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立雅水污染背后:法方不愿投入市民怨聲載道
蘭州自來水苯超標事件,再一次敲響飲水安全的警鐘。
蘭州威立雅水務公司副總經理閆曉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此次發現自來水苯超標是“順帶”檢測出來的,顯然,這不是假話。在自來水的常規檢驗中,原本就缺乏苯這一項。
2006年12月,國家標準委和衛生部聯合發布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和13項生活飲用水衛生檢驗方法國家標準,當時計劃于2007年7月1日起實施。
在此之前,我國規定指標標準僅有35項,至此開始增至106項。但是,即使根據該標準,常規檢測項目42項中不包括苯含量檢測,并且不會每天進行檢測。苯含量屬于非常規檢測項目,一般半年檢驗一次。“順帶”檢出苯超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僥幸。
如果不是偶然的一次檢查,危險可能就會被放過。
“常規檢測沒有涉及苯并不奇怪,就像當年三鹿事件之前,奶粉中不會檢測三聚氰胺含量一樣。”按照規定執行或許沒錯,但對于蘭州這樣一座石化城市來說,苯含量檢測應該是應有之義。
而在蘭州,更讓人擔心的是,作為單一水源地城市,當某個環節出現問題之時,全城停水的無奈不可避免。“一般來講,城市應該有兩個以上的水源地,或者與其他城市的供水系統實現互為備份,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此次蘭州全城無水喝的尷尬”。
不只是輸水過程中可能出現問題,在飲用水的整個生產和輸送環節,水源、管網、入戶,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問題,而這些環節又分別歸不同部門管理。河流取水由水務局負責,處罰則交給環保部門,城市輸水管道屬于住建部門管理,取水入戶則會牽涉物業單位,最終的污染檢測則由衛生部門確認,九龍治水格局之下,蘭州相關部門的反應已經不能算是緩慢。
蘭州之外,全國范圍內,更讓人擔心的境況在于,自來水管道年久失修成為公害,小范圍修修補補只能做到延緩事故的發生,幾十年的歷史舊賬如何償還,還未列入日程。
水危機七日
一場苯超標引發的自來水危機,席卷了蘭州,成為當地人不愿提及的痛處。從開始到結束,一周時間內,從恐慌性搶水到理性探尋原因,蘭州水危機在平靜中走向結束的同時也敲響中國水安全警鐘。
被污染的自流溝
4月15日下午,沿著蘭州市南濱河路,從西固區到市區的路上,幾十輛裝載著滿滿瓶裝礦泉水的卡車來來往往。路邊多個居民小區停靠著供水車,居民們從家中拿出水桶過來取水。
這里剛剛承受了一次自來水污染危機。
“禍首”則是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以下簡稱蘭州威立雅)的4號、3號自流溝出現了大量含油污水,從而導致蘭州市供水環節中苯含量超標。
蘭州威立雅在水處理過程中,先從黃河水源地取水引流到第一水廠,經沉淀等初步處理后,再經自流溝引到第二水廠,再經過必要處理后由第二水廠出廠,然后輸送到城關、西固、七里河和安寧等4個主城區供水。
由于該自流溝有將近1公里位于西固區賈家堡的村莊土地下面,在此次水污染危機中,賈家堡首當其沖。
“目前村里的住戶正在準備搬遷。”該村一位村民告訴新金融記者。
他回憶稱,在4月11日當天蘭州市官方通報自來水苯超標一事后,早上就有很多車輛途經村莊,直奔該村西側污染源現場。
“隨后兩天,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便派出施工人員,將用封閉的混凝土板材覆蓋的輸水渠挖開,然后更換新的管道,一挖開就能看到油污。”他說,這條自流溝使用了這么多年,早就該修了。
據了解,該自流溝為蘭州自來水總廠于1955年建的一條長3公里的封閉式水渠,投入使用已近60年之久。
然而水泥材質的管網使用年限一般不超過50年,水泥管道的使用壽命是30年至50年。一般都是30年之后就需要采取加固、砌襯等措施。
事實上,此次遭污染的自流溝長期以來都是蘭州自來水一大隱患。
蘭州威立雅公司董事長姚昕曾說道,上世紀80年代自流溝下面的化工管道就發生過一次漏油事件,可自流溝并未棄用,而是修補后又使用到現在。
大約在2006年、2007年,因為又有自來水被渣油污染,相同地段再次維修,增加了800米的防滲膜。
這其中最為致命的還是該自流溝被化工廠包圍著。
新金融記者實地了解到,自流溝南側20多米,是中石油蘭州石化分公司302工廠,北側60多米是其303、304工廠,主要生產乙烯和合成橡膠等化工產品。據此前官方通報,化工廠的部分管線從自流溝下穿行。
蘭州市官方通報此次事故原因調查顯示,本次水污染是中石油蘭州石化分公司在以往爆炸事故中泄漏的油污滲入水廠自流溝。
一是原蘭化公司原料動力廠原油蒸餾車間R205A#渣油罐,曾于1987年12月28日8時50分發生物理爆破事故,罐體破裂造成90立方米渣油泄出,其中有34噸渣油跑料未能回收,滲入地下。二是原蘭化公司原料動力廠原油蒸餾車間泵B-113出口總管曾于2002年4月3日發生開裂著火,泄漏的渣油(具體數量當時未統計)及救火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消防污水滲入地下。
截至目前,這條被污染的、成為“眾矢之的”的自流溝正面臨整治。
新金融記者從蘭州市政府獲悉,為了從根本上消除隱患,蘭州市決定廢棄此次污染的3號、4號自流溝,并新敷設防滲、防油、防銹的K9級DN1600球墨鑄鐵管道,由過去的混凝土加蓋自流溝輸水改為全封閉的管道輸水,并從沒有受到苯污染的另兩條自流溝中分出一條保障西固和安寧兩個城區的供水。
“目前對自流溝管道改造正處于第一階段,用10天時間,先對4號自流溝安全隱患突出的1620米區段敷設直徑為1.6米的球墨鑄鐵管,為具備安全輸水條件打下基礎。”蘭州市相關負責人告訴新金融記者。
恐慌的水危機
一切源于一次“偶然性”的檢測。
4月10日下午3點,這是威立雅公司第一次檢測苯超標的時間點。
蘭州威立雅副總經理閆曉濤于4月1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相關規定,苯為非常規檢測指標,但由于該公司承擔了一個對甘肅各地縣市自來水進行檢測的項目,順便檢測了蘭州水質,才提前發現了自來水中苯含量超標。
新金融記者了解到,因為該項目,威立雅在4月2日就對水質進行了取樣檢測,但完整的檢測和全分析過程需要時間,至4月10日正式確認自來水苯超標并采取措施。
前后相隔8天。
此外在確認自來水苯超標之后,當天17時,蘭州威立雅進一步檢出出廠水苯含量最高時為國家限值的20倍。蘭州威立雅從11日凌晨3時起,向水廠沉淀池投加活性炭,吸附有機物,降解苯對水體的污染。11日早上7時許,其將此情況上報至蘭州市委、市政府。
4月11日,蘭州曝出自來水苯含量嚴重超標的消息。當日下午,蘭州市政府緊急通知,從11日11時到12日11時的24小時內,不宜飲用自來水。根據官方通報顯示,2014年4月11日,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在進行水質檢測大分析時,檢出出廠水苯含量為78微克/升,超過國家10微克/升的限制標準。
從蘭州威立雅4月10日確認檢測苯超標,再到蘭州市通報,這前后又過了近25小時。
“因為在檢驗過程中可能會被其他物質污染,如果沒有確認就上報,會引起恐慌,對市民和政府都是不負責任的,因此需要復檢確認。”閆曉濤解釋說。
在通報之后,出于對苯的恐慌,一場全城的搶水潮一度上演。
“開始的時候,家里的自來水有股異味,不過后來通告一出,這水肯定是不敢喝了。”在西固區蘭州鋁廠工作的趙華(化名)表示,看到消息后,第一時間他就跑去附近超市,囤積礦泉水。
趙華向新金融記者回憶稱,那幾天,各大超市的一箱礦泉水價格不僅漲價,并已經開始斷貨,不少市民甚至驅車到周邊城市去買水。
蘭州市政府也對苯超標的自流溝立即實施了切斷停運,并采取了免費送瓶裝水、調動多部門車輛從其他水源調水向居民供應等措施來保證市民用水。
“一度談苯色變,畢竟水是生活必需品。”趙華說。
經過多天的水危機后,4月15日蘭州市通報自下午3點起,“4•11”局部自來水苯指標超標事件應急處置轉入正常狀態,并表示城區自來水達標,供水恢復正常。
“仍然有不少人選擇買水,還是不太敢喝自來水,可能還要等一段時間。”趙華表示。這真是諷刺,一個標榜號召建立國家衛生城市,卻在最基本的自來水上出現問題。
走在蘭州市區各主要道路上,隨處可見繁忙作業的灑水車以及橫幅、標語。然而隱患卻來自地下。
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初,就有不少居民感覺水中有異味,并向相關部門進行反映,結果卻以“從監測數據來看,目前蘭州市自來水水質全面達標,符合安全飲用標準”畫上句號。
針對這一問題,閆曉濤的解釋是黃河上游冰雪融化后帶入河中的腐爛物質所致,與此次苯含量超標無關。
多起水質安全事件背后,暴露出蘭州市城市安全供水的短板——只有一個水源,這也迫使蘭州市建立第二水源的工作再次提上日程。
據了解,蘭州市去年已經啟動了從劉家峽水庫引水的第二水源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原計劃今年3月份開工,但因為投資方的原因,沒有按期實施。經歷過此次水污染危機后,蘭州市政府表示將創造條件,盡快開工建設該項目。
漩渦中的威立雅
在這次水污染危機背后,由于掌控著蘭州市全城供水命脈,蘭州威立雅也被推至風口浪尖。
甚至多名蘭州市民向法院提起兩起訴訟,起訴蘭州威立雅水務公司。
這家坐落于西固區、周圍遍布著儲油罐以及縱橫交錯的化工管道的企業,其破舊的辦公樓,意味著歷史之久。
新金融記者了解到,蘭州威立雅前身為蘭州市供水集團。2007年,蘭州市供水集團引進法國威立雅水務公司進行戰略性重組,雙方合資組建了蘭州威立雅。其中法國威立雅以17.1億元的價格收購蘭州供水集團45%股權,蘭州市國資委[微博]則占剩下的55%股權。
資料顯示,威立雅水務集團是全球三大水務集團之一,在全球擁有11個研發中心,為世界100多個國家提供服務。自1994年進入中國以來,目前蹤跡已遍布中國近一半的城市,市場占有率居于前列。據中國水網統計,截至2013年底,威立雅中國的水處理總能力約1322萬噸/日,位列國內第二。
“在當時合資后,原供水集團的員工也就都轉入蘭州威立雅,只有幾位高管來自法國威立雅公司,其他基本上沒什么變化。”一位蘭州威立雅從事儀表方面工作的員工告訴新金融記者。
據了解,17.1億元的收購合同在2007年創下了天價,當時與威立雅競爭的中法水務只報了4.5億元,首創水務報了2.8億元。在威立雅收購資金使用安排當中,約7億元用于收購2.7億元國有股股權、0.6億元職工股股權,其余約10億元作為增量投入,其中1.4億元用作增資擴股,8.7億元用于后續投入,后續投入資金分三年陸續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7年合資以來,蘭州威立雅連年虧損,2009年因為提高水價,企業才扭虧為盈,每年收取的水費3億多元,含稅利潤四五千萬。
這也讓不少蘭州市市民怨聲載道,“蘭州組建合資公司后,蘭州居民的供水沒有什么變化,一些地方仍舊限時供水,供水基團的服務態度仍舊不能讓人滿意,但居民的用水水價卻節節攀高。”
在不少水務領域人士看來,威立雅的這種高溢價收購模式,最終還是要通過水價來轉嫁成本。據知情人士透露,威立雅2007年與蘭州市國資委[微博]簽訂合資合同時,就將提高水價等條款寫入了合同。
實際上,在合資后的第二年,蘭州威立雅就提出目前水價低于供水成本,申請水價上浮49%。
渴求于提高水價的同時,威立雅對供水的投入卻顯得少了些熱情。
“直到現在,取水、處理水的大部分設施也都是2007年公司改制以前的資產。”上述員工說。
據了解,實際上,蘭州威立雅每年投入生產的資金約為1億元,主要用于設備維護檢修、新建和改建項目等等。據知情者透露,法方不愿意再加大投入,只愿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投入,每年的投入預算值都比較低。
在當初的合資協議里,法方負責生產指揮、財務、采購,由中方國資委任命董事長。但另有“一票否決”的規定,即任何重大事務只要1名董事投否決票就不能通過,只有雙方全部同意才能通過。
這意味著法方同樣擁有控制著蘭州威立雅的經營大權。有知情人士透露,法方在不增加投資、不提升技術、不更新設備的情況下,一門心思謀求利潤最大化。
“市區供水項目主要由蘭州威立雅水務公司負責,是2006年引進的外資合作項目,合資后確實存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也暴露出城市管理上的一些薄弱環節。”4月15日新聞發布會上,蘭州市事故調查處置小組表示,將完善機制,依法依規加強監管。
威立雅中國路線圖
1994年,威立雅開始進入中國市場,2014年,蘭州水污染事件爆發,20年時間內,從南到北,由東至西,這家世界排名第一的水務巨頭在中國市場上畫出了一份龐雜的路線圖。
快速擴張
這家讓很多中國人第一次知道“水務”一詞的法國巨頭,像一只章魚,將觸角伸到任何能夠進入的地區,在教會中國同行們怎樣進行水務投資、管理、運作和盈利的同時,也為自己招來了無樹口水和板磚。
1853年,威立雅成立于法國,其最初的業務主要是為農田灌溉和法國城鎮供水。盡管現在它的經營范圍擴展到環保領域,但其最耀眼的仍然是歷時150多年的水務業務。目前,威立雅是全球最大的水務公司。
1994年,威立雅正式進入中國市場,龐大而落后的中國水務市場為威立雅在中國快速發展做了最好的注腳。
1997年,威立雅水務贏得了在華的第一份合同:天津凌莊水廠改擴建與20年特許經營合同,以這個項目為起點,南至海口、西到蘭州、東進上海。威立雅的中國路線圖正式成為其在全球水務領域中間的重要一環。
“在中國的水務市場上,威立雅曾經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主任傅濤告訴新金融記者。
天津項目之后威立雅在中國步伐加快,相繼通過招投標方式介入成都和上海的水務市場。
1998年,威立雅水務與日本合作伙伴丸紅株式會社一道,贏得了經中央政府批準的中國水務領域第一個國際BOT合同,即成都水源六廠B廠項目。威立雅水務集團及其工程子公司承擔了該廠的設計、建造、運營與維護,并被授予18年的特許經營權。
“剛剛進入中國的威立雅,為中國水務市場帶來的沖擊與當年麥當勞[微博]對中國餐飲業的沖擊差不多。”有業內人士對新金融記者表示,那時候中國的供水系統只有仰望學習的份。
對于市場化剛剛開始的中國水務市場,威立雅的很多動作都具有開創性意義。
當時的中國,在行業內部,供水和污水處理是兩個截然相反的行業,污水處理是環保部門的責任,供水屬于自來水公司的天下,而“水務”,則涉及所有與水的開發利用處理相關領域。
威立雅水務在中國是最早嘗試全面市政水務服務的商業運營商。2002年簽訂的浦東項目則標志著威立雅水務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參與包括制水、配送和客戶服務在內的全面水務服務。水務一詞也開始逐漸被接受。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允許一家非官方的商業運營商全面接管市政水務。
2002年之后,建設部先后頒發了《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和《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為外資與國內水廠合資掃清了障礙。2002年之后,威立雅水務集團將其國際業務發展的戰略中心轉移至亞洲,而亞洲的中國更是其發展的重中之重。當年,威立雅在珠海拿下了其在中國污水處理領域的第一個合同。
同樣是在這一年,威立雅水務贏得上海浦東供水運營和管理的合同,合同期長達50年。
2002年之后的5年時間,是威立雅在中國快速增長的時代,2007年,在收購西安自來水公司折戟后,威立雅在中國步伐變得謹慎。
當時,威立雅是在中國最為活躍的,最有影響的國際水務集團,2004年曾經被中國水網等國內水業相關媒體評為2004年度十大影響力企業。
走下神壇
2008年之后,威立雅的收購腳步放慢,但在中國水務市場的地位仍然高高在上。
現在,在中國的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中,威立雅水務在其中的20個地區擁有正在運營的項目,擁有超過13000名員工,用戶人數超過4300萬。
同樣,在水務市場的全產業鏈上,威立雅亦有其標桿作用。目前在市政領域,威立雅主要重心放在收集自然環境中的水資源;制造和供應飲用水;收集污水;處理這些水資源以再利用或排放回大自然,業務涵蓋整個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
“其實這些年,不止是威立雅在中國發展迅速,更應該是整個中國水務領域發展最快速的時期。”首創股份人士介紹。
鮮為人知的是,威立雅水務在20世紀80年代初即通過其工程子公司OTV-Kruger進入中國市場,只是當時并沒有進入到直接供水領域,并未取得太多關注。
傅濤介紹,外資水務企業在中國供水行業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可以分成四個階段:上個世紀90年代是我國發展城市水基礎設施的一個建設高峰期,也是外資水務企業大量進入中國水業的第一個階段。
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是外資水務企業在中國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因為中國政府對投資固定回報項目清理,外資水務企業調整市場戰略,部分財務型企業退出中國市場,部分戰略型企業借助中國市場開發的深入,更加積極地進入了供水系統服務市場。
這兩個階段,對于威立雅這樣的專業外資水務公司進入中國水務領域,市場更多的是表現出歡迎的態度。
在第三階段,投資方式由原來的針對自來水廠的單元服務模式向針對整個自來水公司的系統服務轉型,加大了投資難度、風險,也擴大了投資收入的潛力,出現了普遍的資產溢價收購。外資水務開始受到詬病和質疑。
而在2008年之后,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在國際上也掀起了“國有化”的浪潮。在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轉變的宏觀背景之下,中國水業一定程度地出現了“國進民退”現象,由于受到社會和政府對外資收購意圖質疑的影響,外資戰略水務企業的收購步伐明顯放緩。
同時,外資水務公司在中國的發展并不都像威立雅一樣順利。世界三大水務公司中的英國泰晤士水務、法國蘇伊士昂帝歐水務都有退出中國市場的動作。目前,在中國水務市場的外資中,威立雅和中法水務是活躍的兩家。
“總體上外資水務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并不是很高,主要是因為其規模相對集中。”中國供水服務促進聯副盟秘書長劉保宏告訴新金融記者。中國水網研究院統計的31家主要市場競爭主體,供排水能力占全國總能力的23.23%,供水占全國城市(縣城)綜合供水能力的比例僅為18.78%,污水占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總能力的比例為32.2%。包括外資在內,供水領域并沒有形成全國范圍的壟斷企業。
2012年威立雅全球營業收入120.78億歐元,其中亞洲市場貢獻了16.2%。這一年,威立雅在中國水務市場開始走下神壇,一年之后,威立雅讓出了占據多年的中國水務市場第一的位置,再一年之后,蘭州苯污染事件爆發。
中國水網研究院提供數據顯示,2013年,快速增長的北控水務,超過了2012年排名首位的威立雅,國內企業在水務市場開始領跑。
高溢價爭議
從快速增長到放慢腳步,直至苯污染爆發,蘭州成為威立雅的傷心之地。
2007年1月,威立雅豪擲17.1億元,與蘭州供水集團簽署了45%的股權轉讓意向性協議。當時蘭州方面把這次收購稱為“城市公用行業市場化改革中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步”,而當時同樣參與競標的中法水務出價為4.5億元,首創股份則為2.8億元,都不及威立雅的零頭。
資料顯示,4個月之后,威立雅在海口給排水一體化項目中獲得49%股權,其出價高過底價的3倍。
當年9月,威立雅再次出手,以21.8億元奪得天津市北水業49%股權轉讓項目,其競爭對手中法水務和香港中華煤氣和的報價分別是11.9億元和9.2億元。
“能夠拿到49%的股權已經是最大的數字,在我國對這類企業外資份額上限就是49%。
對威立雅來說,花了大價錢卻引來不盡的質疑,讓其頗顯尷尬。其實早在2002年威立雅收購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股權時,5.7億資產,以20億成交,開創城市水業溢價收購的先河。
在水務行業內部,根據目的不同,外資水務(投資)企業可以分為財務型投資企業和戰略型投資企業兩大類。財務型投資者一般都不具備供水行業的專業背景,而是以獲取市場投資的回報為本,通常是通過短期資本運作而獲得高額利潤。
而顯然,作為專業的水務公司,威立雅并不只想只做短期套利行動,深耕中國市場的利潤更加誘人。
“財務型外資企業的進入對于推動我國城市供水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曾經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財務型外資企業以資本運作為本、以短期投資回報為核心的特性決定了他們在中國供水市場中的短期行為特點,不能適應城市供水長期投資的產業特點。也因此引來回報過高的指責。”傅濤介紹。
在當時威立雅水務集團總裁AntoinePrerot眼中,對中國水業市場信心十足時,其用了3個假設:假如中國經濟能繼續保持7%的快速增長;假如中國城市化率繼續提高,每年1400萬人進入城市;假如中國政府真正執行供水和污水處理的發展規劃。
事實上,伴隨著中國城市水業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推進和市場的不斷規范,長期投資水務市場將是有利可圖的投資,而威立雅的多項投資業務經營時間長達50年,顯示了其深耕的決心。
威立雅在中國提出三大戰略目標:分別是,發揮資本和運營優勢,確定國內同業領導地位;實現關聯業務輸出,擴張公共服務領地;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利益相關者共同進步。
合作伙伴
威立雅能夠在中國市場做得風生水起,其本身實力之外,對中國市場和政府管理體制的了解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威立雅的中國合作者們功不可沒,其選擇合作的小伙伴,都呈現出“高大上”的情況。
迅速城市化中的中國城市建設缺少資金,改革中的中國水業欠缺的是資本,攜其在行業內的巨大優勢,威立雅在選擇中國合作小伙伴時,將目光投在了能夠提供巨額資金者身上。
威立雅的收購,其特殊操作方式引人注目,很多項目中,都會尋找一個合作伙伴,需要投資,則由其合資公司出面。2003年11月威立雅水務聯合光大國際與青島市排水公司簽署了25年特許經營合同;2004年10月,威立雅的呼和浩特項目上,合作伙伴為嘉里建設;2006年,聯手中信泰富取得江蘇常州項目;同樣,平安信托在水務領域的多個投資,合作伙伴均為威立雅。
合作伙伴之外,業內人士介紹,相比于其他外資水務公司,威立雅管理者對中國市場了解程度相對要高于對手。“他們的一個副總經理是從中國外交部出來的,對于政府的運作模式和心理了解得比較現實。”
新金融記者查詢后發現,卻有一名威立雅副總經理當年曾經任職外交部駐法國領館,后投身商界,進入威立雅并出任中國區副總裁。
“威立雅當年的成功,與高管身份關系不大,但與其管理層了解中國情況分不開,只能說這家公司更適合當時的中國水務市場。”
而現在,威立雅在中國畫下的線路圖正開始逐漸變得模糊,下一步如何,無人可以預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