑假的時候,芬蘭St1公司海外市場拓展代表派翠克·匹克南先生第二次來到中國。St1生物燃料公司是芬蘭一家著名公司,該公司的乙醇生產技術Etanolix利用生物廢物制乙醇,在2008年獲得了總統“創新芬蘭獎”最佳公司獎,同時在美國《生物質燃料》評選的2008~2009年度“生物能源領域50家最熱門企業”里榜上有名。
“國內有用糧食生產乙醇的,有用甘蔗、木薯等非糧食原料生產乙醇的,還有用工業裂解等辦法做乙醇的,但是用垃圾制乙醇并實現商業化的,還沒有聽說過。”中芬匯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裁劉寧表示。
“我們堅持不用糧食作為原料,而是利用食品加工廠廢料和餐廳廚余生產乙醇。”匹克南先生充分理解了中國對于乙醇項目的擔心和向往。這句話里的兩個關鍵詞讓分管科技項目的延慶縣于少東副縣長眼前一亮。
第一是乙醇。在全球有識之士努力探尋替代性能源來解決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困境的背景下,200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實施,明文規定應該大力鼓勵并給予政策支持的各項可再生能源上,“生物質能”赫然在列。這項法案,聯合新千年初就開始試行的“車用乙醇汽油”項目,讓“燃料乙醇”成為替代性能源的明日之星。
可是用什么來發酵提取乙醇卻成了問題。把糧食用作汽車燃料的原料,讓人們面臨和汽車爭口糧的窘境,這對于人多耕地少的中國來說,是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所以2007年,國家果斷叫停了新上馬的糧食乙醇項目,除了當時已經投產的四家乙醇大頭仍然可以利用糧食生產乙醇,其他任何新糧食乙醇項目不再批準。
第二是垃圾。據匹克南介紹,在發達國家,25%~40%的食物被浪費,而美國的食品浪費率更是達到50%。其中,英國1/3的食品被消費者直接扔掉,北美30%的水果及蔬菜被用作“美容品”而后丟棄。這些食物殘渣大多被送到垃圾填埋場,在厭氧環境下發酵出甲烷等溫室氣體,據悉加拿大國內甲烷氣體排放總量中有38%來自垃圾填埋場。
“中國下一步也要強調垃圾處理。”于副縣長介紹。
廣州市生活廢棄物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熊孟清在他的論文中指出,2000 年,中國生活垃圾年產量從1.18 億噸以近8%的速度遞增,到2007年已達到2億噸,未處理的垃圾的堆存量高達60 億噸。而《環境衛生工程》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北京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為萬噸以上,剩飯剩菜就達1600噸以上。目前餐飲業的垃圾主要由城郊養豬場收購,飼養生豬,市政環衛部門對這一部分的垃圾幾乎未采取任何管理措施。
“利用垃圾做乙醇,不但用可持續的、保護生態的原料做了乙醇,同時還處理了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的問題。”于副縣長評價道。
劉總接過話茬兒談到了前幾天在商務部會談的情景,當商務部領導聽說該項目的立意之后,立刻表示,利用垃圾提取乙醇的項目,他們100%支持;合作方式,比如外商占有多大比例可以再商量。
“我們認為中國的食品加工垃圾和廚余垃圾會逐年增多。”St1的另一位銷售代表瑞斯特·薩沃內寧解釋了他們看好中國市場的原因之一。然而,許多人擔心,也許在中國他們會遇到其他問題。
長城證券新能源行業分析師周濤表示,St1公司是否能以足夠低的價格收購到原料將是決定項目是否盈利的重要因素。比如蒙牛等企業產生的龐大廢料是作為飼料銷售的,如果St1收購這類垃圾,無疑會有很高成本;如果St1關注小型食品加工企業,那么短期內價格應該可以控制,但是難保出現“生物柴油”的困境。
地溝油制生物柴油同樣也是替代性能源呼聲高漲的背景下新興不久的技術。地溝油作為餐廳廢棄物,收購價格本應很低。然而,蜂擁而至的生物柴油商家將原料價格轟然抬高,從2004年到2008年,地溝油價翻了一倍還多,導致柴油商家無利可圖。
“在我國垃圾資源很豐富,但是搜集、分類、集中運輸等環節都存在很多問題,國家也未出臺相關的政策,開發企業不敢輕易動手,所以這項朝陽產業很難發展起來。”長期從事乙醇生產項目的泰天地公司項目開發主任趙棟儉說。
第二個問題也許更加生死攸關:乙醇銷售渠道。
“現在投資做生物乙醇項目的企業家,多是因為前瞻性地看到了生物乙醇在替代汽油方面的巨大潛力,希望能進入能源市場。但是民營企業生產的乙醇根本無法進入中石油、中石化的銷售渠道,沒法進入汽油中制成乙醇汽油。”趙棟儉深刻體會到了銷售無門的痛苦。
據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iCET)項目分析師康利平女士介紹,我國現在有黑、吉、遼、豫、皖、桂6 省,以及鄂、蘇、冀、魯的27 個地市在使用含有10%乙醇的汽油(E10汽油)。為這些乙醇汽油提供乙醇的就是生物乙醇的四巨頭: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黑龍江華潤酒精有限公司、河南天冠燃料集團和安徽豐原燃料酒精股份有限公司,外加廣西中糧生物質能源公司。E10汽油嚴格控制在上述地區進行封閉銷售,五家企業以外的企業所生產的乙醇目前還不能進入汽油銷售系統。
“這是一個不開放的市場,我們這些民營企業做出來的非糧乙醇不能作為燃料乙醇,只能作為醫用乙醇或者原酒出售。這個行業的大多數企業都是虧損,有能力做大的企業也不敢擴大規模。”趙棟儉主任感慨頗深,“燃料乙醇是必然趨勢,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這個行業前景很光明,但是做起來非常艱難!”
銷售關乎盈利,關乎St1中國項目是否能成功,St1要回答的問題還有很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