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查處環保、國土系統窩案涉職務犯罪200余人
2013年安徽省查辦縣處級以上干部要案125人(其中廳級干部14人),同比上升73.6%。重點查辦了環保、國土領域窩案串案。
近日閉幕的安徽省“兩會”上,《安徽省檢察院工作報告》指出,去年全年,安徽省檢察院共查辦貪污賄賂犯罪1575人,同比上升12.8%;瀆職侵權犯罪486人,同比上升35.8%。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查處的安徽國土、環保系統的窩案中,立案偵查涉及環保領域的職務犯罪133人,涉及國土部門工作的職務犯罪74人,兩系統共涉職務犯罪200余人。
2013年底,安徽省檢察機關從一起舉報線索入手,查辦了該省環保系統案件160余件,涉案人數133人,包括一名涉嫌受賄600多萬元的安徽經信委副廳級干部,還包括該省環保廳一名正處級調研員、廳污染防治處一名正處級調研員等20名處級干部,以及8名區縣級環保局的一把手局長。
該窩案引發當地環保系統震動。“人員無論從數字來看還是從分布的地域來看,應該是這么多年不多見的,人員大部分是在環保系統,而且安徽16個市基本上是全覆蓋的。”安徽省檢察院反貪局偵查處處長蘭松對外表示。
與涉案人數和區域之廣相應的,是窩案的特征明顯。據悉,在安徽和縣環保局所涉案件中,該縣環保局的領導班子成員,從局長、副局長到辦公室主任,只有一位沒有受到司法追究。
安徽省檢察院工作報告發布后,安徽省環保廳廳長繆學剛在參與分組審議“兩院”報告時表示,此133人中還包含了其他部門的人員,環保部門的職務犯罪實為47人。“我對47人這樣的數字,很有壓力。”他說。
知名環保人士,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環保腐敗多發的原因在于環保方面尋租空間較大。“在審批、執法環節都會涉及大的經濟利益,從而有空間出現尋租現象。另一方面,環保部門會建設大的工程,涉及大的財政資金。”他說。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則直言環保方面現在處于“半癱瘓”的狀態,政府部門不作為是造成腐敗的原因。
安徽省檢察院參與辦案的人員稱,該環保系統的職務犯罪行為主要集中在環保資金發放,環評結果影響,環境監察執法、排污費收繳和環境工程發包五個方面。
同環保窩案一樣引發震動的,還有自去年7月起發酵的當地國土系統窩案。該月,當地國土廳(原)廳長陳良綱被調查,8月被宣布免去職務。同時被調查的,還有該廳多名干部。
2013年下半年,安徽國土系統即開展大整改。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當地國土廳獲悉,從2014年起,當地將每年組織開展節約集約用地督查,省國土廳會同有關部門在一季度赴各地進行督查,督查結果作為分配年度用地計劃指標的重要依據之一。
同時,吸取經驗教訓,為增強干部“抗腐”能力,該省將實行國土干部“換崗”交流的舉措。根據要求,國土局長5年以上原則上輪崗、8年以上必須輪崗,副局長8年以上原則上輪崗、10年以上必須輪崗,重要的科室負責人3年以上必須輪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