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漣水破解秸稈固化禁燒難題
目前秋收已近結束,秸稈去向問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江蘇漣水縣今年重點推廣的秸稈固化成型技術,不僅解決了這一難題,而且促進了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
“變廢為寶”實現“多贏”
日前在高溝鎮楊口秸稈加工點采訪時看到,前來銷售稻草的車輛來來往往,加工稻草的機器忙個不停。加工點負責人胡久鵬告訴記者,自從建起這個秸稈加工點,周邊的群眾再也不燒秸稈了。“過去就是完全燒掉的,秸稈禁燒后,不少群眾又把它倒進排水溝里和魚塘里,結果排水溝影響排水,倒進魚塘又把魚藥死了,還是造成了環境污染。”
“我們利用專用設備將秸稈壓縮變成清潔固體成型燃料,這種燃料無添加劑和清潔劑,是新興的生物質發電和生物質鍋爐用燃料,可以代替傳統的煤炭。”胡久鵬領著我們在場地上轉了一圈,一一介紹了秸稈固化流程。
漣水縣是農業大縣,農作物秸稈及農林廢棄物資源豐富,常年可產各類農作物秸稈100多萬噸,開發利用潛力很大。據了解,秸稈固化成型生產過程中不占耕地,不影響耕種,是一種秸稈利用的新途徑,不僅有效解決秸稈焚燒、亂拋造成的環境污染,而且可以促進農民增收。
嘗到甜頭的胡久鵬笑逐顏開,“這個加工點用的都是農村剩余勞動力,他們歲數大了在家沒有什么事,一天能掙幾十塊錢。除去秸稈收購費用、電費和工人工資,我們現在每天還能凈賺1000多塊錢。”
示范帶動做活“大文章”
為了讓秸稈資源無害化、產業化、和高效化利用,漣水縣農口部門出臺優惠政策,營造出良好的秸稈固化成型投資氛圍,鼓勵能人大戶創辦秸稈固化加工點,切實解決全縣農作物秸稈的出路問題。
這兩天,紅窯鎮三村村農民楊開國十分忙碌,他停辦了經營多年的木材加工廠,騰出場地安裝秸稈固化生產設備,新上了秸稈固化項目。“大概投資20萬左右搞這個秸稈加工點,這個項目利國利民,主要設備也沒要我們花錢,是農機局在我們這布的點,我們自己就添些輔助設備。”
楊開國介紹,他這個秸稈加工點的一條生產線,每天可生產出12噸左右的秸稈固化產品,需要收購大量的農作物秸稈。據了解,像楊開國這樣的秸稈固化加工項目漣水縣目前共建立10個示范點,等經驗成熟將向全縣擴面布點。
為推進秸稈固化成型利用工作,漣水縣農機局組織全縣農機合作組織理事長、農機大戶、草場老板、農機站長等130余人,到盱眙縣桂五鎮參觀江蘇國綠生物質燃料有限公司的秸稈固化成型示范點,鼓勵和引導更多有識之士參與到秸稈固化成型利用工作中來。
今年剛畢業的大學生王宇晗,目前已在高溝鎮扁擔村選好了場地,準備新上一條秸稈固化生產線。“現在農機部門給我扶持一臺固化成型設備,然后我自己找一個場地,購置了粉碎機、抓草機等輔助設備,一個禮拜我們設備調試完畢,這個點就可以正常運營起來了。”縣農機部門優惠的扶持政策,吸引了一大批能人大戶創辦秸稈固化加工點,目前在農機部門登記的已經有30多人。
市場化運作打造“產業鏈”
漣水縣在推廣秸稈固化成型生產過程中,通過實行“公司+大戶”市場化運作的運行模式,不僅為農作物秸稈找到了出路,而且形成了以秸稈轉化利用為主線帶動群眾致富的高效產業鏈。
劉成軍是紅窯鎮三村村農民,今年秋收期間,他雇了兩名幫手,利用家里的手扶拖拉機到村組田頭收購秸稈,當起了秸稈銷售經紀人。劉成軍介紹:“現在我們有這個加工點,老百姓稻草全都賣到這里,一天老百姓賣草能賺100多塊,我們也賺200多塊錢,互相創造利益。”
如今在漣水縣,像劉成軍這樣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秸稈加工點的經紀人有600多名。為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縣農機部門和江蘇國綠生物質燃料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在漣水縣成立江蘇惠民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元,采取“公司+大戶”的市場化運行模式,對創辦秸稈固化加工點的群眾提供設備、技術、銷售等方面幫扶,初步形成了秸稈收集、采購、加工、銷售網絡,通過運用市場化模式,提高了廣大農民收儲利用秸稈的積極性,打造了秸稈轉化利用的主渠道,通過秸稈固化成型每年可消耗農作物秸稈40多萬噸。
在紅窯鎮朱集秸稈加工點,負責人范霞云還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這生產線一年能生產出1000噸的秸稈固化成型產品,按照每噸100元的利潤來計算,我這一條生產線最低能掙10萬元錢,從農民手上收過來秸稈100元一噸,這樣子給農民帶來的收入也要接近10萬塊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