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妇内射中岀黑人_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_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性色av毛片特级

媒體/合作/投稿:010-65815687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發郵件

 為助力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谷騰環保網隆重推出《環保行業“專精特新”技術與企業新媒體傳播計劃》,七大新媒體平臺,100萬次的曝光率,為環保行業“專精特新”企業帶來最大傳播和品牌價值。

    
谷騰環保網 > 新聞信息 > 正文

“三碳循環”治理荒漠化

更新時間:2012-03-31 11:42 來源:北京周報網 作者: 閱讀:2247 網友評論0

寧夏鹽池縣高沙窩鎮農民在毛烏素沙地邊緣扎草方格。

寧夏鹽池縣高沙窩鎮農民在毛烏素沙地邊緣扎草方格

 3月26日,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第三次會間會(the Third Intersessional meeting of UNCSD)期間,來自中國內蒙古的一個生物質熱電生態項目作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典范,引起了人們關注。

 在當日作為邊會(side event)召開的題為“沙漠治理和中國內蒙古可持續發展”的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向與會者介紹了該項目在治沙、減排、富民以及產業化發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這次研討會由中國國家林業局、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公司(Maowusu Biomass Thermoelectric Company)共同舉辦。

 聯合國主管經社事務的副秘書長、里約+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秘書長沙祖康在會上指出,過去幾年來,中國政府通過植樹造林等方式在解決荒漠化問題上取得了顯著成就,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生態項目就是眾多成功實例之一,該項目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肩負社會責任、發展綠色經濟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其經驗值得借鑒。

荒漠化:全球性問題

 資料顯示,最早提出“荒漠化”這一術語的是法國植物學家、生態學家A. Aubréville。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荒漠化問題在引起各國科學家重視的同時,也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聯合國多次召開會議專門討論荒漠化問題。1992年,國際社會聚集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討論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方法,通過了《21世紀議程》--一個在國家、區域和國際各級具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計劃。

 1994年10月,世界各國政府代表在巴黎簽署了聯合國《防止荒漠化公約》,公約將“荒漠化”定義為“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亞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

 據介紹,目前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陸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它所導致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也日益嚴峻。各國都已將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列為經濟社會長期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據中國國家林業局發布的《第四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積最大的國家。截至2009年底,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37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為173.11萬平方公里,還有31萬平方公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

荒漠化治理的誤區

 關于治理荒漠化的方法,以及如何處理治沙與沙化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等,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據介紹,世界上有相當一部分沙漠是含水沙漠,即在沙漠地表以下50公分以內,有5%的水分存在于土壤中,這些水分對于植物的種植和生長就足夠了。

 李京陸說,治理沙漠通常的手段是種樹,但種樹成功以后維護沙漠綠色的投資將會更大,甚至可能是個無底洞。這一點是人類必須面對的挑戰,卻又是治沙的根本所在。這是因為治沙只能種灌木,而灌木的生長習性是不伐則亡,越伐越旺。

 “種樹實際上只是沙漠治理的開始,由于沙生植物這種生長的特性,每隔三四年的撫育才是沙漠生態保持的最根本的方法。”李說,如果種樹成功卻不進行定期撫育,沙漠終將還是沙漠。所以人們在進行荒漠化治理時常常碰到這樣的困局,即種一片樹,活一片樹,生態恢復了一片,但十幾年后又處在退化的狀態,而這種退化的結果最終還是荒漠化。

以沙治沙

 位于陜西榆林市和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之間的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南端的烏審旗即位于毛烏素沙地的腹地,全旗總面積11645平方公里,各類風蝕沙化土地占了總面積的94.8%。治沙,是烏審旗人不得不面對的嚴酷現實。

李京陸的公司就位于烏審旗,到2012年,他已經在內蒙古沙漠里摸爬滾打了9年。

 這是一個以沙柳等沙生灌木平茬剩余物為原料進行生物質發電的熱電廠,在獲取生物質新能源的同時,捕集煙氣CO2生產螺旋藻,形成了一條獨特的產業化治沙新模式,在治沙、綠電、富民、減排幾方面發揮效應,打開了一條“以沙治沙”的永不枯竭的循環之路。

 “沙區新能源利用的核心是治沙。”李京陸說,灌木自我繁殖快,一般3~5年就能形成灌叢,灌木更新復壯和自然修復能力強,灌叢每隔3~5年就需要平茬一次,平茬后生長更加茁壯旺盛。

 “把治理沙漠、撫育灌木產生的大量剩余物用來發電,在環保和減排的前提下,是唯一能夠解決治沙種樹后不斷產生的生態撫育投資問題的產業路徑。這是一個治理沙漠、發展生物質能源、實現低碳減排的綜合解決方案。”李京陸告訴《北京周報》。

 基于這一分析,毛烏素生物質熱電項目于2008年11月建成投產,運行至今,平均每年向當地沙漠投入的平茬撫育治理資金達5000萬元。與此同時,在毛烏素沙地上形成的生物質種植、管護、平茬、儲運、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為社會提供了約8000個就業崗位,僅收購原料一項,每年就能為農牧民增收7000多萬元。

 李介紹說,在目前中國生物質發電電價補貼的額度下,沙區生物質發電運行最多只能做到持平或略有贏余。2010年至2011年,毛烏素生物質熱電項目采納了捕集利用生物質煙氣CO2生產螺旋藻獲得效益的新發明。目前,項目投資已經完成,2012年7月份產品將上市,預計年銷售收入3億元,利潤6000余萬元。

“三碳經濟”模式的啟示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副秘書長蘇宗海不久前在《林業經濟》雜志上撰文對毛烏素生物質熱電生態項目進行經濟、社會、生態以及碳循環等的效益分析,認為“三碳經濟”(即碳吸收、碳減排、碳捕集)產業治沙模式不僅是典型的循環經濟模式,也是一種碳匯林業、低負碳經濟與生態建設完美耦合的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他認為,此模式對中國含水沙漠的治理,實現“一舉多贏”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增匯減排意義重大。

 據介紹,該項目推動至今,累計投資5億元人民幣,已完成沙漠治理24,000公頃;生物質電廠裝機容量3萬千瓦,于2008年11月投產至今,發電逾2億4千萬度;發明并投資建成捕集煙氣CO2生產螺旋藻年產600噸的一期項目,實現了治沙種樹吸收CO2、電廠發電減排CO2、螺旋藻生產捕集CO2的產業鏈。

 毛烏素項目被認為是一個探索產業改善人類環境、為人類提供最具健康價值食品的模式化項目,它揭示了沙漠資源化的價值,把人類生存環境與人類健康完整統一起來,并通過循環經濟產業鏈獲得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呂克•尼亞卡賈( Luc Gnacadja, Assistant Secretary, UN / Executive Secretary, UNCCD)在聯合國召開的這次研討會上,對該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希望毛烏素熱電公司的成功實踐能向有關非洲國家推廣,成為全球最佳實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提供可持續的途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關于““三碳循環”治理荒漠化 ”評論
昵稱: 驗證碼: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谷騰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2022’第九屆典型行業有機氣(VOCs)污染治理及監測技術交流會
2022’第九屆典型行業有機氣(VOCs)污染治理及監測技術交流會

十四五開篇之年,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進入第三階段,VOCs治理任務…

2021華南地區重點行業有機廢氣(VOCs)污染治理及監測技術交流會
2021華南地區重點行業有機廢氣(VOCs)污染治理及監測技術交流會

自十三五規劃以來,全國掀起“VOCs治理熱”,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5月31日,在經歷了廣泛征求意見、充分調研論證、反復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