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鋼掏家底治霾樣本 污染源變身公共服務提供商
1月23日,霧霾再臨華北。與此同時,遠在珠三角的廣東江門等地,空氣也處于污染之中。據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來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地均創歷史記錄。治霾,真就那么難嗎?
河北唐山,2012年粗鋼產量810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9%,占全球粗鋼產量5%。有意思的是,在河北省領導為削減鋼鐵產能立下軍令狀的壓力下,作為行業標桿的河北鋼鐵(1.77,-0.03,-1.67%)股份有限公司唐鋼公司(簡稱“唐鋼”),卻能置身壓縮鋼鐵產能風暴之外。這一切源于五年前就開始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技術改造。通過技術改造,唐鋼不再是唐山市區的污染源,甚至變身為公共服務提供商。盡管唐鋼為之5年付出超過30億元的環保投資堪稱前無古人,盡管行業生存環境已大為不同,但這并不失為壓縮過剩產能背景下節能環保、推進治霾的一個非典型樣本。
掏“家底”搞環保
2008年底,整個鋼鐵行業處在因四萬億投資所帶來強勁需求的巨大亢奮中。當時的唐鋼卻因成為唐山市區最大的污染源,面臨著搬遷壓力。
鋼鐵產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為唐山人所熟知,鋼鐵產業的用水量占全部工業用水的五分之一,鋼鐵工業廢水含多種污染物,包括大量的揮發酚、氟化物、石油類、懸浮物、砷、鉛等有害物質。更顯而易見的是對空氣的污染,礦石燒結是煉鋼的必要工序,而傳統的燒結機會釋放出大量的硫化物。在改造之前,唐鋼廠區上空的天空被硫化物染成黃色。除此之外,鋼鐵工業還會產生大量的廢渣等固體廢物,長期轟鳴的噪音也持續影響著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
面臨搬遷僅僅是唐鋼節能減排的動力之一。事實上,唐鋼2008年啟動的節能減排行動更多是出于對鋼鐵行業前景的預測。河北鋼鐵集團董事長、前唐鋼董事長于勇當時表示,縱觀世界鋼鐵行業發展脈絡,節能減排是這一行業的唯一出路,誰先做誰主動。
如此大規模的鋼鐵工業環保改造,此前并無先例,唐鋼只能自己摸索。幸運的是,當時鋼鐵行業盈利狀況尚佳,多年來積累的“家底”可以支持耗資巨大的環保節能改造。正因為此前沒有先例,唐鋼只能在冶煉的各個環節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環保技術。
與讓地方政府頭疼的民營小煉鋼廠不同,唐鋼作為直屬河北省國資委的國有大型企業,更有理由和壓力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注重社會效益。經過改造后的唐鋼廠區,成為少數幾處令唐山人自豪的環保工程之一。唐鋼在廠區東部建設12.9萬平方米的“鋼鐵花園”;在廠區北部建設17.8萬平方米的“水系生態園”;在廠界周圍建設防護林帶,“三季有花、四季有綠”;2009年正值唐山市沿陡河建設環城水系,毗鄰陡河的唐鋼又投資1億元建設唐鋼文化廣場,成為唐山市環城水系沿線18個城市公園之一。改造之后,唐鋼廠區的綠化覆蓋率由21%提高到50%。
大投入大收益
將唐山市區最大的污染源改造為唐山的“綠色名片”,需要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銀。而唐鋼的實踐證明,節能減排除大量的投入之外,更有可觀的產出。不僅如此,改造后的唐鋼還從市區最大的污染源變身為公共服務提供商,往日的工業廢熱、廢水、廢氣轉化為可以再度利用的公共商品。在這張投入產出的對賬單上,唐鋼取得正收益。
13項煤氣及余熱綜合利用發電項目及其配套改造項目,耗資16億元;華北地區最大的城市中水與工業廢水處理項目,耗資3.2億元;主體生產廠大型風機進行了交流變頻改造,耗資2億元;建設能源管控中心,耗資1.5億元;焦化煤調濕項目,耗資近1億元……這只是唐鋼5年來進行的部分節能減排投入。僅僅從以上羅列就可以看出,鋼鐵工業的綠色改造耗資巨大。唐鋼方面提供的數字是,2008年至今,唐鋼累計完成環保投資約31.8億元。
“環境問題實質是資源、能源利用問題,”于勇表示,絕大多數的污染排放問題,都可以通過能源的高效回收利用予以解決。正是對于能源的回收利用,使得唐鋼從環保改造中獲得源源不斷的正收益,循環經濟的理念在唐鋼的技術改造中得以實踐。
耗資16億元建設的13項煤氣及余熱綜合利用發電項目及其配套改造項目,新增裝機容量160MW,這項改造使得唐鋼將各工序節約下來的煤氣和余熱全部用于發電。唐鋼還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施了高耗能裝備及照明設備節電改造,節電率達8%。通過增加自發電、減少用電量等措施,唐鋼每年可減少外購燃煤電廠發電28億度、減少電費支出14億元。
今天的唐鋼,已經變身為公共服務提供商。目前,唐鋼與唐山市熱力公司簽訂了工業低溫熱水供應協議,充分利用自身富裕的工業低品質冷卻水為唐山市東部城市居民供熱采暖;2013年冬季已經為唐山市區300萬平方米住宅供暖。2014年,還會有更多的唐山市民能夠享受唐鋼提供的工業熱水供暖。
唐鋼的綠色轉型,還推動了唐鋼品牌形象的大幅提升。2008年以來,唐鋼產品出口量持續增加,由最初的不足10萬噸提高到2012年的156萬噸。其中唐鋼冷軋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2012年出口116萬噸,占國內同類產品出口量的六分之一。2013年唐鋼各類產品出口總量突破300萬噸,超過鋼材總產量的20%。“綠色改造將唐鋼打造為一個國際知名的綠色鋼鐵品牌,唐鋼的產品也因此受到歡迎,有力促進了產品的出口。”唐鋼有關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復制難有門檻
唐鋼的環保改造取得成功,已經開始嘗試將鋼鐵廠的環保改造技術打包,進行商業推廣。不過,在鋼鐵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向下的時點,在鋼鐵行業面臨巨大的壓縮產能壓力的情況下,唐鋼經驗的推廣與復制并沒有那么簡單。
2012年,唐鋼與天津榮程鋼鐵簽訂《綠色轉型、科學發展專項規劃工程》技術服務協議,確定通過三年時間,將環保節能經驗移植到天津榮程鋼鐵。唐鋼還成立能源科技公司,能源、環保、水資源、鋼鐵企業副產品及排放物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推廣、咨詢,節能和環保診斷、設計、技術改造、運營管理。唐鋼對環保技術的推廣頗有信心,“以水資源利用技術為例,按2012年全國鋼產量7億噸計算,如果這一技術能夠廣泛推廣,年可節約資源水14億噸。”
如果唐鋼正在應用的環保技術能夠被廣泛推廣,中國鋼鐵產業的面貌將得到有效改觀,甚至華北地區的大氣霧霾現象也會得以有效改善。但是多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鋼鐵行業人士都表示,唐鋼案例只是個案。在鋼鐵行業面臨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大面積推廣存在一定難度。
“唐鋼著手進行改造時,正值鋼鐵行業利潤豐厚。作為國有大型鋼廠,在當時的政治壓力下,有實力進行如此大手筆的改造,而目前鋼鐵行業的現狀并不具備進行如此大規模改造的條件。”中國聯合鋼鐵網主編胡艷平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一位唐山鋼鐵貿易商表示,“唐山的民營鋼鐵老板多數是單純為利潤進入這個行業,當行業沒有利潤同時又面臨著壓縮產能壓力時,他們更多的會選擇直接退出。”而另一位唐山民營鋼鐵老板則稱,唐山民營鋼鐵的多數產能都處于政府監管之外,因此進行大規模的環保改造并不現實。胡艷平介紹,“部分民營鋼鐵企業既缺乏規模優勢,也沒有產品優勢,在市場不好和政策制約雙重壓力下,最容易受到沖擊。2013年已經有部分民營鋼鐵企業難以維持,最終倒閉。”
與此同時,鼓勵污染企業進行綠色改造的配套政策仍需完善。“在行業利潤率處于下降的大背景下,鋼鐵行業推行綠色改造需要相關部門監督和政策支持。如果政府相關部門能夠真正公平地監督各家企業,對于環保執行好的進行獎勵,應該能促進企業更主動提升環保。”胡艷平表示。
事實上,比治理中小鋼廠污染更為現實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大批民營鋼廠關停后,剩余工人的就業問題。“每個行業都會面臨調整階段,關停中小鋼廠恐怕難以避免產生一些其他問題,就業以及經濟總量也會受到一些影響,”胡艷平說。
廣東江門:
空氣污染源復雜
受珠三角地區整體空氣質量下降的影響,去年12月江門空氣質量指數(AQI)創年度新高。12月8日至10日,江門與佛山一同成為珠三角地區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
目前,江門相關部門已進行大量環境治理工作。該市環保局相關人士指出,其中包括禁止新建高污染和高耗能項目、推動燃油電廠油改氣或脫硫工程、推行淘汰落后產能措施、開展重點行業污染整治工程等。
盡管治理措施多管齊下,但是多位老江門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近年來江門空氣污染又有所加重。中國環境監測總站2013年1月份數據顯示,江門的AQI在全國74個有統計的城市中排名第59位。去年6月份,江門AQI全國排名第69位,成為空氣質量全國第6好的城市。
去年四季度,江門的AQI排名開始上升。9月份的AQI排名升至第40位,10月份則升至第22位,成為廣東省空氣最差的兩個城市之一。江門市環保局向中國證券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中旬,全年江門市空氣質量指數超過100的為113天,超過200的為4天。
“從今年的空氣質量指數結果來看,春夏季空氣質量明顯優于秋冬季。春夏季以東南風為主,帶來南海的海洋空氣,空氣質量偏優;秋冬季以東北風為主,受珠江三角洲中部城市外來污染物影響較大,空氣質量明顯下降。另外,今年降雨明顯下降,也是導致空氣質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環保局相關人士表示。記者通過走訪發現,江門市居民對環保局的這一觀點普遍表示認同。
江門市環保局相關人士表示,江門市PM2.5的來源十分復雜,既有本地排放和二次生成,也有區域外的輸送污染。江門市相關部門對PM2.5與汽車保有量、企業碳排放量和房地產開工面積等相關性尚未開展相關研究。
除了工業污染外,江門市一位居民對記者表示,汽車和工地項目增多可能是造成江門空氣污染的主要因素。“正在修建的江門萬達廣場,現在滿地都是淤泥,周邊空氣質量很差。這兩年投資了很多項目,感覺空氣質量明顯不如以前。”江門市萬達廣場周邊地區居民說。
記者從江門市有關部門獲得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江門市汽車保有量252萬輛,年平均增長4%。近三年江門市房地產的開工面積分別是:2011年為553.09萬平方米、2012年為409.87萬平方米、2013年前11個月為858.3萬平方米,比上一年度增長109%。江門市2012年的工業增加值總量位居全省第10位,增速位居全省第13位。
“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正在開展污染物跟污染源的相關性研究,江門市在省環境監測中心的支持下,下一步將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江門市環保局人士表示。
長三角治霾
亟待區域聯防機制
霧霾正成為當下“城市病”來襲的顯著征兆。據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長三角地區的調查顯示,當地嚴重霧霾污染的發生并非偶然,除了極端氣象條件等客觀因素外,當地以煤炭燃燒為核心的工業制造能力或是霧霾持續爆發的根源,由GDP掩蓋的工業污染問題被再次掀開。
有環保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霧霾正成為區域性普遍問題,長三角區域同樣需參照京津冀區域,形成區域聯防機制,做好治污應急準備。同時,降低污染企業的環保成本、以市場化交易手段提高減排效率。此外,形成強力有效的監管環境,對治理霧霾同樣重要。
煤炭消耗過多成主因
較之以傳統重工為核心的京津唐地區,長三角地區的空氣質量相對要好,但2013年以來卻幾度遭遇霧霾,令各方難得其解。秸稈燃燒、機動車尾氣、建筑工地揚塵、烹調油煙均被認為是與霧霾相關的污染源,但真正造成霧霾天氣爆發的元兇,則仍是密集分布在長三角區域的重工污染企業。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蔣大和指出,以燃煤為結果的硫酸鹽相比以燃油為結果的硝酸鹽對大氣能見度受損的貢獻度更高,這也意味著依賴燃煤的工業制造是造成此次霧霾的主因,而因交通擁堵形成的汽車尾氣則在其次。
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長三角地區霧霾的主要成因是由于煤炭消耗過多造成,長三角地區高于其他地區的工業制造能力是該地區的顯著特點。過去幾年,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企業本身,都強調綠色循環經濟理念以及節能減排,轉換傳統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而這樣的努力卻并不盡如人意。
一方面,節能減排的實施力度遠不及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速度,這也讓長期的節能減排工作“效果不佳”。另一方面,龐大的環保成本也給不少企業造成嚴重負擔,在監管難以覆蓋的條件下,工廠寧愿選擇污染而不選擇環保的“趨利行為”更為突出。但在政策層面上,大氣污染的治理標準已經屬于相對嚴格標準。如果嚴格執行標準,污染企業必然要對環保設施進行改造完善并確保穩定運行,這需要大量的改造資金和運行成本。
實際上,難以轉換的能源結構和經濟增長模式已經成為GDP抗衡環保的頑疾。據統計,從全球各國對能源消耗的比例來看,相比天然氣、石油等其他能源,中國煤炭消耗世界第一。蔣大和認為,這樣的能源結構和用煤消耗已經成為中國空氣質量危機的誘發根源。
“先污染后治理”應摒棄
一直以來,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被認定為是相互博弈的兩個發展要素。上世紀90年代,有經濟學家提出“環境庫茲涅茲曲線”,以顯示污染水平和人均水平之間有直接因果關系,即環境退化先隨著人們收入上升而加劇,之后隨著經濟增長自動帶來環境技術提高,進而改善環境,這也為不少國家工業化發展“先污染后治理”模式提供理論依據。但隨著國內極端災害天氣的頻發,各方面都已經意識到這類模式正在失去市場。
蔣大和認為,大氣污染的治理直接和國內工業結構、能源結構相關,以短期應急措施的思路來治理或難以奏效。我國的能源結構是由資源結構決定的,經濟發展對煤炭的依賴性比較強。因為這種獨特的能源結構,從目前來看還需要加強排放標準,重新設計對污染物總量控制的要求,同時還需要加強法治,嚴格脫硫脫氮標準。
與此同時,霧霾正演變成區域性污染性問題,城市群合作治理的趨勢則日益明顯。華中師范大學地理系教授樂群表示,從目前來看,城市之間污染相互影響日益顯著,大氣污染的變化呈現顯著同步性。霧霾治理是區域概念,江蘇、浙江、上海三地需要聯手共同出臺治霾細則,并制定煤炭消費量的調控目標。現在京津冀晉等北方城市之間已經開始共商大氣污染防治,而長三角則缺乏這種區域聯防機制。
為減少日益加重的節能減排壓力,促進企業節能轉型,以碳交易為核心的市場化治理模式成為環保治理領域的新名詞。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同時,《決定》要求,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