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濟南如何摁下重啟鍵 缺乏立法配套是“硬傷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轉發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通知,對我國垃圾分類提出明確目標: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先期在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濟南、青島、泰安成為我省首批強制推進垃圾分類的試點城市。
垃圾分類,濟南將摁下重啟鍵。從鼓勵到強制,破解垃圾圍城困局,這次將如何突圍?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市城管部門已在部分街辦社區開展試點,年底前出臺相關強制分類落地辦法。
150臺廚余垃圾清理器入戶
有機垃圾減量達40%
家住槐蔭區錦繡城小區3號樓1單元的高雪吃過午飯,將剩余蝦殼、花蛤殼、雞骨頭倒在廚房水槽中,用毛刷將其一捅,按動墻上按鈕,啟動廚余垃圾清理器,就聽見一陣嗤嗤摩擦聲。然后,打開水龍頭,剩余飯菜就這樣被磨碎后沖進下水道,再也不用放在垃圾桶,等待“發霉”了。
“生活垃圾中60%為廚余垃圾,且易在存放、運輸、處理中產生二次污染。”市城管局生活廢棄物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6月份,市城市管理局選擇在錦繡城社區開展家庭有機垃圾就地粉碎處理試點,項目由市局立項,槐蔭區城管局招標,由中標的山東中寶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免費給小區3號樓、4號樓150戶居民家中安裝廚余垃圾清理器。“80后”的高雪平時不能忍受廚余垃圾扔到垃圾桶里產生的異味,當時就志愿領了一臺回家試用,“家里的衛生改善很大,樓下垃圾桶里的湯湯水水、異味也減輕了不少。”高雪說。
據了解,垃圾清理器推廣起始,居民并不相信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也擔心費水費電,但興福街道和錦繡城居委會給予強力支持,開展入戶宣傳工作,培養居民的廚余垃圾就地粉碎習慣,加上志愿者的帶動作用,最終安裝工作得以實行。試點之前兩棟樓日產生活垃圾保持在300-350公斤,而試點之后,日產生活垃圾量約為180245公斤,垃圾減量約為40%。
從去年11月16日開始,濟南市又在興福街道的油牌趙村開展煤灰分類收集處理試點。該村沒有集體供暖,每家每戶只能通過燒煤取暖。街道協調油牌趙村選取150戶人家作為試點,向居民發放鐵皮收集桶,居民將煤灰倒在桶中,工作人員挨戶進行收集。中寶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剛開始居民會將其他生活垃圾混入其中,提醒之后,情況有所改善,4個月收集煤灰70.5噸,平均每天每戶6.55公斤,收集的煤灰都用于鄉間坑洼道路填補壓實。
多番嘗試收效甚微
垃圾分類將由“鼓勵”變“強制”
近年來,生活垃圾分類不斷在各城市反復嘗試,由于居民意識不強、處理設施配套不完善、投入不足、缺乏強制機制等各種原因,大多數收效甚微。
濟南市近年來也多次嘗試。2012年,歷下區借鑒外地經驗,推行四色分類法,按照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4類標準,每組垃圾箱設藍、綠、黑、紅4種顏色,確定36個單位率先試點推行垃圾分類。由于參與單位意愿不強,分類投放效果不好,工作進展緩慢。
隨后,濟南市又開展以“減量化”為目標的垃圾分類工作。2015年濟南市餐廚垃圾處理廠運行,市城管局與600余家單位簽訂協議書,統一收集餐廚垃圾,生物發電。2015年底,又陸續在全市設置520個廢舊衣物回收專用箱,目前平均每天收集廢舊衣物2噸。
“可以說,目前全市是處于一種零散的、缺乏系統的垃圾分類,除了缺乏頂層設計外,各種配套設施也沒有跟上,因此進展緩慢。”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次國家已將鼓勵垃圾分類變為強制分類,相應機制和配套必須啟動”。
根據《方案》規定,試點城市公共機構,包括黨政機關、學校、科研、文化、出版、廣播電視等事業單位,協會、學會、聯合會等社團組織,車站、機場、碼頭、體育場館、演出場館等公共場所管理單位;相關企業,包括賓館、飯店、購物中心、超市、專業市場、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商鋪、商用寫字樓等,必須參與垃圾強制分類。其中,必須將有害垃圾作為強制分類的類別之一。
立法配套缺乏成“硬傷”
濟南市年底前出臺相關落地辦法
為何垃圾分類推行多年卻進展緩慢?“像大多數城市一樣,濟南市目前尚未做好垃圾分類的充分準備,缺乏相關立法和規范,且沒有可借鑒的模板,目前正處于探索階段。”市城管局生活廢棄物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需要一套完善的體系推進。”
該負責人介紹,在硬件配置方面,濟南市垃圾分類設施還不夠健全。雖然在源頭上倡導分類,但大多情況是垃圾車一來,分好類的垃圾又一股腦地混裝在一起。即使能夠分類運輸,分好類的垃圾要得到無害化處理也缺乏配套設備。
“居民參與的分類,才是垃圾分類。”該負責人強調,居民對垃圾分類知曉率很高,但還未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在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四個環節中,分類投放是與市民息息相關的事情,是垃圾分類前端工作的關鍵,也是最難做的事情”。
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在了解濟南市垃圾成分的基礎上,將以社區或以辦事處為單位做試點工作,將生活中的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計劃安裝有機垃圾小型化處理設備,一天能處理一噸到兩噸的有機垃圾,解決沿街門頭或小型食堂廚余垃圾分類的問題。
同時,按照《方案》要求,今年年底之前,濟南市將完善相關法規,出臺相應標準法規、規章,明確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要求;重點做垃圾分類的教育工作,跟教育部門配合,讓垃圾分類講解進校園。“目前,我們正在組織由大學教授組成的科普團,要從幼兒園小朋友開始,培養垃圾分類意識。”該負責人表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