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標準應像GDP一樣量化
每天呼吸的空氣如何治理,是剛剛報到的全國人大代表 、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3月2日,記者采訪獲悉,很多代表 、委員已經準備好了拯救空氣的建議和提案,比如盡快修訂并頒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標準應像GDP一樣量化、設立清潔水和清潔空氣基金等。
企業做好環保是社會責任
全國人大代表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說:“就現在的技術來看,我覺得環保方面確實是能夠解決問題的,但是很多企業確實沒有把環保工作做好。”
“這次我到英國考察也專門考察了一下汽車尾氣裝置。”宗慶后說,汽車尾氣污染有三個原因 ,一是油的原因,二是噴油嘴的質量,三是尾氣過濾的裝置。“這次我專門考察了英國一家做尾氣過濾裝置的廠,國內的汽車還沒有尾氣過濾裝置,就是一個排氣管直接排出來的,油的質量也比較差,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技術改進的,而且國外已經有成熟的東西了。”
盡快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東營市蜜蜂研究所所長宋心仿提出了關于加速治理大氣污染的建議,“盡快修訂并頒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于2000年頒布實施,針對的是解決城市煤煙型污染,對當前以PM2.5、臭氧、酸雨和煙霾為特征的區域性污染沒有涉及到,建議盡快進行修訂。”宋心仿說,由于空氣污染的開放性和流動性,對解決區域性(特別是區域污染嚴重的地區)污染問題的措施和手段要從法律上加以明確。
他建議設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基金,從成品油消費稅中劃出一定比例資金,鼓勵普及高標油品,鼓勵使用混合動力、純電動等其他低排放汽車,制定實施差異化的稅收政策。
設立清潔水清潔空氣基金
全國政協委員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 、山東大學物理與微電子學院解士杰教授說,環境的改善需要定量指標,就像GDP一樣,并且應該寫入工作報告,而不是籠統地只提改善,而是進一步細化。
解士杰教授說,目前我國工業污染治理依然沿用“誰污染、誰治理”的思路,由排污企業自行解決治理問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這種管理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企業作為市場競爭主體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難以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自我約束機制。同時,受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等因素制約,很難做到每個企業都能建設污染治理設施,即使建成了往往也不能正常有效運行,嚴重影響污染治理效果。在國際上,工業減排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即排污企業以合同的形式通過付費將產生的污染交由專業化環保公司治理。
去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提出要“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這是環境管理制度的重大創新。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建議設立清潔水和清潔空氣基金,支持專業環保公司投資建設污染治理設施,緩解環保公司的資金壓力,同時也提升排污企業實行第三方運營的動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