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水資源現狀調查思考破解路在何方
渭河水資源現狀調查思考
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自西向東橫貫八百里秦川,灌溉著關中平原1400萬畝良田,流域內聚集著陜西省64%的人口。然而,近年來,水資源緊缺、水污染加劇、防洪減淤等水問題,嚴重威脅著渭河的生命和健康。
10月29日—11月4日,省渭河流域管理局組織省內外14家新聞媒體的記者,與水資源專家一行30人,跨越一千多公里,從甘肅省渭源縣渭河源頭開始,直抵潼關渭河入黃口,對渭河水資源現狀進行了考察。
源頭:兩口泉眼無水可流
海拔2600多米,在渭河發源地鳥鼠山上,崇山峻嶺之間一片白色水霧蒙蒙,山風吹來,能隱約聽到潺潺的溪流聲。穿過一片茂密的矮樹林,層巒疊嶂中出現了涓涓細流。逆流而上,撥開一片樹,清亮的泉水從石縫間淌出,渭河源頭三品泉之一的遺
鞭泉霎時呈現在人們眼前
雙手掬起一捧泉水品嘗,又甜又涼。“渭河源頭是由三口呈‘品’字形排列的泉眼構成的,但近年來由于氣候、生態等原因,地下水位嚴重下降,導致其余兩口禹仰泉、吐云泉幾乎快要枯竭了。”甘肅省渭源縣水務局副局長金耀文說,“十年來,我們一直不斷植樹造林,涵養水源,扼制這種情況繼續惡化。”
在渭河上游第一個水文站——甘肅省武山水文站,測量員正在人工測量水流量和流速。“這幾年水量逐年減少,今年的水量甚至是1978年最大流量的1/10,前景不容樂觀。”在站上工作了6年的站長孟延彤感嘆道。而同屬渭河上游的寶雞林家村水文站,自上世紀90年代后年均實測徑流量較多年平均值減少了47%。可以看出渭河水多年來正不斷減少。
資料顯示,渭河流域人均地表水資源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3%,加上水資源分布不均,來水減少,整個流域呈資源型缺水,陜西省缺水現狀達到了21億立方米。
專家觀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李佩成等專家學者疾呼,應全面實施《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全面啟動“引漢濟渭”調水工程建設,利用跨流域引水緩解水資源不足問題。工程建好后可年增加14.7億立方米供水量,支撐7000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同時可滿足增加500萬人規模的城市用水。
中游:涇渭不再分明
“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近年來,由于自然氣候變化、渭河干流上游森林植被遭破壞、地下水長期盲目超采以及污染嚴重等原因,李白筆下河水清澈、波瀾壯闊的美景已不復存在了。陜西秦安河流研究所所長馮普林告訴記者,目前渭河污染問題相當嚴重。2007年全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為7.9億噸。陜西境內渭河流域沿岸城鎮每年排放40000余噸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肆意傾倒垃圾使渭河成了“關中下水道”,水體喪失了稀釋自凈能力,寶雞以下渭河干流全河段為v類或超v類水質,有的已經喪失了使用功能。
當采訪團途經甘肅甘谷縣時,就發現渭河水混濁泛起白沫。向當地人一打聽,才知道附近有個水泥廠直接將污水排入渭河。
寶雞峽水庫大壩是陜西省重點水利項目,可以向寶雞峽灌區增加供水1.2億立方米以上,多灌農田100萬畝次,增產糧食5000萬公斤。夕陽下的寶雞峽水利樞紐分外美麗,遠看就像嵌在渭河上的一顆明珠。但是在攔河大壩前廣闊水面上卻漂浮著密密麻麻的垃圾。寶雞峽林家村樞紐管理站站長馮衛國說:“這些都是旁邊山上火車經過時乘客丟棄的,我們每個月都要打撈。”
比較一路上采集的9瓶水樣,最混濁的就是潼關入黃河口的水。
唐代詩人杜甫在《秋雨嘆》中寫到“濁涇清渭何當分”,可見在古代涇水濁而渭水清,兩河交匯處清水濁水同流一河。如今,站在西安高陵縣涇渭鎮的涇渭交匯處,越過一片綠草叢生的廣闊濕地,腳下的涇河水十分混濁,波浪翻滾中,可以看見水流摻雜著大量泥沙,呈現著一種濃重的褚黃色,遠一些的渭河呈現更深的赤黃色。這兩種顏色并入一個河床,并行不悖地向前奔流著。
“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區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當渭河含泥沙量達到每立方米10公斤時,水色便呈赤黃色了。再加上污染問題,雖然涇渭水色略有區別,但已不再涇渭分明了。”馮普林解釋說。
專家觀點:
10月28日,在西安閻良召開的第二屆渭河論壇上,全國200多位專家形成共識:確保《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盡快實施。《規劃》于2005年12月已經國務院正式批復,包括了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水資源配置、防洪、節水、基礎技術研究等多項內容,是一個綜合性解決渭河問題的規劃。專家指出,近期,需加大節水和治污力度,把解決渭河流域水資源不足和水污染問題放到突出位置。
下游:防汛形勢嚴峻
談起今日渭河,可以總結為:上游水干了,中游污染了,下游堵塞了。近年來,黃渭洛三河匯流區河勢在悄然演變,黃河西擺、河床展寬、水流散亂、渭河口上提了大約5公里。在渭河入黃口,一位撐船為生的老鄉告訴記者,“現在這里水流很亂,不如以前好撐船。” 省渭河流域管理局總工程師郭崗稱,是黃河洪水對渭河的倒灌使渭河入黃口不斷西移。三門峽水利樞紐雖經兩次改建,但潼關以上各河的淤積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匯流區的嚴重淤積使黃河洪水倒灌渭河的概率增加,渭河下游庫區段已成地上懸河,排洪能力下降,加上防洪工程設施不完備,嚴重威脅著防洪安全。
“1960年之前,渭河還流淌在地下。”為了證明這一點,華縣河務局局長何躍進帶記者到華縣遇仙橋邊。這是座橋上橋,已呈現破敗的橋墩下方漆有三次加高的記錄。“從1960年修建好到1974年渭河河床抬高了6.4米,最初的橋面已經完全被埋了。一旦來水,渭河便成了頂在我們頭上的一盆水。一下雨,渭河的水可能倒灌進支流,我們的防汛壓力非常大。”上世紀90年代以來,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積嚴重,洪水災害頻繁發生,幾乎是三年兩決口。2003年8月至10月,渭河下游連續發生6次洪水,河道全部漫灘,給渭南市臨渭區、華縣、華陰等地造成嚴重災害,受災人口近60萬人,總受災面積918.7平方公里,直接經濟損失 達28億元。
專家觀點:
實施《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近期工作的重點,要持續推進渭河流域防洪減淤體系的建成。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原司長、世界水土保持協會秘書長焦居仁特別指出,水土保持是防洪保安的治本措,渭 河上游的水土保持顯得尤其重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