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擁:青年視角看國內環保NGO發展現狀
2012年12月2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與中國人民大學風險資本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中關村數字媒體產業聯盟協辦的2012第二屆世界青年低碳論壇在北京召開。前CYCAN官員、參加過德班會議的NGO組織代表徐銘擁從自身經歷出發指出當前中國NGO存在的不足及改進的方向。以下為徐銘擁演講全文。
自2011年3月起,我以一名項目官員的身份加入了環境領域中國最有影響力青年NGO——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China Youth Climate Action Network,簡稱CYCAN),在此兼職的1年半的時間里,參與過一些環境相關的項目,接觸過一些環境領域的專家學者,其中有環境NGO的工作者、社會企業家、研究所研究員以及政府官員。在參與這些工作和與這些人交流的過程中,對于NGO這個社會組織類型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對NGO的社會地位、工作現狀有了更多的了解。下面我將分四部分介紹我眼中的NGO。
一、最具影響力的青年NGO——CYCAN
CYCAN由7個優秀的青年環境組織于2007年8月,結合各自優勢資源共同發起成立,是中國第一個針對青年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非營利性組織。
自CYCAN成立以來,超過450所高校曾參與CYCAN組織或發起的活動,直接參與學生人數上十萬人,間接影響人數超過百萬人次,有力地推動了青年人了解、認識并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的進程,并為有能力的有志青年提供成長的平臺和機會。
經過三年多的發展,CYCAN從一個學生志愿者團隊逐漸成長為一個青年環保非營利性組織,逐步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在不斷完善組織建設的同時積極開拓項目,為推動中國青年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而不懈努力。
在2010年5月,CYCAN走上艱難的機構改革道路,經過兩個月的籌備,在各界同仁的支持下,于2010年7月4日成功召開改革會議。改革會議確立了“會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秘書處”的治理結構,制定了《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過渡期章程》,并選舉產生了理事會和監事會及新的秘書處執行 團隊。
改革后的CYCAN把自身定位于青年行動的推動者,促進者和協調者,致力于為一個成員驅動,民主治理,廣泛參與,積極創新,開放透明的青年氣候行動網絡搭建平臺。
CYCAN在理事會和監事會的指導之下,秘書處下設四大部門及一個地區分部,分別是運營部,主要負責日常行政、人事、財務管理、檔案管理工作;媒體部,主要負責網絡平臺搭建、媒體宣傳、宣傳設計等工作;項目部,主要負責組織項目的整體運作;國際部,主要負責參與國際會議、國際組織溝通交流等工作;華南分部,是2012年建立,作為分管華南地區的事務管理。
二、所參與的NGO項目
在CYCAN工作的一年半時間里,我參與了大大小小的活動主要有四項,分別是第三屆青年能源與氣候變化峰會的籌辦、赴新加坡代表中國青年參加世界青年領導力峰會、赴南非德班參加COP17氣候變化大會,在這其中擔當了不同的角色,也從中收獲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在上述的工作中,校園節能是最為重要的項目之一。依據此項目我們想洛克菲勒基金會申請了近4萬元的項目基金。本項目共涉及四所高校,以競賽的方式進行促進。校園節能的主要流程是:首先在收集校園能耗的相關數據,根據建立能耗指標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出校園能耗水平和用能結構,設計相關的問卷和訪談對于學生和能耗相關負責單位個人的行為和體質進行了解,分析能耗水平的原因,對學校整體用能進行合理的規劃,提出解決相關能耗問題的建議和措施,為校方提供建議。在整個項目的過程中有兩個較為困難的問題,其一是與人溝通的問題,這里的人主要是我們所講的利益相關方,在學校這個特定的環境下,其主要利益相關方是用能者(學生、老師、工作人員等)、管理方(校方領導、后勤部門)。學生的問題在于,如何能夠真正了解學生的用能習慣,并且使他們接受提出的建議而改變一些行為,而管理方的問題則是如何與他們溝通獲得數據,同時提出的建議能夠被他們采納。其二則是操作方面的問題如何設計能耗指標體系、如何評判用能水平。以上兩個問題都是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我們覺得應該在實踐中解決,而不能總是坐而論道。
在項目籌備的過程中,我學會了,首先要明確項目的目標,校園節能項目的目標主要有三,建立校園能耗評價體系,提出校園節能規劃,整理校園節能行動方案。再次我們還要明確項目的背景和客觀條件,進而提出有效的行動方案,增加項目的可行性。同時還要按照不容成員的擅長的能力進行合理的工作安排,是項目效率得以提升。
除了負責校園節能項目之外,我作為嘉賓聯系部主管參與籌辦了第三屆國際青年能源與氣候變化峰會,在籌備過程中,通過與專家學者溝通交流了解了一些環境領域的工作現狀及研究現狀,同時鍛煉了自己的溝通能力,以及如何做出應急預案。
同時在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世界青年領導力峰會,與外國的青年進行了交流,發現外國的青年并沒有那么多機會參與這些會議,同時他們對于環境問題有很大的熱情,也很認真的參與研究,但是對于中國這樣的能源大國有一些不正確的了解,他們大多會抱怨中國的能源消耗導致的氣候變化影響了他們周邊國家的環境,我很懷疑為什么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我仔細思考之后,我想大概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因為西方輿論的宣傳,環境領域的輿論話語權主要還是有西方媒體把控,他們背后有很多對中國的不了解,以及政府在后的支持;其二是由于屁股決定腦袋,參與會議的外國學生,往往也是他們國家優秀的代表,他們所持的很多觀點有一些官方色彩在里面,當然我不奢求能夠改變他們的價值觀,希望能夠強壯自己,在未來能夠把我自己的話語權。
我還在2011年11月底作為青年觀察員,赴南非德班參加了COP17德班氣候大會。共兩周時間感觸良多。起初我對氣候變化大會的期待還是很高的,希望能夠在整個締約方會議進程中真正起到一次有實際性進展的作用。但是到了現場,我才慢慢發現,這都是不知情的人的幻想。在整個12天的會議中似乎前十天都是悶聲不響的,只有最后的三天才開始極度升溫,但最后又草草收尾,這人遺憾頗多。參與氣候變化大會主要分為三類人群:政府工作人員、NGO工作者、媒體記者。其中政府工作人員作為大會的主體部分并沒有太多的努力,反而NGO的行動正在影響著政府的決策。在國內與國外的對比之后我的出了以下的結論:
1、 就政府而言,中外的國家分別綁定在自己的利益集團下面,需要考慮到自己集團的核心利益,同時還要考慮自己國際的利益。但是利益集團之間往往都是在打太極,相互推卸責任,自己卻不擔當,缺乏雄心勃勃的目標,讓人們很失望。
2、 就NGO而言,顯然外國的NGO要比國內的要專業的多,無論是專業程度還是其影響力,都不是國內所能比擬的,外國的NGO人員大多都是這個領域跟蹤了很多年的專家元老,他們的觀點和專業性是比我們強的,國內的NGO確實在專業性和經驗上都有很多的不足,遇到突發的挑戰又是很難應付,尤其是在外交語言的拿捏上還欠火候。同時,由于國外的政府大多是通過競爭性選舉上臺的政黨,而背后都是社會公民的支持,所以政府通常需要按照公民的意愿辦事,在這樣的背景下,NGO往往更容易與政府溝通,同時能夠提出其意見硬性政府的決策,而其本身也可以作為政府的智囊,這也是國內NGO沒有力度的表現。
3、 就媒體而言,國內的媒體顯然更不具有專業水準。這個專業水準不是他們先文章的能力,而是缺乏專業背景,繼而導致了把握問題的核心本質的素養欠缺。有些東西較為失真。國外的媒體相對成熟,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成熟的媒體更加善于做輿論的導向,與國內媒體人的“無心”失真相比,國外的媒體卻是 “有意”失真的報道,充分體現了其掌控話語權的能力,有一些發達國家資助的媒體通過一些是真的報道對一些國家惡意的抨擊,詆毀國家形象,我們國家經常是西方媒體的抵制對象。這不僅進發了我的民族自強情懷,還讓我認識到了媒體輿論的力量。
三、我對國內NGO的認識
我一直是贊成環境領域的三權分立的觀點的,這三權的代表方分別是政府,企業和NGO,我認為環境問題需要這三方的配合才能夠真正的得到解決。本著這樣的前提,和自身能力的考量,我首先選擇進入準入門檻相對最低的NGO領域進行學習和探索。在青年NGO工作的時間內,我對NGO有了更多的了解。
首先,中國的NGO大多數缺乏專業背景。許多NGO的從業者的專業背景大多不是與環境相關的,少部分精英是具有環境相關的海外學術背景的工作者。這兩個群體特點鮮明,前者雖然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但是具有較大的熱情從事環境相關的工作,但也由于專業受限,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并沒有直接參與環境問題的解決工作,他們從事的活動往往停留在宣政策宣傳、公民運動等方面的工作;后者雖然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但是其中一部分人并不是熱衷于NGO工作,從價值層面講,并不完全認同其工作,另一部分比較認同NGO工作的人,大多數工作較不穩定,跳槽很頻繁,而經常工作的對象往往是由國際背景的NGO,例如GREEN PACE、WWF等,因為往往這些國際組織的薪酬更高,影響力更大,本土NGO優勢不大。從側面可以看出NGO難以留住人才原因。
其次,國內NGO的發展尚缺乏合適的環境。國內的環保NGO往往處于比較尷尬的角色, NGO不太受到政府的關注和支持,他們的接觸的對象更多的是與社區公民和社會企業打交道。而我以為,NGO本應該擔當的角色是以一個第三方身份監督政府和企業的工作,并且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解決相關的問題。這樣的NGO才能夠搭建出一個三方合作的環境保護結構,使之更加有效的、高校的發揮作用。
最后,國內的NGO合作意識非常強烈,大多數本土NGO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所面臨問題的嚴峻性,同時,還意識到同一領域大家所善長的方向有所不同,尋求合作有助于組織的發展和壯大。所以,很多的本土NGO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抱團之勢,共同解決一些環境領域的問題,例如“C+通往2020”的節能減排項目就是有國內NGO聯合發起的,旨在通過行動幫助政府完成其既定的減排目標。可以說這標志著國內NGO的發展正在走向強大。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