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借鑒日本治理水污染經驗
隨著媒體的曝光和輿論的拷問,包括污水處理在內的環保產業正在上升為國家戰略產業,同時也催生污水處理產業鏈上的巨大市場。不過,由于城市供水與污水處理行業市場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加上美、日和西歐等發達國家自己的水處理市場趨于飽和,美、日和西歐的各大水處理公司將目標投向了中國,其中,技術先進的日本企業表現得最為積極。
目前,采用膜分離技術進行污水再資源化是最經濟的方法,而日本企業控制了“水處理膜”領域的半壁江山。在用于污水處理的UF膜和MF膜領域,以旭化成、東麗、三菱麗陽為龍頭的日本企業擁有全球43%的份額。
日本作為水處理技術強國,在該技術領域占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專利申請達46486件,占全球總量的51.1%,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美國和德國在水處理技術專利申請陣營中列二、三位,各占16.5%、12.0%,法、英等國處于追趕的地位。
在“十一五”規劃中,中國提出在供水、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和排水、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
自此之后,日本公司就開始大規模布局中國污水處理市場,而被日本政府屢試不爽的“以貸款換裝備制造輸出”的手段,也成為日本企業進軍中國水處理市場的敲門磚。
2007年3月,利用日本政府貸款建設的水污染治理項目——貴陽新莊污水處理廠工程開工建設。2010年3月,日本再次提供貸款支持浙江省龍泉市安仁鎮分散型污水處理站建設項目。
作為日本海外貿易、投資急先鋒的綜合商社也開始躍躍欲試。
2008年11月,三井物產(三井財團的綜合商社)聯合日本智索環境工程公司、日清紡織株式會社、久保田株式會社和日立成套設備技術株式會社等15家日本企業,組團出現在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上。該聯合體計劃以工業排水為主要領域,提供各種處理系統、部件、藥劑等,同時可以提供咨詢服務,通過各項組合,以達到最優良的污水處理效果。
在這一計劃中,三井物產發揮其作為綜合商社的核心作用,由各家公司與其簽訂合作合同,提供各自的產品和技術,三井物產作為企業聯合的中心,并負責市場銷售。與此同時,三井物產還和上海同濟大學下屬的上海同濟科藍環保設備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希望借助該公司的優勢植根中國市場。
此后,日本企業開始把目光瞄準中國污水處理設備領域的優秀企業,或持股、或合作,將中國企業緊緊綁在其掘金中國的戰車上,全面布局中國污水處理產業鏈。
2010年初,日本丸紅(屬富士財團)收購安徽國禎環保節能公司30%的股份。后者擁有國內唯一的5~40萬噸/日城市污水處理成套設備國產化生產基地,并管理運營20多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為160多萬噸/日。
2011年10月,三菱麗陽與北京碧水源公司達成協議,共同合資在無錫設立污水處理膜制造及銷售公司,三菱麗陽出資51%,并為該合資公司提供技術。次年6月13日,三菱麗陽聯合豐田通商與江西金達萊環保研發中心公司合資成立奉新金達萊環保有限公司,共同建設并運營奉新印染集控區污水處理項目。
此外,清華大學也成為三菱麗陽的獵物。該公司計劃在今年與清華大學合作建立水處理研究中心,加快開發水處理難度較大的化工企業用的產品。
事實上,如今日本成熟的污水處理技術和環境保護理念也是建立在曾經環境污染所帶來的痛苦之上的。
上世紀50、60年代,日本集中力量發展重化學工業,由于缺乏有效的環境管理,伴隨經濟起飛,日本的環境卻是每況愈下。
由于環境污染造成居民患病的情況在日本比比皆是:在熊本縣,由于當地的氮肥廠直接排放含汞廢水,污染了水俁海灣而使當地漁民患上了水俁病;在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廠排放廢氣,導致周圍許多居民患哮喘病死亡;在富山,由于當地的鉛鋅礦在采礦和冶煉中排放含鎘廢水,許多居民患上了骨痛病。
基于此,日本政府開始總結經驗教訓,將環保問題列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頒布一系列環境保護法令,還力圖用文化理念去促進國人自覺的環保意識,從小學到高中,環保都是學生的必修課。
同時,日本企業也積極加入到保護環境的隊伍中。
1999年以來,日本的“環境會計”制度在企業中迅速普及,實現“零排放”的企業在逐漸增多。截至2008年末,日本利用下水道和凈化槽等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的人口已有1億774萬,普及率達到84.8%。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如今,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等嚴重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威脅中國民眾健康的頭號“殺手”,也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巨大瓶頸。要解決這一刻不容緩的問題,或許可以借鑒日本保護環境的經驗,這樣不僅可以在治理環境的道路上少走彎路,而且可以提升國內環保行業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技術水平,讓國內企業分得這塊巨大的蛋糕,而不是落入他人之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