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全國垃圾焚燒企業年收入達316億元
近日廣州“兩會”期間,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廣日集團可能獨得垃圾處理項目日常運營維護經費2.7661億元,占廣州市財政專項資金總數的14.7%。與此同時,省人大代表李遠峰在廣州市人大分組審議會議上數度炮轟“廣日集團壟斷廣州垃圾處理”,導致民企“一點垃圾都搶不到”。垃圾焚燒的產業蛋糕到底有多大?其長期特許經營的方式會否導致不公?民企是否在該行業中難分一杯羹?本報進行了調查。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全國垃圾焚燒處理能力翻三番,廣東要翻四番。本報記者根據國家的最新政策推算,到“十二五”末,全國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年收入達316億元,其中政府年補貼垃圾處理費113億元,以遠高于火電上網價獲得的發電收入203億元,而廣東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年收入為42億元,其中政府年補貼垃圾處理費為15億元。
行內專家指出,對于垃圾焚燒項目來說,如何保證項目在長時間的運作中令市民放心,需要放開市場競爭,有公平、公開的招投標機制保證先進工藝的引入,另外要有完善的標準和有力的監管,保證項目穩定而規范的運行。
補貼蛋糕有多大?
“十二五”政府年補貼垃圾焚燒113億元,高于火電價格獲得發電收入203億
我國“十二五”期間明確要大力推進垃圾無害化,其中在經濟條件最好的地方,推薦的處理方式就是垃圾焚燒。《“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顯示,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和土地資源短缺、人口基數大的城市,要減少原生生活垃圾填埋量,優先采用焚燒處理技術。到2015年,東部地區選用焚燒技術達到48%。
根據該規劃,“十二五”期間,全國的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從“十一五”的89625噸/日,增長到307155噸/日,垃圾焚燒占比從20%增長到35%。廣東則從11743噸/日,增長到41493噸/日,占比從34%增長到56%。
目前,一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一般投資額在3億元以上,垃圾焚燒規模要迅猛增長,如何吸引企業投入?多位行內人士透露,目前垃圾焚燒項目都是采取政府補貼、企業運營的BOT模式,“處理垃圾和發電都有補貼,是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迅速發展的根本動因。”
廣東省城市垃圾處理協會秘書長邱劍濤告訴本報,各地方政府對垃圾處理,均有每噸80元至120元不等的來源于垃圾處理費的補貼,這個補貼主要是企業與政府定標的時候確定,每個項目不盡相同。
在垃圾焚燒的副產品發電上,去年4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關于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規定,以生活垃圾為原料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每噸生活垃圾折算上網電量暫定為280千瓦時,執行全國統一的每千瓦時0.65元上網電價。這遠高于火電的上網電價。
如果以100元/噸的政府補貼來算,一個1000噸/日的垃圾焚燒廠,每日的收入可達28.2萬元,一年收入過億。當然,由于垃圾分配和運力等原因,許多焚燒廠未能達到滿負荷運作,但一年收入六七千萬則基本不成問題。
以這個補貼標準計算,到“十二五”末,全國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年收入為316億元,其中政府年補貼垃圾處理費為113億元。廣東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年收入為42億,其中政府年補貼垃圾處理費為15億。
為何長期特許經營?
前期投入龐大,至少需要保障企業十年經營才能回本
除了巨額補貼的誘惑,許多人留意到,現在的垃圾焚燒項目與政府簽訂的都是動輒20年的長期協議,這是否意味著默許企業壟斷經營?
“事實上,如果不是政府垃圾處理費、上網電價的補貼,垃圾焚燒如果靠按正常電價發電,是賺不了錢的”。廣東長青集團(002616)董事長何啟強表示。
據他介紹,長青集團建設運營的中山市首個以BOT形式招標的公用事業項目中山市垃圾焚燒發電廠,總投資達3.8億元。從2006年運營至今,每焚燒發電一天就可以有30萬元的收入,但收回成本的時間仍然很長。“不過,我們覺得垃圾圍城的局面,政府肯定要解決的,垃圾發電是一個正在成長期的環保產業,所以有長期投資的信心。”
“垃圾焚燒發電并不像搞房地產,賺不了快錢。”廣東省城市垃圾處理協會秘書長邱劍濤也表示,一個垃圾焚燒項目的回本期大概要10年左右。所以,雙重補貼讓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成為一個長效收益的投資項目,而動輒20年以上的特許經營權,也成為投資者長期收益的保障。“其實,特許經營并不等于政府欽點,正常情況下同樣需要招投標的程序,通過公平競爭來獲得的”。
據記者了解,上個月長青集團還獲得山東榮成市孔家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該項目的特許經營權更長達30年。
業內人士指出,垃圾焚燒項目盡管經營時間長,補貼可觀,但其前期投入同樣龐大。
《南方都市報》就曾經報道惠州市垃圾焚燒廠年補貼近4000萬元仍虧損。該發電廠四臺爐全部運營的話,每月收入可達300萬元左右,但是,前期的投入巨大,只有達到每個月400萬元左右的收入才能實現收支平衡,目前還處于虧損階段。
長江證券(000783)分析師預計,目前全國有600多個城市,若每個城市建設兩個日處理能力1000噸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平均一個城市要投入4億元,那么整體垃圾焚燒發電市場規模將在2400億元左右。
而垃圾焚燒項目頗受青睞,也為國內垃圾焚燒設備制造廠商帶來新的市場空間。有數據表明,未來5年,僅國內垃圾焚燒發電設備的需求量,就將達300億元。
垃圾焚燒不向民企開放?
外地多有民企運營先例,廣州應公開招標利于擇優選擇工藝
政府持續補貼,企業運營時間長,令垃圾焚燒項目的準入規則更受關注。該產業是否存在民企難以進入的情況呢?
邱劍濤表示,目前國家對垃圾焚燒處理不存在對民營企業沒有放開的問題,許多地方的垃圾焚燒項目招標都可以看到國企、央企、民企一起競爭的局面,政策上也不存在對某些企業有保護壁壘。
記者也從公開資料了解到,像東莞、深圳、中山等地的垃圾焚燒項目都是由民企建設經營的,湛江等非珠三角地區的一些正在建設的項目也有民企中標的。
不過,為何唯獨廣州的垃圾焚燒項目由廣日集團獨大?
邱劍濤認為,這主要是幾年前廣州破解垃圾圍城的局面比較迫切,政府當時可能出于扶持本地企業的考慮,也認為其比較可控有經驗,制定了一整套處理垃圾戰略發展方案,其中首先讓廣日集團力推番禺垃圾焚燒項目。“目前番禺大崗的垃圾焚燒項目已經進入第二輪環評,經過多年折騰,廣州垃圾處理的問題更緊迫了,個人認為應該支持這個項目盡快上馬。”
不過在未來廣州更多垃圾焚燒項目的運營上,身兼深圳一個垃圾焚燒項目負責人以及廣東省城市垃圾處理協會秘書長的邱劍濤建議,有了這幾年的經驗,廣州接下來的項目應該給予市場上的企業充分參與競爭,通過公開的招投標、評標以及考察等程序,公平地選擇經營企業。
“目前垃圾焚燒企業的運營期都比較長,公平公開的競標,才有利于選擇最為優化、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技術進行垃圾處理。”國際環保教育協會副主席梁堂振博士表示,“垃圾處理應以生態循環為目標,但現在國內很多垃圾焚燒都是不分類混著燒,焚燒后的燒結物還是要填埋,缺乏后續精細化處理,這些物質比直接填埋毒性還要強。”
據本報記者從行內了解,目前在垃圾焚燒項目招投標過程中,經濟成本的考量因素大概占六成。
“也就是說,成本壓得越低,越有競爭力。”梁堂振說,如果企業采用焚燒前細分揀,或者焚燒后的殘渣用來制磚再利用等手段,就會更環保,但由于增加了額外成本,這些在招投標競爭中難以占優勢。
據了解,廣東省城市垃圾處理協會正在研究在垃圾焚燒項目招投標、運營排放等方面如何進一步規范,如何制定更加完善的標準,有利于企業公平參與競爭,并將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