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 治大氣不松懈
烏魯木齊持續大霧天氣,著實讓人“糾結”:去年冬天以來的大氣治理,使“天藍了、空氣清新了”,得到社會各界普遍認可。難道空氣污染又有“反彈”?
記者帶著疑慮走進烏魯木齊市環保局。在全國重點城市污染源在線監控顯示屏前,烏魯木齊市環保局副局長芮溧紅點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各項監測參數,均顯示為“綠色”,唯PM2.5一項為“黃色”。“這些綠色參數證明了烏魯木齊大氣治理的成效,黃色參數則顯示大氣中顆粒物參數‘中度’超標,由此,也確立了下一步大氣治理的目標。”芮溧紅的這番解釋,與市民的感受頗為相似:“雖然大霧彌漫,但沒有刺鼻和嗆人的味道。”這樣的結論,也讓烏魯木齊市委、市政府管理層舒了口氣。
地處歐亞大陸腹地、準噶爾盆地南緣的烏魯木齊,三面環山,每年供暖期長達6個月。2010年之前,一進入采暖期,烏魯木齊市空氣質量大多劣于三級標準。
“城市能源結構單一,80%供熱來自燃煤;城市布局不合理,精細管理能力弱,環境監管能力差;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增加環境質量改善難度。”烏魯木齊市環保局局長張新友分析空氣質量差的原因。
“不惜真金白銀,一定要還百姓藍天。”烏魯木齊市編制總投資達366億元的“大氣污染防治建設項目規劃”,一年內完成“煤改氣”工程,減少燃煤消耗500萬噸;出臺最嚴格環保政策,54家排污單位完成限期治理,中心城區25家污染企業完成搬遷和轉產,4660家餐飲企業集中整治;設立27個空氣監測站,全面提升環境空氣質量評估能力。憑借啟動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以來最多的藍天數,烏魯木齊一舉摘掉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末位的帽子。今年前10個月,烏魯木齊空氣質量提升至西北五省(區)省會城市中第二位,在全國74個城市中排位第四十六名。
“烏魯木齊大氣環境污染治理是一項系統、長期、艱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記者從市環保局獲悉,由烏魯木齊市及周邊昌吉、阜康、五家渠市行政轄區組成的烏魯木齊大氣污染治理聯防聯控區域已形成共識:聯防聯控區域不再新建和擴建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火電、鋼鐵、水泥、化工等項目;在聯防聯控區域內建立“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協調”的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全面提高產業準入門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