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遇垃圾圍城 16天的垃圾可堆成“金貿大廈”
16天的垃圾量就可以堆起一幢全市第二高樓金茂大廈。隨著人口增長,近年來上海生活垃圾“制造量”呈現逐年上升勢頭,也給城市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垃圾圍城”已成為這座特大型城市面臨的一個困境。
上海直面生活垃圾逐年上升勢頭,破解“垃圾圍城”困境。全市把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作為突破口,標志著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已進入把垃圾產生者責任擴大到公眾責任階段。
建立分類收集運輸的體系,形成一條完整的工作鏈
2011年上海實施“百萬家庭低碳行,垃圾分類要先行”市政府實事項目。全市17個區縣的100個小區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18個街鎮、1080個居住小區、約55萬戶居民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在干濕分類基礎上,推行有害垃圾、玻璃、廢舊衣物專項收集,初步建成了全程分類系統。“以2010年為基數,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減少5%”的工作目標圓滿完成。
2012年,是上海突破“垃圾圍城”困境的關鍵一年。到年底,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能力將從目前的11150噸/日提高到兩萬噸/日左右。這將從根本上緩解全市生活垃圾處置能力不足的矛盾,達到基本滿足目前生活垃圾處理需求,從而為“十二五”末把上海整個垃圾的處理能力提高到2.7萬噸/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在2011年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試點基礎上,全市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要控制在0.74公斤/日以下,全市進入末端處置設施的生活垃圾量控制在日均18072噸以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到87%。2012年上海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新增1050個試點場所。試點區域(場所)分類知曉率達到100%,參與率70%以上,投放準確率50%以上。
要使生活垃圾分類真正起到效果,必須重點打通分類垃圾的流向。2012年上海在市、區兩個層面積極探索,分別統籌解決末端處置的流向渠道,建立分類收集運輸的體系,形成一條完整的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完整的工作鏈。
各區縣根據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推進的需要,加強分類收運能力建設,落實全程分類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分類收集和轉運設施設備的配套,進一步梳理、檢查已開展和新推的分類試點區域(場所)分類收集設施的配置、養護情況,優化投放指示標識,配置必要的分類運輸車輛、壓縮粉碎設施,及時改造配套的小壓站、中轉站,盡快建立完善的分類收集和轉運設施設備配套系統。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綜合填埋場一期工程、老港內河工程及滲濾液應急排放管道工程將基本建成,并投入(試)運行。同時,老港極地污染隔離林、基地市政配套設施、封場及公園化生態修復等項目進一步深化。著力提升區縣生活垃圾處置能力,金山永久綜合處理場建成投產,黎明資源再利用中心,奉賢、松江、嘉定、青浦、崇明三島處理設施,普陀百瑪士綜合處理場改造工程,閘北環衛基地,閔吳碼頭集裝化改造等工程力爭開工建設,閔行餐廚垃圾試點項目實質性啟動。
建立減量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生活垃圾管理問題,并赴一線指導視察分類減量工作推進情況。市人大、市政協對垃圾分類減量工作也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
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是一項系統工程,市政府各相關部門積極協作,共同推進分類減量體系建設,并逐步建立了推進機制。
2011年,區縣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建設補貼政策、生活垃圾跨區縣轉運、處置的環境補償政策相繼出臺,引導各區縣抓緊建設處置設施,發揮經濟調節作用,促進各區縣源頭分類減量。
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綠化市容局積極研究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對垃圾分類減量的扶持政策。市商務委、市環保局加快健全廢品回收體系、有害垃圾處置體系,不斷完善“大分流”體系建設。市房管局推動物業部門做好試點小區分類收集設置、分揀人員的配置和管理。市科委、市科協等部門積極配合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的科普工作。市婦聯、市文明辦深化志愿者服務,引導市民積極參與,營造了良好氛圍。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會同市建交委頒布了《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設施配置導則(試行)》,明確了生活垃圾分類的標準。
2012年,為進一步加強對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的領導,上海市建立由21個市相關部門和17個區縣政府組成的市區兩級“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落實分工責任,強化協調配合。
作為市政府實事項目的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其工作實效被列入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及街鎮重點工作績效考核內容。各區縣建立“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試點工作的考核評價激勵機制,根據減量和試點推進的實效對試點街鎮進行獎勵。同時,對區縣、部門在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推進中工作不力,責任不到位的,進行通報批評。
市、區縣兩級政府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資金保障長效機制,保障分類收集、運輸、處置系統的建設需求,保障分類工作各環節的必需經費,堅持“減量獎勵、超量加價”的生活垃圾處理價格調控機制,力爭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佳的工作效果。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已初步完成節能減排資金補貼方案制定,目前已報市政府辦公會審議。
為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的積極性,上海年內將免費發放25萬份環保大禮包(包含《家庭環保指導手冊》和戶內分類投放垃圾袋)。在全市所有中小學開展垃圾分類和減量培訓教育,對環保志愿者和小區居民開展250場以上的培訓。同時,積極利用網絡、平面媒體、電視、廣播等多種途徑,通過政務微博、主題宣傳、志愿者活動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市民對垃圾分類工作的知曉率和參與率。上半年各類活動累計已達595場次。
■分析
干濕分離是突破瓶頸之舉
上海生活垃圾中廚余果皮比重約占60%,混入生活垃圾被一同焚燒,由于含水量高焚燒熱力不足,填埋時會大量占用土地資源。因此,垃圾分類干濕分離是突破濕垃圾處置瓶頸的關鍵所在。
上海堅持分散與集中相結合、以分散處置為主,就地與就近相結合、以就地納管為主的方針,大力推進各區縣建設與當前分類試點相配套的中小型規模的濕垃圾處置設施。結合不同區域(場所)的濕垃圾組分特點和區域條件,幫助區縣因地制宜編制濕垃圾處置設施建設項目布局,并積極開展試點。積極探索農村有機垃圾就地銷納和資源化利用的技術途徑,促進農村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循環利用。
依據干濕垃圾分類處置的試點要求,按照“一主多點、就近銷納、區域共享”的布局原則,市級項目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進展順利,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等在2012年底可基本建成投產。這些項目將為破解末端處置能力(特別是濕垃圾)不足難題發揮積極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