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湖泊治理典型案例與啟示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巢湖要統一有序保護與開發,走永續發展的路子”的部署和要求,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講師團)8月28日~29日邀請省市社科界專家學者舉辦“巢湖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專題研討會,現刊發部分參會文章,以饗讀者。
湖泊污染治理是世界公認難題。國內外在湖泊治理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先進理念和經驗,其科學的治湖舉措對巢湖的保護與發展,無疑可以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典型案例
1.日本琵琶湖:實施“四個保水”。 20世紀50年代以來,赤潮頻頻暴發。從1972年起,日本政府全面啟動了“琵琶湖綜合發展工程”,歷時近40年,促使琵琶湖水質由地表水質五類標準提高到三類標準。一是機制保水,從國家、地方市政到直轄縣均制定了相應法律,如水污染控制法、國家湖泊水質標準和琵琶湖水質標準等,琵琶湖所在地滋賀縣實行比國家更嚴格的工業污水排放標準。二是科技保水,成立琵琶湖研究所、水環境科學館、琵琶湖博物館等科研機構,設立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和國際環境技術中心。三是工程保水,針對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重點實施了污水處理、湖岸保全、防洪和水利用等相關工程。四是管理保水,對入湖河流及流域下游地區綜合考慮,并分別制定對策。
2.歐洲康士坦茨湖:強化多國合作治理。康士坦茨湖流域橫跨德國、瑞士、奧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四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湖區生態環境開始惡化。經過多國聯合治理,到本世紀初,水質基本恢復到污染前水平。一是成立國際湖泊管理機構,建立了康士坦茨湖生態委員會、保護康士坦茨湖國際委員會等一系列組織,強化國際合作。二是共同制定湖泊管理法律,先后制定了康士坦茨湖保護協定、流域土地利用規劃、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法律,促進了流域生態環境恢復。三是控制重點面源污染,禁止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廣泛采取物理、化學及生物方法修復生態,改變營養元素循環、利用大型沉水植物凈化水體等。
3.西湖:打造中國最美湖泊。近年來,杭州市投入巨資,開展了西湖綜合保護工程,使西湖景區水生態環境明顯提升,水質明顯改善。工程被聯合國評為“2008年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一是控制水土流失,在湖區周邊大力實施拆違還綠、拆遷還綠,大幅提高土地綠化率,增強土壤固著力。二是嚴格控制污染源,拆除西湖周邊違法、有礙觀瞻和無保留價值的建筑,實施沿線截污納管等重點工程,實現沿湖單位污水全部納管。三是實施引水工程,修建了西湖引水工程,年引水量達1.2億方,確保西湖水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四是實施底泥疏浚,完成疏浚量342.5萬方,疏挖面積5.5平方公里,湖區平均水深由1.6米加深到2.5米。五是完善濕地系統,保護流域自然植被,調整流域農業生產方式,構建良好的水陸交錯帶濕地系統,較大程度地將氮、磷保留在陸地系統的物質循環中。
有益啟示
1.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環境也是生產力,是發展的最大資源、最大效益和最高目標,犧牲環境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增長。吸收借鑒國內外湖泊治理經驗,要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生態環保優先”的理念,突出以人為本,把生態環保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大力推進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努力把合肥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生態宜居城市。
2.堅持綜合統籌、重點突破。湖泊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綜合統籌、科學推進、重點突破。吸收借鑒國內外湖泊治理經驗,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多管齊下,實行經濟社會生態措施并舉,湖泊、流域、區域并重;從湖內治理向全流域保護治理轉變,從專項治理向系統、綜合治理轉變,從以專業部門為主向上下配合、各級各部門協同治理轉變。
3.堅持全民參與、政民互動。湖泊治理既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公眾主體作用,積極形成政府與公眾合力治污的良性互動。吸收借鑒國內外湖泊治理經驗,要求我們既要大力發揮政府在制定規劃、加大投入、謀劃項目、強化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又要通過完善各項參與機制,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引導群眾和民間組織,進一步喚起廣大民眾的高度自覺,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意識和污染治理能力。
4.堅持立足長遠、久久為功。湖泊治理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必須長遠謀劃、久久為功。從國內外湖泊污染治理情況來看,無論是擁有先進治污技術、公眾環保意識較高的日本,還是我國經濟最發達、治污投入力度最大的太湖流域,都經歷了漫長的治理過程,尚未取得規劃預期效果。吸收借鑒國內外湖泊治理經驗,要求我們必須對巢湖治理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有足夠的清醒認識,堅持長遠謀劃,杜絕浮躁心理,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積小成為大成。
5.堅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推進湖泊治理開發,必須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和固有手段,以改革的理念、創新的舉措,實現治理模式的突破。吸收借鑒國內外湖泊治理經驗,要求我們必須突破部門、行政區域分割弊端,持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圍繞制約工程推進的主要障礙,深入推進政策、投融資、用地和工程建管模式等領域創新;圍繞關鍵技術瓶頸,大力開展科研攻關,推動綜合技術集成創新;探索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全流域可持續發展;推進干部考核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考核評價機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