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拐點,不靠等來靠爭來
近日舉行的全國生態省論壇和全省環保局長學習會上,業內之士均指出當前建設生態文明亟需消除觀念誤區。
誤區一:重保護、輕建設
工廠散發難聞氣味,接到投訴的環保人員立刻奔赴現場;環監人員到企業檢查排污設施是否安裝到位、是否正常使用……這是不少地方環境保護工作者呈現給百姓的“影像”。在不少人看來,環保就等于“管污治污”。
“何止是普通百姓,我們不少的環境工作者也把自己的工作等同于簡單的保護。事實上,環境保護有兩種路徑,一種是防御性的自然保護,即堵塞破壞的途徑;另一種是積極的保護,強調在保護的同時重視生態環境的修復和建設。”副省長許津榮認為,在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必須改變重保護、輕建設的“舊習”,實現從“被動保”到“主動建”的理念躍遷。
實踐證明,在江蘇這樣人口、產業密集的省份,在做好污染減法的同時,還要因地制宜修復建設生態,復墾復綠、道路綠化、建設生態園等等,為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支撐。
誤區二:環保與發展難雙贏
一聽要建垃圾焚燒場就反對,醫院引進精密設備也屢遭抗議,聞污色變,并非科學理性的態度。在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看來,發展與環境密不可分,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發展道路問題,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
那么,什么才是理想狀態?“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陳蒙蒙表示,目前,江蘇仍處于環境矛盾的“尖銳期”、環境風險的“活躍期”和群眾環境意識的“升級期”。要實現“環保與發展”的雙贏,最關鍵的路徑,一是要充分發揮環境保護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擴容、增效和倒逼作用,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布局,以環境標準推動產業升級;同時,千方百計解決好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
誤區三:悲觀看待“生態拐點”
所謂“生態拐點”,是指倒U形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所揭示的一種從環境惡化到環境優化的臨界變化。理論上認為,環境質量同經濟增長呈倒U形曲線關系,即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到達某個拐點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環境得到改善和恢復。
歷史經驗表明:生態拐點一般在人均GDP5000到10000美元之間出現。2011年,江蘇省人均GDP已超過9600美元。一些人疑慮,江蘇的“生態拐點”為何還不到來?
“環境問題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業內人士解釋說,“生態拐點”理論,并不意味著人均收入或財富的增長就自然有助于改善環境質量,而是說,到了這樣的階段,人們更有條件通過積極主動的行為,來改善環境行為。如果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少作為”、“怕作為”、“懶作為”,“環境拐點”并不會自動到來。
“在環境保護的問題上特別需要主動作為。”中國環境科學院院長孟偉院士說,上世紀60年代,美國處于工業高速發展時期,經濟獲得了突飛猛進,但不僅沒能帶來環境的改善,相反給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美國著名學者丹·卡森在他的著作《寂靜的春天》里記錄了美國當時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本應是花香鳥語的春天,卻聽不到鳥叫該書的出版敲響了美國環境的警鐘。此后,一系列環保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美國環保機構相繼成立,各類環保民間組織也相繼問世。由此,美國的環保納入由美國政府主導的、廣大環保志愿組織及全體民眾參與的法制化軌道。
“從經濟增長與改善環境質量的"蹺蹺板"狀態進入到兩者協調發展的"魚和熊掌兼得"境界,取決于人們對增長方式的選擇、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設計。”相關專家提醒,當下,江蘇應更為自覺地認識和把握環境發展規律,植入綠色GDP,擠出污染GDP,通過積極主動的努力,力促生態拐點早日到來,使生態文明成為江蘇的重要品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