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節能環保產業機遇與隱憂并存
對于廣東,更需要思考的是:未來的節能服務業的主要企業形態是什么?廣東能否成為合同能源管理的產業之都?能否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碳匯交易中心?如何讓珠三角成為節能環保產業的核心?
引言
節能環保誰都知道,可節能環保產業的邊界是什么?
2010年11月2日,在南方日報等主辦的高規格低碳論壇上,這個話題引起了發改委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中心、美國氣候戰略中心、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廣東省社科院的專家學者們極大的興趣。
大家的發言都圍繞如何建設低碳節能的社會展開,圍繞著政府如何控制碳排放如何推進低碳實踐進行,但卻沒有人告訴聽眾,一個建筑考慮并實施了節能設計,那它是不是就脫離于傳統建筑行業進入節能環保產業范疇了。認識的不清晰必然會帶來發展和扶持的不清晰。
發改委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中心主任徐華清在低碳論壇就提出,廣東的探索除了在制訂適合本地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規范文件上進行大膽嘗試,還可以探索建立低碳行業指導目錄,以便于給節能環保產業以清晰的指導。
實際上,在我們對節能環保產業為期一個月的調查當中,印象最深的同樣不是單個企業的個案,也不是一些設計精巧的節能減排實踐,而是在整個社會體系中對節能環保產業的認識不清。面對錯綜復雜的節能環保產業,我們試圖通過深度調查后的觀察、梳理和思考,盡可能的為大家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節能環保企業的發展圖譜。
歷經了太多人生風雨的“烏蘇娜”在《百年孤獨》的后半段中感慨“日子越來越快了”,這在極端天氣頻頻出現,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中,得到了驚人的驗證。
以蒸汽機為標志的工業社會歷經200多年的發展之后,已經遇到了化石能源、資源、水、土地以及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等諸多問題的挑戰和瓶頸。
日子真的好像越來越快了,事情一樁接一樁的發生,應對的時間總是顯得急促而緊迫。在內部調整和外部環境的互動中,沖破封鎖和避開陷阱成為至關重要的發展密碼,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則承載了其中太多的希望。因這帶來的新產業革命似乎山雨欲來,暗暗積蓄著摧枯拉朽的力量,世界就好像在終極風暴來臨前的“馬孔多”。
而珠三角則因承載“科學發展,先行先試”這一新一輪的改革探路重任,或將成為這場席卷中國乃至世界低碳綠色革命的風暴中心。
思維
不關乎技術更多的是一種思維解決方案
正如中科院廣東分院院長陳勇所言,低碳經濟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規律特征,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階段的必然選擇和客觀要求。二是約束特征,無論是自愿還是不自愿,是主動還是被動,在今后的發展中都必須要受到低碳指標和規則的約束。三是革命特征,將會有新的突破和變化。
“廣東制造”實力雄厚,同樣各個產業集群幾乎毫無例外地面臨著一系列無可避免的由環境帶來的新問題,像所有變革一樣,這一新的綠色浪潮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在資源環境的硬約束中,傳統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耗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廣東率先走上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之路。一系列高新產業都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呈現,一系列傳統產業都出現了內在改造動力并且開始了節能環保改造嘗試。以世界首座綜合利用各種自然能源實現“零能耗”的珠江城為代表的低碳實踐,昭示了一場低碳革命從企業個案到行業改造乃至社會生活的無孔不入。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產業低碳節能環保理念并不新鮮,只不過是在產業方面提出了整體發展,提出了人和資源之間的互動。但建立節能社會關鍵是觀念的改變。在某種程度上節能環保不關乎技術問題,更多呈現出一種思維解決方案。
盡管是思維先行,技術仍然能夠在后期取得合理的解決方案,來彌補前期建設在節能環保方面考慮的不足。一個遮陽篷可能能讓西曬的房子平均溫度下降1-2℃左右,但如果用太陽能電池板遮擋夕曬的窗戶,不但讓室內溫度下降4-5℃,而且發出的電還可以用來推動空調降低室內的溫度。這就是科技技術的力量,它基本能解決節能低碳環保的問題,而節能環保的根子仍然要從理念和思維上解決。
低碳節能環保的理念早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就開始在世界各國生根發芽,但思維傳播的速度很快,現實卻難以跟上步伐。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節能建筑設計市場幾乎被國外設計公司所壟斷,建筑節能產品供應國內企業研發投入少,財政支持少,不少產品依賴國外進口。珠江城在建筑過程中,節能材料、設備的落實和采購曾是很頭痛的一個問題,整個建筑中使用的節能材料和產品進口占了絕大多數。
產業
節能環保成各國未來數十年的角力場
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樣,新興的產業思維和苗頭在傳統產業內誕生孕育,并逐漸形成了遍地星火的模樣,而產業和新業態也在這遍野的星火中眉目初顯。從世界到中國,在各種遠見之士的鼓吹和推動下,與節能低碳環保相關的技術和產業,已經走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關鍵時期。作為標志的自然是各個國家政府紛紛將其列入產業規劃,給予扶持和政策優惠,大力推進和發展。
在國家層面上,未來數十年世界各國的角力場就在節能低碳環保相關的產業上,誰在這個產業上領先,誰就能爭取到更多的發展權。正是因為這種原因,美國、歐盟、日本紛紛出臺了相關的政策鼓勵措施。而毫無疑問,中國同樣也希望抓住這次機會。
在國務院最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節能環保產業就位列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有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已達到1.41萬億元,占整個GDP的4.7%,拉動就業2500萬人,而據測算,2015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可達2萬億元。
其實,早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之前,節能和環保已經成為政府考核各省市的強制性指標。發展GDP不能不計能源資源成本,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早已成為共識。早在“十一五”規劃出臺的時候,單位能耗和GDP就被強制掛鉤,并與各省政府首腦的業績相關聯,為此各省政府首腦紛紛向中央承諾了“十一五”必須完成的節能減排目標。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進入6月后節能減排的壓力驟然加大。
政府強制性指標的實施,讓粗放經營的企業在運營中受到了很大的壓力,這使得企業不得不認真的考慮節能減排改造問題,因此也造成了一個廣闊的市場空間,一系列為傳統企業做節能服務的企業應運而生,并且形成了龐大的市場,形成了節能環保產業最核心的新興骨干力量。
企業
全新的環境正在形成,生存還是死亡?
一方面是傳統高能耗產業因強制性節能減排指標的實施而面臨的停產限產,另一方面是全新節能環保產業所受到的資金、稅收、會計、金融方面的扶持,企業生存環境就在全世界環保節能理念中悄然出現全新變化。如今大企業、跨國企業在環保節能方面,也經常有臨淵履薄的感覺,沒有搶先思維的企業,或許在一夜之后突然死亡,而且死得不明不白。
上世紀80年代,世界化工龍頭老大美國聯合碳化公司,未足夠重視環保問題和潛在的環境災難。1984年,印度博帕爾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農藥廠發生化工原料泄漏,在短短數日毒氣泄漏造成博帕爾市3000多人喪生,12.5萬人不同程度地遭到毒害。博帕爾事件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生態災難之一,直接導致了聯合碳化公司分崩離析。
但即便是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企業也未必能在這個全新環境中安全生存。
英國石油公司BP是最早認識到節能環保對企業重要性的為數不多的公司之一,其在2000年開始實施的一項“找碳計劃”的節能措施曾為公司樹立良好的節能環保企業形象。但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讓這一切都變得徒然無功。
并不是沒有出現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或突發環境事件的企業在新的環境下就沒有壓力,能夠獨善其身。在全世界氣候壓力導致的節能減排的浪潮下,政府剛性節能減排的指標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盡管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沒能在各國間形成一個強制性的措施,但越來越多有遠見的政治家已經明白,從高能耗到低碳節能產業轉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在我國,實際上關停高能耗的生產線數年前已經開始實施。為了“十一五”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的完成,在過去5年內國內在電力工業上實施了“上大壓小”,一系列的中小火電廠被相繼關停。而在鋼鐵行業,遇到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上大壓小”的措施外,“扶優汰后”的工作進行的有聲有色,一系列技術落后能耗偏大環保難過關的高爐在使用壽命終結前相繼被關停。
生存和死亡的壓力在低碳節能環保的要求下無處不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了積極的產業嘗試。
機遇
能否借機突破是下一輪領先的關鍵
低碳節能環保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給了中國在世界各國中一個產業平等競爭、經濟和平崛起的機會,也給了珠三角一個在未來30年乃至更長遠時間內繼續領先國內經濟發展的機會。其關鍵,是如何讓低碳節能環保產業做到區域領先,并且形成國內產業核心。
盡管目前廣東“十一五”相關的數據還沒有出臺,但“十五”的數據能管窺廣東環保產業發展的情況。數據顯示,經過“十五”的快速發展,廣東省環保產業已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技術水平比較強并具備一定規模的新興產業,年均增長率達到30.47%,大大超過同期全省工業經濟增長速度,年收入總額全國排名第三。
如今中國的珠三角和長三角與節能低碳環保相關的產業已經星火遍地,只等環境成熟便可發生燎原之勢。但廣東目前仍未能夠真正跳出來看產業,未能直接看到產業鏈的高端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垃圾處理產業固然重要,節能產品的制造固然重要,但對于廣東,更需要思考的是:未來的節能服務業的主要企業形態是什么?廣東能否成為合同能源管理的產業之都?廣東能否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碳匯交易中心?未來的節能環保制造業主要形態是什么?廣東能否成為中國節能環保裝備中心?廣東需要為這些產業的發展提供怎樣的環境?廣東如何做才能吸引世界一流的企業來珠三角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才能讓珠三角成為節能環保產業的核心?
解決好這些問題,就不僅僅是解決了珠三角未來30年的發展推動問題;沒解決這些問題,珠三角轉型升級的步伐就會被遲滯。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出臺怎樣的具體措施,仍然是令廣東頭痛的一個難題。此外,在全國整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背景下,各個省份都在發展新興產業,也要求廣東如果想搶占新興產業的未來的產業區域核心位置,就必須比別的省份“跑得更快”。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已經有20多個省市公布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但是彼此之間存在明顯的產業趨同現象。全國29個省市出臺的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當中,其中有16個省市提出設立財政專項,21個省市提出加大稅制的支持,23個省市提出建立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21個省市提出要設立重大項目和示范工程。
如此雷同的發展計劃和發展促進措施,就逼迫著廣東必須思考差異化的扶持策略,爭取給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提供更多的服務,并且有選擇有重點的發展其中幾個新興戰略性產業重點發展。
而這些都給政府高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決策者需要更為開放的觀念,需要更為宏大的視野。
2010年11月2日,廣東正式啟動國家低碳省試點,這是2010年8月國家正式公布包括廣東在內的首批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名單以來廣東的具體實施。廣東首次發布了開展低碳省試點的工作思路,明確了低碳試點圍繞四個階段“開展五個探索、完善六項保障措施,做好七項基礎性工作、部署好30項工作行動”的發展路徑。
隱憂
要有遠見不能人云亦云被帶入歧途
綠色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態勢,需要我們以更為長遠的眼光去考慮持續發展和相關的問題,也需要對國際的產業走向保持一分警惕。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世界氣候大會,低碳環保成為發達國家遏制新興國家發展機會的借口,發達國家將200多年高污染高碳排放造成的氣候問題交給世界各國,要求各個經濟體共擔責任,自然激起了不少反彈。
中國有中國的特色和情況,如果只聽國際上人云亦云的思路,難以避免被帶入發展的歧途。其最終不但會遲滯中國低碳節能產業發展的步伐,而且還會給中國的未來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
以代表新能源低碳的風力發電產業為例,2010年10月13日,《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0》指出,中國的風能潛力巨大,到2020年的風電累計裝機將達到2.3億千瓦,相當于13個三峽電站。風力發電真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清潔能源嗎?恐怕不能夠這么簡單的來看。風是自然界的能量輸送系統,如果運送水汽的風能被風電場截留了,會不會帶來新的環境影響?至少在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一篇關于風能發電的國家環評報告,沒有一篇關于風能發電隱憂的分析文章,這需要引起我們的反思。
同樣,從對歷史負責的角度來看,我們當前也有必要對新能源新產業進行理性的再思考,風電是否適合中國需要重新考慮,多晶硅過不過剩是不是個能算得過能源賬的產業需要考慮,垃圾圍城怎樣才是合理解決方案需要考慮,節能建筑需不需要及怎樣才能從實驗室走向廣泛的實際應用領域需要考慮……在發展的道路上,多問幾個為什么,多問幾個可能的后果怎么都不為過。
綠色產業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必須要有前瞻十年乃至數十年的遠見去思考問題,若一味盲目的發展,等到問題形成的時候,我們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那時我們再跟上世界綠色發展的浪潮恐怕就不容易了。
尾聲
日子好像真的越來越快了,競爭的腳步正一日緊似一日地逼迫著中國和珠三角前行。無論珠三角有沒有準備充分,作為中國未來30年改革發展“先行先試”的珠三角,都必須在內內外外如潮水一般涌來的壓力前做出選擇。而在節能環保發展的領域,這種緊迫感也催促著整個產業的參與者———政府、企業、個人都需加快前行的腳步。
希望有那么一天,一場終極的產業革命風暴席卷一切,摧毀所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陳久老朽產業,抹去所有危害子孫后代不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代表低碳、節能、環保、高技術、高科技的產業,在傳統產業的土壤里遍地開花,珠三角迎來一個新的產業黎明。
網友數星星
低碳的理念如何深入民心?其實低碳的生活就在我們身邊。昨天,節能環保產業調研報道第二篇“點綠成金”推出后,有關低碳生活和低碳經濟的話題再次在南方報業網的互動平臺上引發熱議,網友們既有對低碳生活的向往,也有對低碳經濟泡沫的擔心,低碳必將成為未來人們生活中的焦點。
網友“滅絕腐敗”:不浪費就是低碳,俺家早就低碳理念了,用電腦隨時用隨時關,人在那屋燈在那屋,其他屋不浪費電。看電視隨看隨關。洗臉洗衣服的水洗地沖廁所,然后流進沼氣池轉化成肥料。洗菜洗鍋的水和剩飯剩菜喂豬喂狗轉化成肥料。種作物桿粉碎在田里轉化成肥料。出門嘛目前俺沒車只好公交車了。
網友“風信有約”:我家鄉內蒙古有好多的風,歡迎也來開發。可去年有報道,說風電場都是開半天,停半天,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能源浪費。在繼續開發的過程中,還是慎重些好。
網友“過河卒子”:現在各領域都把節能減排作為一個重要的概念在炒作,更有很多人都期望有一種高新技術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須不知量體裁衣的架構體系,充分發揮已有投資就是非常好的節能減排。
網友“阿智的一些事一些情”:因為參加了“氣候之旅”,深入到氣候貧困地區去了解,所以對環保有了更深更新的認識。要是“碳交易”遍地開花,不知道給珠三角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南方日報記者彭國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