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市場穩健發展需要監管機制發力
近日,東營市環保局開始整頓環評市場秩序,打擊不合格環評機構,要求環評報告必須3個月內編制完成。年度考核視為不合格的環評機構,1年內不得在東營市開展環評業務。
在日常工作中積極排查,最終發現環評中存在嚴重問題,并及時拿出措施,開展整頓環評市場秩序,無疑要為東營市環保局叫好。但是,鑒于環評的難度和其中的利益瓜葛,如要保持東營市環評市場穩健發展,更需機制建設持久發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公眾的環保意識日益增強,對于周圍建什么企業,有沒有污染,會不會對自己的飲食起居產生負面影響,已經越來越成為公關關注的話題。而事實上,因為環境污染問題,在一些地區甚至出現過激事件,不僅影響到地方經濟發展,還影響到了地方社會的和諧。環評不過關就上馬,無疑和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格格不入。
沒有資質,借證經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大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正如新聞中所說的,“不去現場、不做調查就能‘編’出環評報告”,分明就是一個皮包公司。而這樣炮制的“環評報告”又有何用?不僅是騙錢,也是良心大大的壞了。對于這樣的“企業”不能止于取締,造成嚴重后果的應交予司法機關處置。
其實,沒有資質、借證經營的并不可怕,因為環保部門可以輕易識破。可怕的是那些有證卻不積極履行職責,和那些本來無法達標的企業沆瀣一氣、欺騙職能部門和公眾的環評機構。因為這些資質具備、設備達標的環評機構,一旦出具了報告,在缺乏第三方驗證的時候,環保部門往往就會以此為準,讓某些污染企業順利蒙混過關,最終危害公眾,進而影響整個地方的環境。
對于資質具備的單位,也不能實行一審終身制,需要建立市場退出機制。建議環保部門建立環評機構信用檔案,實行分級管理,制定好罰則,既要把好“入口”,又要開辟“出口”。對于那些檢測準確、報告及時規范的機構,一年內沒有出現群眾舉報或者復查出現問題的,可以授予A級單位,給予免檢等待遇;對于偶爾出現瑕疵的機構,授予B級單位,按規定年檢;對于弄虛作假、檢測多次失誤、造成社會影響壞、群眾意見大的,可以評為C級單位,連續兩年評為C級的吊銷執業證書。當然,對于A級單位也要抽查,以保證穩健發展。
另外,個別執法人員和企業、環評機構“勾肩搭背”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對于這些人,一定要提前打“預防針”,發現以后務必嚴懲,方能保證環評市場真正不出問題,同時也保護了環保干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