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手機回收難 該如何“了難”?
如今不論是衣食住行還是社交,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而隨著移動和通信技術的更新換代,大量的手機步入了“淘汰期”。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沉積了約10億臺廢舊手機,其回收率卻不足2%。如此多的廢舊手機都去哪了?是哪些原因導致回收率如此之低?長沙市民會如何處理自己的廢舊手機?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背景
更新換代催生海量廢舊手機
從早期的夏普、波導,到愛立信、諾基亞、摩托羅拉,伴隨著一大批手機品牌的衰敗,大量各種型號的手機退出歷史舞臺。記者通過“長沙晚報理財吧”發起了一項網絡調查,70%的受訪者淘汰過至少3個手機,其中超過一半的人淘汰手機數量超過5個。
“智能手機興起后換得最勤,蘋果手機系列每次出新款都會買。”長沙市民劉女士是受訪者之一,她說換手機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時尚,“2008年買的IPhone3,內存只有8G,網絡還是2G,到現在根本無法想象。”
除了更新換代帶來的淘汰,用戶群體的擴展也是另一個推手。“我2006年大學畢業后才有了第一個手機,現在就連小學生都有電話手表了。”在長沙寶南街經營手機店的劉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市面上的手機產品種類繁多,覆蓋了各個年齡段的人群,“老人機、兒童機、商務機,新產品不斷推出,銷量也不錯。”
近年來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1月,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503萬臺,占同期手機總出貨量的96.1%。但是與巨大的舊手機存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我國舊手機回收率不足2%。
根據中國家電研究院的統計,2010年至2015年,我國“四機一腦”(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的綠色回收率從32.75%增至60.29%。對比之下,廢舊手機的回收率低得可憐。
現狀
廢舊手機成“雞肋”
既然流入市場的手機數量急劇膨脹,回收率又這么低,那么這些被淘汰的廢舊手機何去何從了呢?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統計,國內有65%左右的消費者選擇將舊手機閑置。這一結果也與長沙市民的選擇非常類似。
從本次網絡調查來看,75%的受訪者將被淘汰的手機放在家里“睡覺”。很多市民表示,他們既不愿意把手機隨意丟棄,也不愿意賣給回收的企業或者個體,“感覺像是‘雞肋’,賣不起價留著也沒用,反正也不占地方,丟在抽屜里,放著放著就忘了。”
其次是把廢舊手機送給別人用,“我兒子前不久換了IPhone7,原來的IPhone6就給他爸爸用,他爸爸的小米2雖然還能用,但是內存不夠,而且是2G網絡,所以淘汰給了家里的老人,老人一般不怎么用手機上網,能打電話就行,”網友“無憂”在微信平臺上留言表示。
只有9%的受訪者愿意把廢舊手機回收處理。“所以我們收到的廢舊手機,很多都是‘老古董’,一般都是三手、四手了,二手的廢舊手機在我們看來都算是新機。”寶南街中不少商家這樣表示。
調查
廢舊手機回收到哪去了?
盡管大部分廢舊手機在“睡覺”,但那些已經進入回收體系的手機,到哪去了呢?記者聯系到了“長沙回收網”的創始人肖雙輝。
“我們從2015年8月開始做這一塊業務,目前已經實現盈利200萬元。”肖雙輝向記者介紹,他們通過搭建網絡平臺,為長沙市民提供廢舊手機的估價、回收、售賣等服務。
肖雙輝說,目前長沙廢舊手機的回收途徑,主要是三種,“街邊攤、正規店、網絡平臺。”從記者的調查來看,回收途徑中,正規店還是市民最信任的,不過選擇街邊攤的受訪者達到了27%,甚至超過了網絡平臺。
“網絡畢竟是個虛擬渠道”,肖雙輝告訴記者,長沙有幾家比他們起步還早的回收平臺,因為經營不善,紛紛倒閉退出了,“關鍵是要讓價格透明合理,讓賣者滿意買者放心。”
目前“長沙回收網”每個月回收的廢舊手機數量大概在1000臺左右,“這些手機大概分為三類,品相較好的,還能繼續使用的,我們一般翻新后繼續投入市場,作為二手手機售賣;如果是局部損壞了,就集中起來運送到廣州、深圳,那里有大批從事手機拆卸的小企業和作坊,他們會把其中可以重復利用的元件回收;最后一類是環保機,大部分是很老舊的非智能機,它們的最終歸宿是一些環保企業。”
記者了解到,一噸廢舊手機中至少能提煉出150克黃金、100公斤銅和3公斤銀,而一噸金礦石則只能提取約5克黃金。肖雙輝說,盡管廢舊手機是座“金礦”,但在整個產業鏈中,由于“淘金”需要大量廢舊手機,回收成本高,所以往往環保企業給不起價,回收企業嫌利潤低,整個產業運轉不起來。
廢舊手機其實除了“內部處理”,還有“外銷途徑”。
王利(化名)是湖南常德人,前兩年他在深圳某網絡平臺做起了出口二手手機的業務,主要市場在法國。記者輾轉聯系到他,他卻表示,“幾個月前已經沒有做了。”
沒做的主因是拿不到代理權,“比如出口二手的蘋果手機,需要蘋果公司授權,不然很容易出現法律糾紛。”不過王利表示,出口二手手機其實利潤非常高,“至少有20%左右。”“我父親曾經在非洲工作過,現在國內已經淘汰的8G內存卡,回收只要十幾塊甚至幾塊錢,但在非洲可以賣到80元。”肖雙輝說。
解惑
妥善處理可避免廢舊手機泄露隱私
為何大家對廢舊手機的回收如此冷淡?市民究竟有何擔憂?
主要的癥結在于“隱私泄露”。根據記者調查,62%的長沙市民最擔心自己的手機在回收過程中,關鍵信息被人利用。
“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肖雙輝說,手機不像電腦,盡管內存的大致原理相似,但要復雜得多,“除非你掌握了巨額財富或者機密信息,有專門的黑客團隊為你‘服務’。”2016年美國FBI為了破解一個槍擊案中槍手的手機,花費巨資歷時數月,“一般人很難有這樣的‘待遇’。”
“即便手機被破解了,里面的軟件也有嚴密的保護措施,大家不必談虎色變。”不過肖雙輝也提醒,廢舊手機中的軟件和信息,還是應該能刪就刪,“網上有許多軟件,可以進行徹底粉碎。”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市民擔心廢舊手機處理不善,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湖南省經濟學學會副理事長、長沙理工大學教授劉解龍表示,每年報廢的大量手機,往往沒有得到有效的回收和科學處理。其中一些重金屬元素會流出,污染土壤和水體。
“據說一塊廢舊手機電池的污染強度是普通干電池的100倍,可污染6萬升水,”劉解龍表示,2014年版《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已將手機列入其中,規定自2016年3月1日起實施,但細則遲遲未出臺,相關工作停滯不前,“相比國外,無論在法規保障還是創新舉措方面,都有不小差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