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霾”伏倒逼環保提速
“污染告警應分級管制車輛,大氣污染防治需重點保護易受危害人群,政府可多與非營利性環保機構合作……”政協北京市十二屆一次會議1月21日開幕,在分組討論環節,大氣污染防治成為最熱話題之一,委員們頻頻為之建言獻策。
2013年伊始,我國中東部多地遭遇霧霾天氣,能見度降低,空氣污染嚴重。從2013年1月9日以來,京津冀、東北三省、陜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以及東部沿海部分城市,驚現一條深褐色的寬“污染帶”。嚴重的霧霾天氣不僅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困難,也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之前有媒體預測,2012年我國因空氣污染造成的損失近2萬億元,而如何防治大氣污染也逐漸走入公眾視線。
一年污染損失或近2萬億元
日前,北京市環保局與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市衛生局、市城管執法局等聯合通報稱,自啟動《北京市重污染日應急方案》以來,據初步統計,在建材、冶金、化工等排放相對較高行業的重點減排企業中,一共有58家企業實現了停產,完全切斷了污染源。此外,有41家企業通過降低生產負荷,提高污染防止設施運行效率等方式,減少了30%以上的污染排放。與此同時,在北京地區所剩無幾的水泥企業中,強聯水泥、平谷水泥二廠等均實現全部停產,北京水泥廠也暫停了部分生產線。
“中國的空氣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則高達3.8%。”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發布的《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顯示,中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機動車數量以及工業的迅速擴張,導致空氣質量嚴重惡化,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產生了負面影響。
資料顯示,目前可查的2011年我國GDP為47萬億元,而據《國際金融報》之前的預測,若僅按GDP的1.2%計算,2011年我國空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是5640億元,是口罩、監測設備等“霧霾經濟”的100倍之多;如果按3.8%的比例計算,2012年我國因空氣污染造成的損失近2萬億元。
除了經濟損失,交通事故也是空氣污染的嚴重后遺癥。石家莊長安交警大隊民警張延軍表示,霧霾天氣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平時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而在山東,截至2013年1月14日11時,青島122指揮中心共接報道路交通事故118起。此外,受霧霾天氣影響,河南省部分高速公路關閉。
日前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等召開的“霧霾和公眾參與”科普沙龍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白志鵬表示,近期我國公布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標志著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由污染總量控制為目標導向逐步向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導向。“從總量控制到質量控制,削減多少污染量將變得非常重要。北京關停、減產了這么多企業,還停駛部分公車,但是這么做到底削減了多少污染物,對大氣好轉有何作用,至今為止,都還沒有一個較為準確的數字。”
“緊急關停企業,停駛機動車等還只是一個‘治標’的辦法,并不能‘治本’。”白志鵬說,現在的霧霾污染主要跟排放的大氣污染物總量過大,超出大氣環境容量有關,也跟靜風等不利擴散的氣侯條件有關。
白志鵬認為,應該準確計算執行污染預警和防控措施需要花多少錢,健康收益是多少,社會收益是多少,會產生怎樣的經濟影響。“地方政府和國家應進行貨幣化核算,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決策,這些需要大量的科研來支撐。目前,我國在大氣污染預警和防治方面的科研還遠遠不夠,不足以得出上述結論。”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研究員表示,“雖然我們應對了這次重污染,實際上還是一種被動應對。所謂被動應對就是在污染程度達六級以后,才停駛30%的公車,而不是預見霧霾污染要來臨了,就提前采取措施減緩降低它的污染程度或縮短污染持續的時間。如果提前采取減少污染的措施比達到污染臨界點再采取措施,可能事半功倍。目前在國外,都采取科學預測預警預報,以及有針對性的提前應急管理體系和措施體系,而不是當前我國這樣的被動應對。”
他呼吁,我國必須建立一套符合我國污染和氣候條件的科學預測預警預報,以及一套提前應急管理和措施體系。
污染倒逼結構轉型
“此次全國霧霾天氣是對于一段時期以來地方政府部門片面追求GDP,疏于對環境進行監測和治理的警示。”上海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彭理正表示,相關企業和個人也只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視履行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粗放式經濟高速發展的模式不可取。彭理正表示,這種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滿足人們短期經濟利益的同時,埋下了環境污染的嚴重隱患。
“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可能因此受到不小影響,國家有關部門或許會以此為契機,研究一些如何控制或轉移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辦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彭理正表示,此次環境問題可能會對煤炭和化工產業造成一些不利影響。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國家將開征環境保護稅。業內人士認為,對我國的環保產業來說,環境保護稅一旦開征,將大大刺激石油、化工以及火電等高能耗、高污染傳統企業在環保方面的需求,是極大的利好。借助國家政策利好,未來環保行業將步入黃金發展期。
“大氣污染涉及到工業結構、能源結構、城市規劃等方方面面,短期內針對‘重污染’天氣而采取的臨時性應急措施無濟于事。”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直言。
“中長期來講,節能減排是解決大氣污染的根本,火電廠大氣污染防治標準也提出了未來5年電廠脫硫脫硝的目標,同時城市交通減排,更嚴厲的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也將陸續出臺。”郝吉明表示,未來5年,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深化防污減排將成為環保行業的重點。
國外如何應對空氣污染
法國:防治措施雙管齊下
法國衛生監測所發布的公報顯示,2004年至2006年,巴黎、馬賽和里昂等9個法國城市空氣中PM2.5年平均濃度均超出了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的上限。為改善空氣質量,法國采取應急和長期措施雙管齊下的辦法防治空氣污染。
法國空氣質量監測協會負責監測空氣污染物濃度,向公眾提供空氣質量信息。根據空氣質量監測協會提供的數據,法國環境與能源管理局每天會在網站上發布當日與次日空氣質量指數圖,并就如何改善空氣質量提出建議。
空氣質量指數圖包括空氣中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這四種污染物的監測數據,并按污染程度將空氣質量分成1至10級。當污染物指數超標時,地方政府會立即采取應急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并向公眾提供衛生建議。
除應急措施外,法國還制定了一些國家或地方層面的長期措施。法國于2010年頒布了空氣質量法令,規定了PM2.5和PM10的濃度上限。
美國:定期審查空氣質量監測標準
美國環保署和其他機構合作設立了“空氣質量指數”,及時在網站上更新有關地方空氣質量以及空氣污染水平是否達到威脅公眾健康的及時、易懂信息。
根據《潔凈空氣法》,環保署須定期審查空氣質量監測標準。環保署根據可吸入顆粒物水平將各地的空氣質量分類,并負責監督地方政府制定執行計劃,減少該地污染物排放。
此外,美國環保署列出了一些小貼士,提示人們日常生活中“從我做起”,以提高空氣質量。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節約用電;多乘坐公共交通;避免燃燒葉子、垃圾等。
英國:依法劃定“煙塵控制區”
1952年12月5日的毒霧事件之后,英國政府于1956年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劃定“煙塵控制區”,區內的城鎮禁止直接燃燒煤炭。此外,還陸續關停了倫敦所有燒煤的火電廠,將其搬到城市以外的地方。
在過去50年間,由于在倫敦的家庭和工業中使用煤炭已經逐漸銷聲匿跡,交通排放成為空氣污染的最大來源。
英國政府呼吁民眾在城市地區盡量使用小排量的汽油動力汽車以及清潔的公共交通,并對使用柴油的公交車和出租車進行升級改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