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破解重金屬污染治理難題分類治理歷史遺留廢渣
六盤水大灣鎮利用原位修復技術開展實施鉛鋅重金屬綜合防治工程。上圖為治理前,下圖為治理后。岳植行供圖
◆中國環境報通訊員岳植行
記者近日走進貴州省清鎮市青龍村,春日陽光下的東門河沿岸,充盈著寧靜的綠色,曾經被重金屬汞污染的土地現已樹木林立,生枝發芽。青龍村僅是貴州治理重金屬污染的成功案例之一。
近年來,貴州省根據本地重金屬污染特點,對重金屬污染防治進行了有益實踐。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歷史遺留廢渣,防治重金屬污染水源地,同時還形成了成熟的相關制度、標準和技術指南,為進一步治理重金屬污染積累了經驗。
歷史遺留廢渣問題復雜,綜合施治
對汞渣進行固化處理,開展涉汞尾礦庫地質環境綜合整治
據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肖唐付介紹,貴州伴生礦特別多,加之傳統采冶技術落后,導致貴州重金屬污染具有復雜性、治理難度大、見效慢等特點,給治理帶來困難。貴州省環保廳污防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長期的資源開發中,貴州遺留了大量廢渣,而當初進行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企業大多為瀕臨破產的老國有企業,無力承擔高昂的治理成本,并且,廢棄礦山或礦場地處邊遠山區,地方經濟相對落后,導致廢渣污染問題較復雜,也給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帶來污染隱患。
比如,銅仁市萬山區,曾經是輝煌的“中國汞都”。今天,在結構轉型、環保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勢下,當地許多汞礦停產倒閉,留下漫山遍野的含汞廢渣。萬山區的梅子溪村便是當地遭受汞污染的區域之一。
自2012年以來,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安排重金屬專項治理資金,用于梅子溪村生態修復治理。對梅子溪村殘留的汞渣進行固化處理,并開展對涉汞尾礦庫地質環境的綜合整治,完成萬山礦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和汞渣堆場綜合治理工程。
其中,投資1.2億元的萬山汞礦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重點工程,曾獲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批復支持,并對礦山公園周邊區域進行綜合治理。
治理后的環境監測數據顯示,梅子溪村含汞土壤汞元素含量下降80%,農田土壤汞污染得到有效修復,環境風險隱患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銅仁市重金屬污染和治理方式具有典型性,去年,被列為6個國家級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之一,將在污染源頭預防、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監管能力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創新方式方法,總結經驗,向全國其他地區推廣。
記者了解到,銅仁市政府為配合國家級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目前編制完成了《貴州銅仁典型區域土壤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實施方案》。
近日頒發的《貴州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簡稱“貴州土十條”)明確,銅仁市將在地方立法、政府規章、標準規范和管理機制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2020年底前,出臺土壤污染修復治理工程項目竣工驗收技術規范。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貴州省共投入約6億元資金開展歷史遺留污染治理,治理重金屬廢渣約600萬噸,恢復受污染土地近2000畝。
嚴防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風險
組織專家論證治理方案,嘗試分區分類治理,全省地表水國控斷面重點重金屬污染物100%達標
貴州還通過嚴控飲用水水源地風險,預防重金屬威脅水源地安全。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作為土壤環境重點監管區域。
貴州省荔波縣播蕘鄉和甲良鎮位于縣城飲用水源備用水源地上游。在這兩個鄉(鎮),20世紀80年代,部分村民曾使用落后的土法工藝煉砷,產生的廢渣堆放在荒坡、溝谷和洼地中,嚴重威脅了飲用水源地安全。
由于砷渣污染治理在貴州沒有先例,省環保廳多次組織專家論證治理方案,嘗試進行分區、分類治理。
黔南州監測站監測報告顯示,雨污水收集池中總砷均值大幅下降,達到地表水Ⅰ類水質標準,處理效率為95.5%。有效控制了含砷污染物進入周圍環境,防止重金屬對飲用水源、灌溉水源及荔波風景名勝區水源的污染。
“功夫不負有心人”,貴州對全省水源地進行重金屬污染防治,有效控制了土壤及水源地污染風險。目前,貴州省地市級及以上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共25個,重點重金屬污染物達標率為100%。另外,地表水國控斷面8個,重點重金屬污染物達標率也達100%。
提供標準和技術指南
規范渣場建設,組織場地修復,頒布技術標準指南,建立省重金屬污染防治專家庫
貴州通過重金屬污染防治幾年實踐,形成、制定了相關標準和技術指南。
貴州省環保廳副廳長姜平告訴記者,2014年編制出臺的《貴州省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是基于國標又嚴于國標的。從選址、設計、運行管理、封場及污染控制與監測等全過程,對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行為進行管控。在合理選址的基礎上,從設計到封場全周期、各階段提出嚴格的污染控制要求。“標準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既能夠滿足工業化進程發展的需要,也適應經濟技術發展水平。”
銅仁燈塔工業園區率先嚴格按照這項標準,建成了公共錳渣庫。通過大容量、高標準、規范化公共渣庫的集中建設,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效防止企業各自建設渣庫導致形成多處污染源帶來的環境風險。
不僅渣場需要規范建設,渣場清理了,其污染場地也需要修復。去年,貴州省環保廳組織中科院、貴州大學等單位,總結畢節市鉛鋅冶煉廢渣治理工程經驗,編制完成了《貴州鉛鋅礦采冶廢渣污染場地原位(綜合治理)修復工程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指南》以降低環境風險為主導,提出鉛鋅礦采冶廢渣污染場地以原位修復為主的綜合治理原理、基本治理路徑、技術組合和相關工程技術指標。
依據《指南》,貴州先后實施了“六盤水鐘山區大灣鎮山根腳鉛鋅廢渣治理”等19個鉛鋅廢渣原位修復項目,治理面積約33萬平方米。
記者了解到,貴州環保廳建立了省重金屬污染防治專家庫,搭建“貴州省污染防治與土壤修復網”交流平臺,專家組成包括北大、中科院、環保部規劃院等專家教授。
除此之外,貴州在技術方面也進行了一些研究推廣。比如,推廣電解錳行業無鉻鈍化和電鍍行業無氰電鍍工藝;開展了錳渣無害化處理示范工程;完成廢汞觸媒回收企業清潔生產示范工程技術研究;建成了低溫熱解含汞土壤設備。
“貴州土十條”提出,將積極開展適用技術試點。分別在貴陽市、畢節市、銅仁市、黔東南州、黔南州和黔西南州等地以汞、鎘、鉛、銻、鉈等污染土壤為重點,開展一批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2020年底前完成。根據試點情況,比選形成一批易推廣、成本低、效果好的適用技術。
加強執法監管
關停淘汰百余家涉重金屬落后產能企業,對新上項目實行等量減量置換
防治重金屬污染,離不開嚴格執法。幾年來,貴州省環保部門會同公安部門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加強與法院、檢察院的銜接配合,形成合力,打擊重金屬環境污染違法犯罪活動。環保部門配合統計部門打擊涉重金屬企業產品產量虛報行為,推動建設電鍍行業重金屬在線監測系統,建立完善三級環保部門環境監測、監控、監察體系,重金屬環境風險防范水平進一步提高。
貴州在全省28家重點企業開展強制性清潔審核。當前,重點企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達標率為100%,清潔生產審核率為100%,新、改、擴建涉重金屬企業環境影響評價與“三同時”制度的執行率為100%。
近年來,貴州省關停淘汰百余家涉重金屬落后產能企業,以“鉛、汞、鎘、鉻、砷、錳、銻”7個元素為防控重點,出臺了《涉重項目重金屬排放總量“等量置換”和“減量置換”審核方案》,對沒有明確總量來源的新建項目一律不予批準建設,從源頭上控制重金屬新增排放量過快增長。
“貴州土十條”指出,將嚴格監管主要排放污染物為鎘、汞、砷、鉛、鉻、錳、銻、鉈的建設項目,在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時,要增加對土壤環境影響的評價內容,并要求建設單位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體措施。
今年起,有關地方人民政府要與有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冶煉、煤炭、化工、焦化、電鍍、電子廢物拆解等重點行業企業簽訂土壤污染防治責任書,明確相關措施和責任,并向社會公開。
今后,環保部門將嚴格執行重金屬污染物排放標準并落實相關總量控制指標,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整改后仍不達標的企業,依法責令其停業、關閉,并向社會公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