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情下的“垃圾發電”
自1985年深圳建設了第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以來,“十五”期間,國家已經在上海、天津、杭州、哈爾濱等大城市建設垃圾焚燒廠20多座,而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要求,擬建和在建的垃圾焚燒發電廠還將有近60座。
盡管垃圾焚燒相對于垃圾填埋處理方式來說占地少,相當于節省了70%的土地,并能夠產生新的能源,但垃圾焚燒也同時存在許多弊端。
環境的二次污染是公眾所擔心的一個問題。專家表示,如果垃圾沒有在820℃以上燃燒,將會產生對人體非常有害的二惡英,與此同時,尾氣的脫硫和除塵處理如果未通過達標排放,也會產生很多污染源。今年兩會前香港居民對當地擬建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一片質疑之聲,正是基于此一因素。
最重要的還是成本問題。據媒體稱,我國擁有成熟垃圾焚燒技術的單位有中科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溫州偉明集團等幾家單位,絕大多數項目都是從日、法、德、比利時等國引進設備。上海虹橋生活垃圾焚燒廠引進德國設備9億元,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燒廠引進日本設備7.5億元,而深圳7座焚燒廠中有5條是引進比利時和日本的設備,總金額高達20億元。而一個垃圾焚燒廠除去設備投資外,還需要土地占用費、運營費等等,動輒幾億甚至十幾億的投資對于目前的國情不太適合。
浙江是國內利用垃圾發電比較先進的省份。浙江省溫州市已經建設了4座垃圾焚燒廠,是全國第一個可以實現把全部垃圾進行焚燒的城市,這4座垃圾焚燒廠均是由浙江溫州偉明集團以BOT形式建設的。此外,杭州市和金華市也是垃圾發電的擁護者。
據國金證券一名分析師的報告稱,在中國,垃圾發電投資運營商可以分為三類:政府主導型企業,由地方政府出資建立垃圾發電項目,公司作為政府建設這一項目的平臺,如上海環境、泰達股份、北京環衛、中國環境保護公司等;專業投資運營型企業,引進其他人的技術、專注于BOT模式建設運營垃圾發電項目的企業,以運營管理為主,如威立雅環境(中國)、金州環境、桑德環保、合加資源和光大國際等;工程投資型企業,使用自己開發的技術,并以此為基礎,對垃圾發電項目提供從工程建設到運營管理服務的企業,以工程建設為主,如百瑪士環保、杭州錦江、綠色動力和偉明集團等。
“目前垃圾發電產業競爭格局呈現外資試圖進入、內資大企業壟斷競爭、內資小企業試圖以價格戰搶奪市場份額的局面。”他認為,目前國內垃圾發電市場主要由上海環境、光大國際和杭州錦江、偉明集團等幾家企業壟斷競爭,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資本實力較雄厚、進入行業時間早、具備投資運營垃圾發電項目的充足經驗。
事實上,在這個競技場上,撥動天平的不光是市場的砝碼,更重要的是國家涉及能源環保以及循環經濟的產業政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完善和執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