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工作“棗莊模式”是這樣創出來的
日前,國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實施情況考核結果發布:山東省、江蘇省、河南省和安徽省得分為91.5、88.8、83.4、81.7。在山東省已經獲得前兩屆冠軍的基礎上,本屆由棗莊市代表山東省接受國家考核,能再次拿到第一名,不僅是對山東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棗莊市環保工作的認可。
09年3月下旬,國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組在棗莊市核查期間,就把棗莊市創新環保工作的經驗總結評價為“棗莊模式”。近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地市紛紛來棗莊市學習取經。可以說,通過打贏這場核查硬仗,提高了山東的聲譽,樹立了棗莊的形象,更顯現了棗莊環保工作的品牌,實現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奪標、創城、爭名次、出經驗”的工作目標。
好的理念是奪冠的強大動力
棗莊市因煤而興,長期以來依賴資源發展,但對資源的過度開采,導致棗莊市煤炭資源瀕臨枯竭,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特別是偏重的產業結構,帶來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境內7條主要河流水質一度全部為劣V類,棗莊市面臨著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
近年來,棗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實施城市轉型的戰略,確立了“一箱油”的發展理念,如果把發展比作賽車,那么過去只要跑得快就行,不問用“幾箱油”,不計代價,不計消耗。而現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給“一箱油”,要想跑得好、跑得快,就必須騰出能耗空間和環境容量,上附加值高、規模大、稅收貢獻大的項目,這種理念,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識,同時也融入到環保工作中。
著眼科學發展,棗莊市把有限的環境容量作為“一箱油”,采取減少排放、等量置換等措施,盡可能節約這“一箱油”。以水污染防治為重點,不斷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環保投入由2000年的不足5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24億元;對小水泥、小火電實施了“全國第一爆”,相繼關停污染嚴重的“土小”企業12家;大力推行節能降耗工作,去年,120家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總量達120萬噸標準煤,萬元GDP能耗下降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
按照“一箱油”的發展理念,棗莊市嚴把環評審批關口,嚴格執行環境保護部關于審批“四不準”、“十不批”的原則,結合全市水環境保護的實際情況,對新上項目實行“四個堅決不批”,嚴格限制新上水泥、焦炭、造紙等污染嚴重的項目,從源頭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去年,全市共否決重污染項目4個,提出更換廠址項目12個。
國家環保部總工程師萬本太高度評價了棗莊市的“一箱油”理念,他說:“棗莊市在這創造性提出的‘一箱油’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取得了經濟和環境‘雙贏’的成效,這一成功探索值得學習和借鑒。”
好的招數是奪冠的制勝法寶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山東省政府提出了“治、用、保”的新思路。為做好迎淮核查工作,棗莊市結合實際,創新了一個“防”字,融入了一個“管”字。在扎實做好點源治理、綜合利用、生態自然修復的同時,有效防止了水污染事故的發生,形成了全區域水污染管理全新模式,得到了國家考核組和省政府的高度評價。
立足一個“防”字,把可能造成污染的因素扼殺在搖籃中;突出一個“治”字,污染源全部達到山東省地方標準;推行一個“用”字,再生水成為全市第三水資源;注重一個“保”字,實施“三退三還”,初步形成了“治理一個流域、培育一個濕地、造就一個生態地域”的新格局;抓好一個“管”字,保證監管貫穿始終,監察執法,切實完善在線監控,著力提升環境監管水平,使污染防治由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
由于念好了五字經,棗莊市區域水環境質量切實得到改善,7條河流步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全市水面上的水鳥多了,魚類多了,親水空間多了……這些探索、做法和成效深深地打動了考核組,有關專家把棗莊確定為“全國城市水污染防治示范單位”。
好的制度是奪冠的堅實支撐
這次淮河核查,棗莊的競爭對手實力都很強,從經濟發展上看,棗莊市不是最好的。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把創新放在首位。為打好這場環保攻堅戰,棗莊市在構建大環保工作格局上做文章:健全分級負責機制,落實各級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主體責任;健全部門聯動機制,嚴格實行“一崗雙責”,實現項目審批聯動、聯合執法、信息共享;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全面推行環保公示和政務公開,加強人大、政協和新聞媒體的監督,鼓勵群眾舉報環境違法行為,形成全民保護環境的濃厚氛圍;健全執法監管機制,加強基層環保執法隊伍建設、監控網絡建設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堅持依法行政,堅決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堅持政府主導,遵循市場規律,認真落實“一票否決”、“環保限批”、“以獎代補”等政策措施,調動了各方面的工作積極性。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