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融資需求激增 綠色金融亟待頂層設計
“公司下一步的發展還需要超過1000萬元資金,希望銀行能順利給我貸款。”杭州銀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偉武有點忐忑地說,雖然他已獲得了500萬元貸款讓企業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但對未來公司的融資仍不放心。用提供貸款的杭州銀行科技支行相關負責人的話說,“葉偉武是幸運的”,因為沒有廠房、沒有抵押物,這幾乎是所有中小環保科技型企業都會面臨的難題。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在浙江、江蘇、廣東等地調研發現,缺少抵押物、融資成本較高、信息不對稱仍是制約綠色信貸發展的主要問題,再加上企業污染成本低、商業銀行激勵措施不夠等因素,剛起步不久的綠色金融至今仍步履蹣跚。業內人士建議,一方面加強立法,從財稅等多角度強化制度硬約束;另一方面應完善商業銀行綠色信貸領域的激勵機制,在存貸比考核等方面實施差別化政策。
需求催熱綠色金融
權威人士測算,未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投資1.7萬億左右,清潔水行動計劃投資1.4萬億左右,土壤環境保護行動計劃投資0.9萬億左右,三大領域投資規模在4萬億左右。分析人士指出,就目前來看,面對巨大的“綠色”資金需求,銀行信貸仍將擔綱“主力軍”角色。
10月杭州的天空蔚藍、陽光燦爛,但是憶及公司發展初期的資金困難,葉偉武仍頗有感慨。葉偉武的企業是一家專業致力于水處理事業的新型高科技企業,也是杭州市政府重點扶植的新型環保企業之一。公司主要從事研發和生產廢水處理設備,可以多戶居民共同使用,將人們生活中產生的廢水處理達到可排放標準后再排放至河流。杭州銀行科技支行為葉偉武的企業提供了500萬元的貸款,執行貸款基準利率,而且幾乎沒有抵押物。
杭州銀行科技支行相關負責人坦言:“我們也有自己的盈利模式,綠色金融考慮的是長期效益。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市場化的新型運作模式實現客戶、信貸結構優化,最大程度地推動綠色信貸的健康發展。”
位于廣州地區的一家物流企業同樣享受到綠色信貸創新服務模式所帶來的“好處”。這家物流企業的負責人介紹稱對企業的15輛貨車進行了全套節能改造。“以牽引車為例,大概一年要跑到30萬公里,通過改造降低了6%的油耗,每年大概可以節油約8000升,節省成本5萬多元。”
這家物流企業受益于世界銀行在中國道路貨運行業實施的首個節能減排項目,該項目需要企業先掏腰包購買安裝有助于提升整車行駛燃油效率的車載設備,根據后續跟蹤改裝效果再獲得補貼。興業銀行(601166,股吧)為此項目創新推出車載設備節能服務中間商的融資模式,實現了公共資金與銀行融資的雙邊合作,充分發揮了公共資金的撬動作用,興業銀行還為該項目420萬美元補貼資金提供資金管理和發放服務。
發展面臨多重掣肘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調研時發現,即便在金融服務和資源都相對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發展綠色金融也并非簡單的事情。
實際上,以“幾何級”速度增長的綠色信貸資金需求,給商業銀行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銀行業內人士指出,對商業銀行而言,綠色信貸既能帶來長期收益也潛在風險。
首先,環保與金融機構的信息溝通與共享機制仍不夠完善,商業銀行難以完全控制環境風險。浙江銀監局相關人士表示:“如果銀行授信的企業出現了環境事故,被環保部門責令停業了,銀行就面臨巨大的風險。其次,銀行還需要考慮信貸資產質量問題。目前綠色信貸的客戶中,相當一部分是中小企業且沒有較好的抵押物,給這類企業投放貸款風險較高。再次,推行綠色信貸還需要銀行從總行到分行層面‘上下一心’,目前我國多數商業銀行并未對綠色信貸劃撥專門的信貸額度。”
一位國有大行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的動力不足,還因為監管層給予的激勵措施不夠。比如,目前監管層尚未對商業銀行發展綠色金融業務在存貸比考核等方面實施差別化政策;也沒有在不良貸款容忍度、呆壞賬核銷政策上,對發展綠色金融給予更大支持。
對于企業本身而言,實行“綠色發展”也面臨不少壓力。一方面,企業如果要進行技術改造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并實現低污染甚至是零污染,前期往往需要投入不少的資金;另一方面,企業造成環境污染的違法成本卻很低。在享受不到地方財政貼息的情況下,這些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成本非常高,這一系列因素都在考驗企業的決心和勇氣。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有幾家商業銀行推出了排污權抵押貸款的綠色信貸業務。但是,目前這項貸款的規模非常小。銀行業內人士認為,原因一是由于目前規模尚小,沒有形成全國性市場;二是在現行的法律框架下,環境污染違法成本低,企業交易排污權的動力不足,排污權的“含金量”也因此大打折扣。
另外,以收費權質押貸款為例,環保產業之所以適合收費權質押,是因為很多污水和固廢處理項目,都是采取BOT(建設-經營-轉讓)形式建設。BOT項目雖然一次性投資大,但有多年的收費權。目前大多數銀行不愿意接受收費權質押貸款。豐匯租賃董事長王偉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從銀行貸款角度看BOT類項目,特許經營權雖然能轉讓,但存在時限性和不容易轉讓等問題,只能證明是合法經營項目的一種資質,并且部分地方性法規明確規定部分特許經營權不得質押(例如湖南省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條例)。針對這類項目融資,銀行貸款更看重項目已投入的資金量,以及是否有足值的抵押物或強有力擔保。
“BOT類項目在建造初期沒有歷史穩定的現金流,購買設備的資金可能不充足。在建造成功調試完畢以前,按照我們的經驗,銀行很難在此時對項目進行放款,這樣就拖延了項目進度,也會延緩項目產生現金流的時間。”王偉說。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表示:“發展綠色信貸,不能靠行政命令,不能唱高調喊口號。”綠色信貸需要從商業可持續的角度真正“生根落地”,形成自己一套有效機制,包括專門的標準體系、信貸審批體系、風險控制體系、問責體系,以及專門的培訓體系等。
建立激勵和問責機制
銀監會最新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末,21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余額達4.9萬億元,所貸款項目預計年節約標準煤3.2億噸,節水10億噸,減排二氧化碳7.2億噸、二氧化硫1013.9萬噸、化學需氧量464.7萬噸、氮氧化物256.5萬噸、氨氮42.8萬噸。
但是,4.9萬億元這個數字,相對于與人民幣貸款余額68.1萬億元及工業企業貸款26.06萬億元而言,所占比重仍很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張承惠表示:“商業銀行也是需要盈利的企業,如果未來仍然追求GDP快速增長,商業銀行就很難脫離這個大的宏觀背景。發展綠色金融應該是全社會的事情,商業銀行、企業、政府都需要高度責任感。”
有鑒于此,專家和銀行業內人士認為,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仍需解決幾個層面的問題。從銀行層面來看,必須理順銀行自身經營定位與經營轉軌關系,消除信貸盲目擴張阻力,改變以往“粗放經營”信貸方式。同時,理順銀行與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利益關系,消除長期以來地方行政干預和地方保護主義阻力,形成推行綠色信貸的行政合力。
從監管層面看,關鍵是要加強頂層設計,提供配套支持,營造好的政策環境。比如加強立法,強化制度硬約束;進一步明確各行業節能環保和準入標準,加強全社會信息共享;完善金融、財稅政策,加大對商業銀行發展綠色金融、化解產能過剩的支持與激勵等。比如在統計標準、認證規則、資金來源、存貸比考核等方面實施差別化政策。
王兆星透露,下一步銀監會將在監測統計和政策上來制定和發布對各家銀行實施綠色信貸的評估評價體系,既有定量指標也有定性指標。希望在科學規范的評估評價體系基礎上,確定實施綠色信貸的激勵和問責體系。銀行的主要負責人要承擔相應責任,甚至要實行終身問責機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