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研發餐廚垃圾處理設備 能"吐"肥料

今后,將餐廚垃圾投入一種特殊的垃圾桶,撳下按鈕,幾個小時后再打開時,垃圾就變成了有機肥。
5日是世界環境日,這種“魔術”在杭州稻香園社區上演,變“魔術”的是一臺新研發成功的餐廚垃圾集成處理設備,它也將長期落戶稻香園社區。
設備的研發者是湖州師范學院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的博士車磊,他說,目前城市一般是采用集中處理模式,將餐廚垃圾堆到一起,運用好氧歸肥的原理進行循環利用,“小區里每天都會開進一輛垃圾車集中處理垃圾,一到夏天,垃圾房旁蚊蟲漫天,大家都避而遠之。垃圾清運后還要填埋清理,不環保,又不方便。”
“能不能讓小區的垃圾分散環保處理呢?”這個念頭讓車磊投入了研究。一個偶然的機會,車磊遇見了山東城礦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董飛,巧的是,董飛也與車磊一樣,覺得“垃圾就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應該變廢為寶,兩人一拍即合,車磊搞研發,董飛提供設備,希望實現“垃圾不出門”的夢想。
如何讓垃圾變廢為寶呢?研發團隊經過多年摸索,最終,將目標“鎖”在了微生物培養上,用微生物發酵處理餐廚垃圾的方式,不會產生任何煙塵與氣味,節能環保。“我們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展開深度合作,花了整整5年時間,研究出了9種復合性菌群。”董飛透露,這些菌群能夠產生淀粉酶、蛋白酶為主的各項催化劑,在特定溫度濕度條件下讓垃圾“變”成有機肥。
我們在現場看到,餐廚垃圾集成處理設備中有上料系統、粉碎系統、脫水系統和分解處理四大核心系統,先將餐廚垃圾推入上料系統進行預處理,然后經過物理機械粉碎后垃圾被切割為碎料,再運用熱能交換原理進行脫水處理,垃圾的含水量減少到60%左右后被送入發酵機進行發酵,利用微生物發酵倉對垃圾攪拌分解后,原來的垃圾最終會轉化為所需要的有機肥料。整個過程采用自然微生物發酵,沒有任何污染,操作也很方便,全程只需按一個按鈕就能自動完成。
“這臺設備每天能處理最多300公斤的餐廚垃圾,每100公斤的垃圾在微生物發酵作用下排出水和二氧化碳,最終能轉為20多公斤的有機肥,從而實現垃圾就地處理。”車磊告訴我們,菌種的培養對溫度要求很高,所以設備裝有自動控溫裝置,在進行發酵時會自動控制在55℃至60℃效率最高的溫度段,而在對有機肥殺菌時溫度會達到100℃以上,使水分充分蒸干,消滅殘留的細菌。整個處理過程需8至24小時,處理的有機肥料無味無污染,氮磷鉀含量還很高,可用于種植花草、綠化,充分發揮二次利用價值。
讓我們納悶的是,微生物菌種肉眼看不見,如何添加到設備里“吞噬”垃圾呢?原來,菌種是附著在稻糠與米糠上倒入機器的分解處理器內的,在發酵之后,菌種雖然會附著在有機肥上被排出一部分,但留存在機器里的菌種還能繼續繁殖,循環利用,形成“永遠不用清理的垃圾桶”。
稻香園社區74歲的史敏老人平日里喜歡擺弄花草,他湊近一袋垃圾“變”出的有機肥嗅了嗅,果然沒有異味,“以后我家的廚房垃圾都交給這機器了。”
車磊預測說,也許未來3至5年,每家每戶都會有一個電飯煲大小的餐廚垃圾集成處理設備,人們不用出門倒垃圾,只需倒入處理設備,第二天起來就能收獲有機肥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