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行業:千億投資如何釋放?
在眾多自來水廠主營業務的虧損面已達40%,運營基本靠政府補貼度日的行業現狀下,為迎合自來水國標升級而進行的提前改造如何啟動,千億投資如何釋放?是我國自來水行業當前面臨的緊迫問題。
對于這一問題的答案,業界主要寄望于水價的上漲。這一預期的確給眾多企業及欲投身其中的資本帶來了很多暢想。水價上漲對于投資回報的改善的確是有利因素,但是水價的構成是多方面的,包括水資源費、水利工程水費、城市供水水費、污水處理費等,因此,水價上漲增加的收入,究竟如何分配,才是影響水務企業利潤的重要因素。
水價收入分配的實施者是市政主管部門,從這一點來看,影響企業盈利、行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仍是政府。這是水務這一公用事業的原本屬性。
許多環保建設項目由政府撥款建設,政府補貼營運。這種現環保狀,一方面導致投資渠道單一,資金嚴重匱乏;另一方面也導致經營管理上的政企不分,企業缺乏活力,產出效益較低。與其他產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這一行業的比例很低。
根據相關專家的分析,水務等環保產業行政投資目前只有不到30%真正進入到了產業環節,大部分投資領域仍為市政包辦,市場主體并未真正介入。事實上,從目前來看,政策提出“十二五”期間全面引進環境綜合服務等新型商業模式,以及土壤修復、水體修復等更新興的產業類別,這些領域目前的涉足者則更寥寥。
水務產業化發展離不開資金的強力投入,但巨額資金顯然非政府一己之力所能解決。這時候,就需要政府搭建良好的融資平臺,創設寬松的融資環境,以吸引各路資本介入。
環保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較強的外部性,水務行業同時具有社會公益與產品經濟的雙重性,正是這種特點使得其建設運營在市場機制的利益驅動下難以出現大量的競爭者,從而形成了自然壟斷的局面。因此,目前最迫在眉睫的問題便是打破水務行業的自然壟斷特性。
目前,環保企業為解決融資難問題紛紛扎堆IPO,但卻遭遇股票市場融資日益艱難的困境。在此背景下,無數業內人士紛紛呼吁水務企業應更多選擇私募方式的融資。
此外,還須進一步進行水務項目運營的成熟商業模式創新。BOT模式已為越來越多的水務企業運用,但資本界人士反映,目前我國還缺乏已經完成了整個BOT流程的水務項目先例,并且有一些項目運營過程因為前期預判不足或雙方約定條款不夠合理等原因造成運營狀況不佳,因此,水務項目的回報還存在一定的風險。
有識之士指出,水務市場近年來不斷涌現一個個投資主題,政策方及市場機構開出了不少投資大單,著實吊足了相關企業及資本市場的胃口,但目前水務行業缺乏監管及成熟商業模式的現狀不時提醒業界,產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警惕巨額投資成“空頭支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